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一章〈體道第一〉譯文及解析-正覺堂班-廖本洋-2022.05.26

《道德經》第一章〈體道第一〉譯文及解析,西屯區正覺堂班-廖本洋,2022.05.26。

前言

  • 《道德經》第一章〈體道第一〉一開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甚至第一章的其他文句,很多人對其所作的解釋,看起來是不夠完善的,因此,筆者雖才疏學淺,但也想增磚添瓦,貢獻自己一點綿薄之力,供養大家,所以以下對整個道德經第一章的所有文句,進行逐句的翻譯以及解析來補充說明之。
  • 本文中有關佛教的相關詞彙與說法,是筆者多年來參閱相關佛教典籍與佛門大德的著述與演說影音等資料而來的,特別是依據佛門大德淨空法師黃念祖老居士講經說法的資料而來敘述的。而有關於丹功的資料與說法主要是參閱張志通大師,以及相關丹功前輩的著作為依據來進行演譯論述的。
  • 本文的翻譯與解析只是筆者個人粗淺的看法,若有不正確以及不妥的地方,還望各位丹功前輩與大德們能夠加以指正為是。

第一章〈體道第一〉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翻譯

凡是可以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恆常不變的道。凡是可以給定表達出來的名稱,就不是真正恆常不變的名稱。「無名」為真心自性,是天地世界開始的根源基礎,而「有名」為給定名稱,是生產製造衍化出宇宙萬物的母親。所以要常常心地清淨無染,才能觀察到真心自性奇妙之處;而且也常常要以入世的角度,來觀察到整個世界無量無邊微細的發展變化。無名有名,以及無欲有欲,這兩種說法,皆是來自相同的根源出處進而衍化,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同時這兩者皆是深奧難懂無法以常情來推測的,故稱之為「玄」。而深奧中又再更進一步探究深奧之處的玄之又玄,就是開啟進入眾奇妙境界的門戶入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翻譯

凡是可以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恆常不變的道。凡是可以給定表達出來的名稱,就不是真正恆常不變的名稱。

解析

  • 「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二個「道」是動詞,是指「表達出來,說出來」的意思。第一個與第三個「道」是名詞,是指「道理、規律、法則」。
  • 名可名,非常名」的第二個「名」是動詞,是指「給與或訂定名稱,或命名」的意思。第一個與第三個「名」是名詞,是指「名稱」。
  • 為什麼「凡是可以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恆常不變的道」?因為這是從妄心所構成的世界為基礎,來表達該妄心世界所形成的道、所形成的規律與各種物質現象與心理現象。因為妄心所形成的世界所依循的是「生滅法」,亦即有生就有滅的法;既然是有生,那就一定會有滅,那麼自然就不是恆常不變的,所以去描述與表達妄心世界中的各種道與法,這種道與法就是有生有滅的道與法,自然這些道與法就不是恆常不變的
  • 我們都知道現在所處的世界所有的物質(佛家講的「色」)都必定會衰敗,這就是生滅法的現象;而且心理現象(佛家講的「受想行識」)所依循的也是生滅法。 
  • 佛門大德淨空法師常說,在《菩薩處胎經》裡面,彌勒菩薩回答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亦即共有三百二十兆,有這麼多念頭。若一秒鐘可以彈七次,那麼一秒鐘就有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念頭。而每一個念頭都是生滅相,亦即「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也就是說,一個念頭一開始產生,剎那間就消失不見了,而且,每一個念頭都不一樣,雖然有些相似,但不是完全相同的,念念之間是「相似相續相」。現在我們電視螢幕上的高解析度畫面是每秒一百張照片所組成的,而且每一張照片是不相同的(是生滅的),就讓我 們覺得那是真的,那麼現在宇宙真實的情況是每一秒鐘就有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相,速度快到讓人覺得那是真的,所以就一直執著在這些假相當中不察,無法自覺而執迷不悟。
  • 這也就是所謂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所以每一念都是假的,不是真的。而念頭是怎麼產生的,是由「妄心(第八識阿賴耶識)」所產生的,所以產生的是生滅相,而妄心是怎麼來的,是由「一念不覺」,稱作「無明」所產生的;而「自性」是「真心」,是「不生不滅」的。所以,佛陀就是在教導人們、讓眾生知道現在所處的是生滅相的世界,了不可得,因為你現在所持有的東西,念念都在生滅變化,不是相同的東西,最後一定會消滅,所以為什麼要去執著呢?這就是宇宙的真象。
  • 因此,佛陀的教育,就是在教導人們,如何回歸到那個不生不滅的自性,而道家講「歸真」、儒家講「明明德」又何嘗不是都是在教導人們「回歸自性」呢?所以我們才說儒、釋、道三家一體,互相融合啊!
  • 那麼什麼樣的道與法是恆常不變的?恆常不變的法,就不可以依循「生滅法」,而要依循的是「不生不滅的法」,亦即,既然是不生不滅的,所以就會恆常不變,因此,既然沒有生,那裏會有滅呢?而這個「不生不滅的法」就是佛家講的「自性」,又稱為「真心」。
  • 佛家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開悟時對「自性」所具有的特點進行了五句話的描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亦即自性具有不生不滅的特性
  • 那麼什麼叫做「不生不滅」呢?「無思、無念、不思、不議」就是不生不滅的現象,所以「有思、有念、有議」就是有生滅的現象,就是動了「妄心」,就是常說的「起心動念」了。因此,去表達與描述所見所聞的道與法,就是「用思、用念、用議」的妄心來去表達與描述了,自然所表達的內容就是屬於生滅法,所以就不是真正恆常不變的。
  • 因此才說「凡是可以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恆常不變的道;凡是可以給定表達出來的名稱,就不是真正恆常不變的名稱」。
  • 那麼,難道佛菩薩在講經說法時,就是用妄心嗎?答案是:佛菩薩在講經說法時是用真心的。亦即,佛菩薩不是「用思、用議」的妄心來講經說法,而是以「(回)應」的方式來講經說法
  •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感應」。這是說「眾生對於佛菩薩有感(有請求),則佛菩薩自然的就加以回應」,而且這個回應不是佛菩薩用思用議的方式來回應的。我們可以用「敲鐘」來做比喻:鐘本來是不會主動發出聲音的,但是一但有人去敲鐘時,鐘必定會回應發出聲音,而且是敲小力一點,鐘發出的聲音就小一點;敲大力一點,鐘發出的聲音就大一點。這個「敲鐘」就好比眾生「去感、去請教」佛菩薩;而「鐘發出聲音」就是佛菩薩「不假思索的回應」(用真心自性自然流露的方式來回應)眾生之感與之所問的;而「鐘」就是自性。 這就是所謂的「感應」。
  • 那麼為什麼道德經的一開頭,老子就來這麼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呢?這應該是老子要提醒我們,我們現在所處的是用妄心所構成的世界,是一個生滅的世界,並不是由真心所構成的一個不生不滅恆常不變的世界。這也在告訴讀者們,還存在一個「由真心所構成的一個不生不滅恆常不變的世界,亦即由自性所構成不夾雜妄心的世界」。這個由自性不夾雜妄心所構的世界,在佛家而言就是所謂的「實報莊嚴土」與「常寂光土」。
  • 那麼這一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對於我們練丹功有何意義呢?丹功祖師爺們常說練丹功的階段分別是:築基、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返)虛、練虛合道、修道成真。這個最後一階段的「修道成真」指的應該就是要「回歸自性」,要往「回歸自性」的方向走。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老子在告訴我們,真得存在一個由自性真心所構成的世界,也就是真得存在佛家所說的「實報莊嚴土」與「常寂光土」,這就是我們最後要修道成真,最終要回歸(歸真)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回歸自性」。所以,我們也可以合理的認知為:老子在《道德經》開頭的第一句就用隱含的方式,指出了修道最終的目標就是要「修道成真」、「回歸自性」
  • 或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改成「可道之道,非常道;可名之名,非常名」,亦即,「凡是可以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恆常不變的道。凡是可以給定表達出來的名稱,就不是真正恆常不變的名稱」,就比較清楚容易瞭解了。因為一但用言語音聲來表達事物的時候,就必定要思維要動念頭,而一但動了思維動了念頭,就是用了妄心,依循了生滅法了,所以說出來的道與名,也同樣是屬於生滅法的產物,自然不是恆常不變的。
  • 這就是所謂的「言語道斷」,意思是說,一但用言語來描述的時候,就用了思維、動了念頭、用了妄心,那麼就沒有辦法完整的描述真正恆常不變的道,因此稱為「道斷」(此時的道是片斷的、道路被截斷了)。也就是說,真正恆常不變的道,是無法用言語來描述與表達的,也就是「不可言狀」的,亦即,「無法言(無法用說的方式說清楚的)」、「無法狀(無法正確完整的描述其樣貌的)」,唯有「回歸自性」之後,就什麼都明白了。
  • 所以我們練丹功時,時常要求「要心靜」、「要靜心」 、「要靜極」、「什麼都不要想」、「要心無雜念」,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也就是不要去動念頭,就是不要用妄心(有生有滅),而要用真心(不生不滅)的意思。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翻譯

「無名」為真心自性,是天地世界開始的根源基礎,而「有名」為給定名稱,是生產製造衍化出宇宙萬物的母親。

解析

  • 那麼恆常不變的道(真心自性)是不可說也不可名的,所以老子將之稱為「無名」,所以在道德經中的「無名」指的就是「真心自性」。又,六祖惠能大師也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萬法指的就是由妄心所構的世界,山河大地都是指萬法,「萬法」在道德經中老子稱之為「有名」。
  • 在馬鳴萻薩的《大乘起信論》中提到了,眾生因為「一念不覺」而起三種相,分別是:無明相(指心動了)、能見相(因為動了,所以能看見、或妄見)、境界相(因為能見所以出現了各種境界、山河大地等);而境界相又再細分為六種相,分別是:智相(對於境界起了分別,產生了愛與不愛的感受)、相續相(因為對境界起了愛與不愛,故對境界生了苦與樂的感受,而且是一直持續進入「愛與不愛,進而生苦與樂」的感受循環)、執取相(產生了想要愛樂,而不想要不愛之苦的執著)、計名字相(因為上述的執著、妄執,所以對於這些執著的事物加以命名,而這些命名都屬於假名,都是妄造的)、起業相(對於這些已經命名的事物進行尋找執取,故造種種的(罪)業、種種的行事作為)、業繫苦相(因為造作了種種的業因,自然要承受種種的苦果)。所以因為一念不覺,而產生了由妄心所構成的萬事萬物之萬法世界(例如佛家講的九法界)。
  • 而且馬鳴菩薩說,這個「一念不覺」的「不覺」,與「覺(自性)」是從來沒有相離分開過的,而且是不覺之中本來就包括覺的,這就好比,「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個金就是自性,這個器皿就是萬法,本性仍舊是由金(自性)所產生的。
  • 也就是因為上述馬鳴菩薩所提到「 計名字相」,所以我們才說「對萬事萬物命名」就是屬於由妄心所構成世界的原因之所在
  • 近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所提出的「相對論」中告訴大家:「時間只是幻覺」,人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區別只是一種錯覺,儘管是一種持久的錯覺」。同樣的,「空間的概念也是一種錯覺」,因此所有的萬事萬物,山河大地等等都是人類的錯覺。這也與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所說的「能見相(因為動了,所以能看見、或妄見)、境界相(因為能見所以出現了各種境界、山河大地等)」是相吻合的,因此佛教不是迷信,而是科學。又,科學是靠儀器來檢驗的,而佛教是用禪定來查驗的,而儀器無法脫離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但是禪定卻是可以脫離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所以淨空法師常說:佛教是高等科學。
  • 因此「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就可以看的懂了,意思是說,「無名」是天地世界開始的根源,而「有名(開始計名、命名、有了名字)」是生產製造衍化出宇宙萬物的母親。其中「無名」指的就是處在「覺」的狀態之真心自性,而「有名」指的就是處在「不覺、無明」狀態下,進而持續因為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而對於所見的萬事萬物開始進行的「計名、命名、妄名」。這一句,就是六祖惠能大師所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之充分的表現。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翻譯

所以要常常心地清淨無染,才能觀察到真心自性奇妙之處;而且也常常要以入世的角度,來觀察到整個世界無量無邊微細的發展變化。 

解析

  • 此處「無欲」字面上代表的沒有欲望的意思,但是更深層的意思是指要心地清淨無染,心乾淨了,心就靜了,心就定了,就可以看到真心自性了,就能看到真心自性的五個特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每一個特性都是非常奇妙,不可思議的,特別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是說每一個人都擁有真心自性,而且是具足圓滿的自性。所以如果佛菩薩不說出來,我們又怎能知道原來所有眾生皆具有真心自性的佛性啊。
  • 又「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又是一個非常奇妙難以思議的說法,因為很難想像由真心自性可以衍化出宇宙的萬事萬物之萬法世界,而這個萬法世界竟然是生滅的、是假的;又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個萬法假的世界的本質中竟然是同時存在真心自性的,只不過這個真心自性被妄心所遮蓋住了,所以自性無法顯現出來,包括自性具有的六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就無法正常顯現出來了
  • 此處的「有欲」是指「入世」的意思,也就是進入萬事萬物萬法這個假的由妄心所構成世界的意思,其入世的目的是為了要探究萬法世界的微細之變化,如此才能進行有效的應對而不逾矩,不做出錯誤的行為,進而修正錯誤的行為。依照教育部國語詞典的解釋, 「徼」(ㄐㄧㄠˋ)具有「邊界、邊塞、小路」的意思,也可視為是微細之處的意思。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翻譯

無名有名,以及無欲有欲,這兩種說法,皆是來自相同的根源出處進而衍化的,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同時這兩者皆是深奧難懂無法以常情來推測的,故稱之為「玄」。

解析

  • 「此兩者」應該可以是指「無名有名」對「無欲有欲」這兩種說法。
  • 「無名」代表是的真心自性,「有名」代表的是妄心萬法世界,而且「有名」中的根源是「無名」。
  • 「無欲」代表的是清淨無染,如此才能看見真心自性,所以「無欲」與「無名」是屬於同類的範疇。
  • 「有欲」代表的是入世,進入萬法這個由妄心所構成假的世界,而且這個妄心是包括真心的,只是此時真心是被妄心所遮蔽的,所以「有欲」與「有名」也是屬於同類的範疇。
  • 因此「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就是在指「無名有名」對「無欲有欲」,這兩種說法其實是屬同類的說法,只是名稱(說法)不同而已。
  • 此處兩個「同」皆代表是「相同」之意。 
  • 此處的「玄」是指「深奧的、奇妙的」意思,所以我們也常說「玄者妙也」,亦即「玄妙」。而此處的「玄」在解釋上較較偏重於「深奧」,亦即深奧難懂,難以用常情來推測的,而且是因為深奧所以才奇妙、不可思議的。
  • 因此,「同謂之玄」意思是說,「無名」、「有名」、「無欲」、「有欲」,所代表的意義都同樣是非常深奧奇妙的。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翻譯

而深奧中又再更進一步探究深奧之處的玄之又玄,就是開啟進入眾奇妙境界的門戶入口。

解析

  • 如上所述,「玄」的意思是「深奧的、奇妙的」,而「玄之又玄」也可說是是「玄上加玄」的意思,也就是「深奧中又再更進一步探究深奧之處」的意思。也就是說,「無名」、「有名」、「無欲」、「有欲」、「真心自性」、「妄心萬法」,每一個本就都很奇妙,再加上更進一步的相互交流影響,亦即「深奧中再加上深奧」之「玄之又玄」,就變得「更玄」、「更深奧難懂」的意思。
  • 而這個「玄之又玄」的情況,就是開啟進入眾奇妙境界的門戶入口,亦即進入這個門戶入口之後,就可以看到各種不可思議奇妙的境界。

結語

  • 修行的目的,就是在修正錯誤的行為、修正錯誤的想法與看法整個修正的過程就是要先充分瞭解「錯在那裏」,因此就要對這個由妄心所構成假的世界進行充分的瞭解,將這些造成錯誤的關鍵原因找出來,並加以去除之,那麼就可以回歸到正確的道路與原本正常的狀態了(回歸自性),以佛家而言,就是去除了「妄想、分別、執著」之後,就能夠回歸自性了。這就是「以假修真」的意思與做法了。
  • 《道德經》為何稱為「道德」?何謂「道」?道者,宇宙的道理也、規律也、規則也。德者,配合、符合宇宙的道理、規律、規則者也;也就是當行事作為與思維皆符合宇宙之道時,就稱之為德。大德是指行事作為與思維皆完全符合宇宙之道者。經者,指恆常不變的說法。因此,道德就是在講行事作為要符合宇宙之道理規律規則。而道德經,就是在說該文所說的道德是恆常不變是正確無誤的說法典籍。一般,我們常將宇宙之道簡稱為天道。當人們的行事作為皆符合道德時,那麼就是順天,是無咎沒有過失的,是吉祥的;當人們的行事作為不符合道德時,那麼就是逆天,是有咎(得咎)有過失的,是悔吝凶險的。
  • 《呂祖全書》卷十六之《參同經》之「始炁伭要章第二」所述:「夫此根本,原於混元一炁:天地未分,日月未光,混沌太無,無象無名,無聲無臭。天得之而為天,四時行,寒暑運,日以之升,月以之恒,雲霞雨露,風雷電雹,皆一炁循環,晝夜無停;地得之而為地,山以之峙,水以之流,載嶽不重,容海不洩。非斯一炁,孰主之乎?」簡要言之是說,在天地未分之前,就存在一個「炁」,這個「炁」是混元、混合在一起的東西。當宇宙進行衍變分天分地之後,這個天是得到(包含)這個「混元一炁」,所以天才能出現四時、日月運行、風雨雷電的現象;而這個地也是得到(包含)這個「混元一炁」,所以才出現土地、山得以聳立、水流等等地上的一切自然現象。
  • 又說,「人得天地之炁以生,是以秉天之炁而為陽,秉地之炁而為陰,陽健陰順,二炁迭運,如環無端。儒謂『天命之性』,釋參『本來面目』,道究『父母未生以前』,皆指此炁,而理寓乎其中矣!」這是說,人之所以出生於世成人身人形,是因為人同時取得天之炁而為陽,取得地之炁而為陰,這陰陽二炁在人身中互相配合運作,人身的各項功能才得以正常運作。而且這個「混元一炁」,就是儒家講的「天命之性」,也就是「明德」;也就是佛家講的「本來面目」,也就是「真心自性」;也就是道家講的「父母未生以前(的面貌)」,也就是「(歸)真」。所以修行、修道,就是要回歸到「混元一炁」的狀態,就是要「回歸自性」、要「明明德」、要「回復到父母未生之前的面貌」、要「歸真」。
  • 又《敬畏天地章第三》說:「學道之士,欲明心性,先須知得心性從出之原:蓋人物始生,皆由天賦其性,地載其形,故天地謂之大父大母。從古佛仙聖賢,莫不首敬天地。雖人有貧富貴賤 男女 賢不肖 之分,而其戴高履厚,則一也。末俗不知性所從來,命由天定,肆意任心,逆天背理,以致天鑒其惡,或貧或賤,或疾或殀。」意思是說,因為人是得天地所包括的「混元一炁」所產生的,也就是「天賦其性,地載其形」,亦即,是天賦予人們秉性性情,地讓人們得以成人形人身,所以天地是人們的「大父大母」,而且不管人們的身份地位如何,皆是如此。所以當人們不敬天地,甚至是咒罵天地、逆天地之規律而行事時,天就會考察其罪業輕重而給予懲處、報應不爽啊
  • 所以,為什麼行事思維要符合「道德」、「天地之道」?這就是因為若不符合道德(道之德),那麼必受天遣啊,而且是「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啊
  • 《敬畏天地章第三》又曰:「非僻不生,則心君泰然,性天朗霽,身口意業,自然清淨,三業清淨,則六根六塵,俱可清淨,而入聖之基,已有體段。然又不可一刻放逸,加以時時洗滌之功。及至陰符消盡,陽神脫現,渾渾默默,天真發光,端坐天廷,隱顯莫測。名之曰佛,佛亦強名;名之曰仙,仙亦強稱。仙乎佛乎?聖耶賢耶?名雖多種,實由一心。惟心與性,是二是一。心性與天,同體不異,是謂三才,與道為一。敬畏天地,功效最神;不知敬畏,漫曰學道,祗是魔精,命終之後,必墮惡趣,永失真道。」
  • 其中,「陰符消盡,陽神脫現」就是在指出丹功的修行通則,最終「天真發光」,至此就是回歸「混元一炁 」 、回歸「自性」,在佛家稱為證佛,在仙道稱為證仙。「佛」、「仙」、「聖」、「賢」雖為多名,但都是根源於這混元一炁的「一心」的,所以,「心」、「性」、「天」,三者合稱為三才,而且是「三即是一」,因為這三個是根源於「混元一炁」的自性;同時,又是「一即是三」,因為「混元一炁(道)」又可衍化為「心」、「性」、「天」。
  • 我們在看《道德經》時,就可以從這個角度來去觀察與體悟了,亦即去體悟《道德經》所提到的人事關係(倫理道德)現象、心理現象、生理現象、自然現象,以及整體互動的現象。亦即道德經從各方面告訴人們,如何思維、行事作為才能符合道德,進而以假修真、回歸自性
  • 《道德經》的第一章《體道第一》,就是在講「德體」,亦即「道」之「本體」是什麼啊,就是本文所剖析的「真心自性」、「混元一炁」;同時又簡要的從「無名」、「 有名」、「無欲」、「有欲」等角度來指出這個「真心」與「妄心」所具有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特性。
  • 又《究論性本章第七》曰:「既淨三業,務明至道。至道之要,難以名言:無形而能形形,無象而能象象;聲之以聲,而實無聲;色之以色,而實無色;窈冥恍惚,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其有也,無物不有;其無也,天地不知。天且弗知,而況於人乎?然斯道也,求之則沖漠無朕,體之則真實不虛。天地此道,人物此道。虛而能實,實而能虛。自無而有,自有而無,無無有無,有有無有,其理深伭,其義奧妙。」,此章也與《道德經》第一章《道體第一》雖有些地方描述的方式不同,但其想表達的內容是相同的,甚至有多做補充說明之處,讀者可細細體會。
  • 所以,我們練丹功,就是要利用這個假身,不僅要修命(修補生理回復健康),也要修性(修補心理,去除妄想、分別、執著、雜念,回復心地清淨無染),最終回歸自性、吉祥安康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外丹功十二式

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遺囑

漢導引強身功、外丹功、附功功架及口令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