外內丹功-中正-直養-會館-黃義雄-2009.11.15

外內丹功-中正-直養,會館,黃義雄,2009.11.15,撰文時為本會副總幹事。資料來源: 台中市中華外內丹功研究學會,第十屆第四次會員大會手冊,第20頁~第21頁,民國98年11月15日。

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遺著-外丹功之道:四正之法,「心正」、「頭正」、「身正」、「目平正」,天地陰陽之造,萬物之生存,莫不自中正出來,行道、成道,以中正為主要師父又云:丹功以中正為基,先天氣以養直為本,修丹功之人正氣凜然,吾善養浩然之氣,丹功是直養,直養和天地之磁場,所以丹功是修道也,和宇宙陰陽之則,順行人生,丹功原理之偉大,習者福也

丹功先求活根,即關節鬆開,全身各關節俱要鬆開,有一不鬆開,即不能達到輕靈之境界,倘若四肢關節不鬆開,所求之力是硬濁之力,究如何能全身鬆開耶?故順姿態功架上下功夫,形體中正,而小腹鬆柔氣足,腳掌著地,重心在兩腳,腳心踏實,亦就是下半身要鬆實,上半身才能輕靈放鬆,開內肩墜肘鬆腕,待末梢感覺,然後讓手腕輕輕的柔動,到雙肩、胯、膝、足踝、到腳底

(手心)勞宮(穴)通心,合著腳心,(足底)湧泉(穴)踏實接地,「通心接地」四肢自然同步柔動。

頭頂正放鬆收下巴後腦及脊柱成一直線,腹部放鬆,膝蓋微彎放鬆,尾閭與會陰輕合,使氣上脊骨,督(脈)上、任(脈)下、肩胛、軀幹、四肢綿綿同步運行,使上肢肩胛關節鬆活,腰體輕柔,爾後練仙鶴步使腿胯關節鬆柔。

「摘肩掉胯」,摘肩求開肩胛骨節柔活,借以增長內力,打開肩井穴使氣血易於運貫未梢(五指)開暢血氣之大路;掉胯是柔活軀幹與兩股間髀關節,而使兩胯關節鬆開,使湧泉穴易於上脊閭,肩活胯鬆,然後體悟脊骨力。

脊椎骨內是脊髓,上接腦部,外連神精末稍,是末稍神經與腦部間連絡通路,脊骨力發至脊柱達到神經末梢(手指)。求脊骨力要配合中丹氣,血在前,氣在中,力在後,最後力化氣,氣化神,實際上力已融化血液裡,血液代替力,因血液受心臟控制,最後力源於心臟,而心臟又與大小腦、脊髓相摙接,所以功架應保持頂正脊直,而逐漸的孕育脊骨力,倘若頂稍傾斜,脊骨力便消逝了。

仙鶴步之坐胯或邁步,保持身體中正,因人身有衝脈,也叫總脈,此脈前行起於小腹,上行於頭,下行與二踝脈相接,又與脊後督脈合周身筋骨、肌肉,無處不到,此脈循身體中正走,故身體保持中正,要因於此,不使衝脈有被迫偏行路也;同時身中正,百會(腦頂)神自然旺盛,例如古代大儒或大政治家,人見而畏之,說是正氣不可侵犯,實在是日久養成的端坐,中正而行,頭不晃動,百會神揚,脈衝光盈,神氣灌周身故也。

師在尊師,師歿尊道,感師恩之浩蕩,丹道之精微,吾人修練丹功,應遵師父的功法,每天練功,常記師父教學袪除雜念,全身放鬆,心平氣和,不使力,目平視,唇合扣齒,微頂百會,百會愈中正愈好但不得晃動,如晃動則神丟勁散,收下巴後腦與脊椎成直線,小腹放鬆,外腎垂地,後天氣要足而引燃先天氣,實實在在,基本功架下功夫,採自然律無為法則,「頭頂天得天之精,腳踏地接地之華,天、地、人三才,中正直養」。

所逢九十八年會員大會,特恭述師父遺著明訓,強調丹功中正直養之理念,及練功基本功架之重要,尤其師父留下的功法,我們一定要嚴格的遵守,照師父的功法,發揚光大,丹道上才不會偏失,師父的遺著更當珍惜,常看體悟,願師門弟子,同道師兄、師姐,勤修、勤練,共勉之。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外丹功十二式

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遺囑

漢導引強身功、外丹功、附功功架及口令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