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丹功是性命養生之學-辛鳴皋-民國69年10月
外丹功是性命養生之學,辛鳴皋,外丹功雜誌(季刊)第三期,中華外丹功研究學會發行,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十月,第20~22頁。
姓名:辛鳴皋,年齡:五十九歲,學歷:北平中國大學政治系畢業,地址:台中縣豐原市南陽路育樂新村○○號,職業:自由寫作(筆名寒歌子)
前言
人類生活的涵意,是包括了物質與精神的一體兩面,而他的基本要求,是由饑渴的生理要求,漸趨於心理慾望的追求。所以世界上風行了「養生學」的研究,其目的則是關心人類的生存功能,增進生命的意義和改善生活方式,以造福人群為依歸。古今中外代代相傳,竭盡心智,苦心研究,如何能使人類減輕生老病死的痛苦,以促進身心健康,進而引導人類展望將來,更趨向和諧進步的境界,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的。而外丹功就是養生學的一環,它具有人類所追求的簡易學習方法,和科學驗證的效果,也很快速的能夠達到我們所共同追求的目標─却除百病,益壽延年,確是現代養生的福音,值得學習,也值得推廣。
一、養生學是人生哲學,修持者應走正道
養生學,本是人生哲學,後來被宗教所運用,成為「神道信仰」的憑藉。有些宗教修持入門的人,如不以理性的深入研究,往往沉於迷信訛傳,流於左道旁門,走火入魔,重者傷生。更有些修持者,在科技領域中無法證實「心靈感應」時,多被歹徒乘機操縱,以邪說誘人,驅使信者走險,製造許多社會問題,這些,的確為修持者戒。
我們學練外丹功,首在學為人,學做個好人,走君子聖賢道路。故儒家做人重修養,能達到「天人合一」的的最高境界─為聖賢境界。佛家做人重修持,期能「了性成佛」為宗旨─為佛陀境界。道家做人重修為,能夠「了道入真」為指標─為真人境界。綜合儒釋道家修持的下手方法各異,而最終目標則一致。尤其道家對人品的修為,以「與天地真常同往來,與宇宙真常同消息」為目標,故一以天地境界與宇宙境界為人生歸宿。到此境界,自然心靈虛明,性光獨耀,具有天地氣象,自有仙風道骨風範。這種修為,是中華文化傳統的根蒂。外丹功源於道家,旨在養生,它與我們血肉相融,氣息相通,脈絡相合,導使我們創新機,走正道,因此養生學是人生哲學。
養生學的理論繁多,從古今人的「口授心傳,教外別傳」,逐漸演變到現代的學術公開,外丹功就是一個很顯明的例子。因為外丹功源於道家的丹鼎派,由張大師把千古不傳之秘,公開於世,是空前的歷史新頁,我們很榮幸的得到真傳,不僅是却病延年而已,應該先盡心力,傳播開來,更具有復興文化的積極意義。
西方對於養生學非常重視,但較重分析;而東方則多少有點宗教哲學的色彩,諸如「超覺靜坐」、「超越冥想」、「瑜珈術」、佛學密宗「止觀法」、道家丹道「靜坐法」等,真是洋洋大觀。如果我們細心探討,顯然名詞不一,世代文化背景不同,而目標則一致,實有殊途同歸之妙用。
外丹功是立禪,在十二式中,祇有步履仙鶴功與小仙鶴散步功屬於行禪。據張大師說「外丹功源於道家,首在養生,他綜合道學之大成,繼文化之大統,傳播外丹功,有承先啟後,救人濟世的積極意義。」的確,以我們習練外丹功以來,深深地有此同感。因為張大師是一位虔誠的回教徒,他老人家嚴守回教教規,總以仁慈的胸懷,以復興文化為己任,廣傳弟子。他又說「追尋道家淵源是承先的使命,傳授功夫則是啓後的責任,功夫本身則無宗教,能夠傳播開來才是正道」。道家的養生學,「重本體,重訣法,重功夫,尤重實證」,大之可以極聖功神化之妙造,小之可以達養生盡年之微旨。而外丹功就是養生學的一環,乃中華文化道統,我們傳播外丹功,是責任,也是使命。
二、外丹功就是養生學,修者須明師指點
我國道家的思想,幾千年來遺傳的經典,值得我們研究發揚。道家學術思想、在漢以前,本與當代的神仙派分途,自晉梁迄宋而後,丹道派(世稱丹鼎派)鼎盛,並充實了神仙派的內容,擴大了修養範圍,上與先期道家會流,旁參儒釋的旨要,冶合入道而發揚光大。世人凡譽道家,即指丹道派(神仙家),所謂丹道派者,係合丹與道家之總稱。丹家乃養生家,道家乃道德家,合之始得全。而道家修為,全憑道字做根基,道為天地之本根,宇宙之體要。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道」是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之總樞,且能貫串始終。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道家修持重參悟以明道,重擇善以守道,重力行以修道,貫徹始終以成道。如果始終不能貫者,重在「秉要執本」的工夫。因為一切道術,必有本源,一切門派必有師承,修道不可無明師,有明師指點開示,不致墮入旁蹊曲徑,多浪費許多工夫,實在可惜!太平經有云「人得善師,乃使凡賤之人成善人。」又云「叛去其師,是去其真道,自窮乏術也。」故師師相傳,代代相接,旨在傳道,教人如何養生?教人如何成道?又云「元氣乃包天地八方,莫不受其生而生,是善師之功也。」我們幸得善師─張大師,且能耳聽面示,學得其功夫,這種機緣真是千載難逢。因此,我們必須以尊師重道的心情,犧牲奉獻的精神,走正道,傳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