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2的文章

《黃帝隂符經》全文

圖片
《黃帝隂符經》,轉載自「 黃帝隂符經,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神仙抱一演道章(上卷)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斗轉星移;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練,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註:有些版本無有此句) 富國安民演法章(中卷)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也。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不能見,莫不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強兵戰勝演術章(下卷)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餘,至靜則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死者生之根,生者死之根。恩生於害,害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道德經》第一章〈體道第一〉譯文及解析-正覺堂班-廖本洋-2022.05.26

圖片
《道德經》第一章〈體道第一〉譯文及解析,西屯區正覺堂班-廖本洋,2022.05.26。 前言 《道德經》 第一章〈體道第一〉一開頭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甚至第一章的其他文句,很多人對其所作的解釋,看起來是不夠完善的,因此,筆者雖才疏學淺,但也想增磚添瓦,貢獻自己一點綿薄之力,供養大家,所以以下對整個道德經第一章的所有文句,進行逐句的翻譯以及解析來補充說明之。 本文中有關佛教的相關詞彙與說法,是筆者多年來參閱相關佛教典籍與佛門大德的著述與演說影音等資料而來的,特別是依據佛門大德 淨空法師 與 黃念祖老居士 講經說法的資料而來敘述的。而有關於丹功的資料與說法主要是參閱張志通大師,以及相關丹功前輩的著作為依據來進行演譯論述的。 本文的翻譯與解析只是筆者個人粗淺的看法,若有不正確以及不妥的地方,還望各位丹功前輩與大德們能夠加以指正為是。 第一章〈體道第一〉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翻譯 凡是可以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恆常不變的道。凡是可以給定表達出來的名稱,就不是真正恆常不變的名稱。「無名」為真心自性,是天地世界開始的根源基礎,而「有名」為給定名稱,是生產製造衍化出宇宙萬物的母親。所以要常常心地清淨無染,才能觀察到真心自性奇妙之處;而且也常常要以入世的角度,來觀察到整個世界無量無邊微細的發展變化。無名有名,以及無欲有欲,這兩種說法,皆是來自相同的根源出處進而衍化,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同時這兩者皆是深奧難懂無法以常情來推測的,故稱之為「玄」。而深奧中又再更進一步探究深奧之處的玄之又玄,就是開啟進入眾奇妙境界的門戶入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翻譯 凡是可以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恆常不變的道。凡是可以給定表達出來的名稱,就不是真正恆常不變的名稱。 解析 「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二個「道」是動詞,是指「表達出來,說出來」的意思。第一個與第三個「道」是名詞,是指「道理、規律、法則」。 「 名可名,非常名」的第二個「名」是動詞,是指「給與或訂定名稱,或命名」的意思。第一個與第三個「名」是名詞,是指「名稱」。 為什麼「 凡是 可以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恆常不變的道 」?因為這是從妄心所構成的世界為基礎,來表達該妄心世界所...

《道德經》全文

圖片
《道德經》全文,共81章,作者:老子,轉載自「 《道德經》,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章次名稱為「河上公」所編定。 編註  《道德經》是本會部落格官網所收錄的「 典籍 」之一。  可參考外部連結的《 道德經注釋 》的解析,是由清朝的黃元吉所撰述。 《道德經》第一章的譯文解析,可參閱「 《道德經》第一章《體道第一》譯文及解析-正覺堂班-廖本洋-2022.05.26 」一文的說明。 《道德經》第十章的譯文解析,可參閱「 讀老子煉功夫-道德經第十玄德章-高雄市-呂正心-2017.12.05 」一文的說明。其中,本文第十章的名稱為《能為章》與呂正心前輩所述的,《玄德章》有所不同,可能是所採用的《道德經》版本不同所致,但內容卻是相同的。 《體道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養身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安民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無源第四》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虛用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成象第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韜光第七》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易性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運夷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能為第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

《周易參同契》全文

圖片
《周易參同契》,共35章,作者:東漢魏伯陽,編輯:儲華穀,成書年代:宋,版本:《正統道藏》本。轉載自「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之「 周易參同契 」,本書被道家/道教的外丹和內丹派都視為是重要的著作。 《大易總敘章第一》 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牝牡四卦,以為橐籥。覆冒陰陽之道,尤工御者準繩墨,執銜轡,正規距,隨軌轍,處中以制外,數在律歷紀。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兼並為六十,剛柔有表裏。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即未至晦爽,終則復更始,日月為期度,動靜有早晚。春夏據內體,從子到辰巳,秋冬當外用,自午訖戌亥。賞罰應春秋,昏明順寒暑,爻辭有仁義,隨時發喜怒,如是應四時,五行得其理。 《乾坤設位章第二》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設位者,列陰陽配合之位也;易謂坎離者,乾坤二用。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往來既不定,上下亦無常,幽潛淪匿,變化於中,包囊萬物,為道紀綱,以無制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離沒亡。言不茍造,論不虛生,引驗見效,校度神明,推論結字,原理為證。坎戊月精,離巳日光,日月為易,剛柔相當,土旺四季,羅絡始終,青赤黑白,各居一方,皆秉中宮,戊巳之功。 《日月懸象章第三》 易者,象也。懸象著明,莫大忽日月,窮神以知化,陽往則陰來,輻輳而輪轉,出入更卷舒。易有三百八十四爻,據爻摘符,符謂六十四卦。晦至朔旦,震來受符。當斯之際,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擔持。雄陽播玄施,雌陰化黃包。混沌相交接,權輿樹根基。經營養鄞鄂,凝神以成軀。眾夫蹈以出,蠕動莫不由。 《聖人上觀章第四》 於是仲尼贊鴻蒙,乾坤德洞虛,稽古當元皇,關睢建始初,冠婚氣相紐,元年乃芽滋。聖人不虛生,上觀顯天符。天符有進退,屈伸以應時。故易統天心,復卦建始萌,長子繼父體,因母立兆基。消息應中律,升降據斗樞。三日出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蟾蜍與兔魄,日月(氣)雙明,蟾蜍視卦節,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訖曲折低下降,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艮直於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朋。節盡相禪與,繼體復生龍,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七八數十五,九六亦相應,四者合三十,陽(氣)索滅藏。八卦布列曜,運移不失中,元精眇難睹,推度效符證。居則觀其象,準擬其形容,立表以為範,占候定吉兇,發號順時令,勿失爻動時。上察河文,下序地形...

典籍列表

圖片
一、前言 丹功祖師大德們的著作非常的豐富,都是重要的心得報告,對於學習丹功者來說,皆具有提點與指引的作用,故讀者們皆應盡可能的詳參祖師大德們的著作,尤其當遇到不明暸的地方,手上所閱之書也找不到答案,甚至是對書中所述有所疑惑不解,又找不到人可以解惑時,更要去閱讀祖師大德的經典著作,如此往往就能夠豁然開朗。 要特別注意的是,我們本會是一個練外內丹功的團體,所以,所有的功架與練法都應該要以張志通大師所傳的外內丹功為主,此處會列出相關祖師大德的典籍,只是因為可能我們在練丹功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疑問,而在張志通大師相關著作中,無法找到明確的解答時,我們才往祖師大德的相關著作中來找答案了。而且祖師大德們的著作中,很多都是與內丹功有關的,是進階的練法,也就是說,因為往往自己的功境與條件尚未具足,所以是不可以隨便就跟著練了,這很有可能是會出問題的。所以我們去讀祖師大德的著作時,只是為了要去理解其「道理」,而非是直接跟著練所提到的「練法」的,這是外內丹功同道們在此處閱讀典籍時,一定要有的基本認知 。 本文所列之典籍大都是當時的原文,往往是以文言文來撰述,並沒有白話文的註釋版本,所以讀者可以自行在網路上搜尋相關的白話文註釋版本。 二、基礎典籍 「 《道德經》全文 」。 (可參考外部連結的《 道德經注釋 》的解析,是由清朝的黃元吉所撰述。) 「《 周易參同契》全文 」,本書被道家/道教的外丹和內丹派都視為是重要的著作,轉載自「《周易參同契》,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周易參同契》全文及譯文 」,此為連結至外部的網頁文章,讀者閱讀時一定要自行判斷其譯文的合理性,先只當作為一種參考的譯文即可。 「 《抱朴子》全文 」,此超連結是連結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的網站,本網頁是一個目錄。《抱朴子》為東晉時期葛洪所著,分為內外兩篇,後來被道教/道家作為經典。其中《內篇》是葛洪對道家思想和丹道修煉方法的闡述,而《外篇》主要是對葛洪生平的自述和談論社會上的各種事情。對於丹功同道而言,可先閱讀《內篇》。 「 《抱朴子》内篇全文及翻譯 」,此超連結是連結至外部的網頁,是簡體字版本,由於《抱朴子》的用字遣詞比《道德經》與《周易參同契》更加的艱澀難懂,若讀者在未找到一個權威的譯文之前,讀者可先行閱讀該文章來進行參考,但讀者一定要自行判斷其譯文的合理性。 「 《黃帝隂符經》全文 」,此超連結是連結至「 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