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子問道無懷人之淺釋-廖本洋-2024.12.07
悟子問道無懷人之淺釋,廖本洋,2024.12.07。
一、前言
本文是在談「道」。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述段落一開始的重點在述說:有一種「東西」是眾多元素所組合混合在一起的,這個「東西」是在天地出現、出生之前就已經存在的。這個「東西」非常的寂靜,非常的空虛,是不會被改變的,而且一直按照某種規律持續的運作,永不停歇,可以生出、變化出天地,所以可視為是天地的母親。吾人並不知道這個「東西」的名字叫什麼,只好用「道」這個字形來代表他,並強行用「大」這個名字稱呼來表示他的特性。
所以說,「道」這個東西,本來是無名字、無形象、無物質現象,但確實是存在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卻能夠生出、變化出天地萬物,所以是天地萬物各種有形無形現象的母親。但為了方便討論他,互相可以進行溝通,所以強行用「道」這個象形文字來代表他,用「大」這個字來代表「道」的特性。
若從佛家的觀點來看,所謂「道」,就是指「自性」。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大澈大悟、明心見性後說出自性具有五個特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上述《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意思與「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是相同的。
為了要描述「道」這個東西,所以除了佛家自性的五個特性之外,各家就用各種方式來描述道之特性。特別是去描述道所生出變化出萬事萬物後,這些萬事萬物的運作規律與特性。
道者,理也、路也。理者,原理、原則、脈絡、架構也。路者,有起點、有終點、有過程也。終點者,目標、目的地也。過程者,有階段,有順序、有關卡、有關閘、有中繼站也。
「法」這個字有多重意思,就佛家而言,法可以是指由「自性」所產生出來的萬事萬物,就是「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的意思。
同時,法亦表示,方法、細節、關竅要訣(心法)的意思。
法必依(靠)道而生,道必依(靠)法而顯(顯出道的樣貌)。
張志通大師說:『出現法光,面謁大師,由大師傳法。唯有大師才能傳法。(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六日鹿耳門道館辦事處講座紀要,世界丹功宗師張大師志通講述,《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一)》,第33~34頁)。』
「只有大師才可以傳法」,此說法應是指只有大師才可以傳出當下時間點新的正法與心法。因為張大師是透徹瞭解外丹功的整體架構與細節,所以能夠正確無誤的說出、傳出外丹功的正法內容,以及該如何習煉的方法、動作姿勢。若是沒有透徹瞭解外丹功,那麼就無法確認所說的、所傳的外丹功正法的內容,只能依照祖師爺與張大師所說的法來習煉。
然而,依據大師所傳之法,經過習煉並證悟者,是可以提出個人的心得報告的,亦即描述對於該正法,個人煉功所出現的現象、感受,以及對該法進行比對、驗證與闡釋、解釋的結果。亦即,正法是可以去討論與闡釋的。而且依照道家傳統,心法是不可以外傳的或普傳的,亦即俗稱的「法不傳六耳」。
後代弟子為了要傳承外丹功,要教給下一代學員的是大師所傳出來的正法,該正法的內容不可以加以改變,但同時也可以提供給下一代學員,個人的煉功心得報告,做為補充教材與參考資料。如此,正法才能夠一代一代順利的傳承下去,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揚光大。
以佛家的例子而言,佛家釋迦牟尼佛證道之後開始天天傳法,天天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所說的法稱為「經」,是正法,是不能被更改的,但是佛說的經典往往非常的深奧難懂,就必須要由後人去加以解釋其意思,否則學佛弟子就很難去理解其真實意,那麼如何修習的下去呢?所以,許多有證悟的佛門大德,佛門歷代祖師,就針對眾多的佛經,寫出很多很多重要的「注釋」、「注疏」,來做為佛經的補充教材、補充資料。
屬於丹氣門的外丹功也應如是。外丹功祖師所傳的正法,應視為經典不可以更改,妄加東西,而是要原汁原味的傳承下去。但是,有修有證有悟者,是可以對外丹功的正法進行「闡釋」與「解釋」,做為對正法的心得報告,並將此一心得報告做為外丹功正法的補充教材、補充資料。
瞭解道,就能知道整體的架構、原理原則、目標與方向。習煉外丹功,就要先瞭解「外丹功之道」,亦即外丹功的習煉原理、原則與目標、方向。道依法而顯(才能顯示出道的樣貌),亦即正法的習煉方法是依循道而產生的,所以法的源頭根本即是道;因此要先瞭解道,才能正確無誤的理解法,如此才不會走錯路、煉錯法。
二、原文
大師應邀訪韓紀要,《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二)》,第39~41頁。以下摘錄該文中,悟子問道無懷人祖師爺的對話:
古修養家——悟子問道曰:『外丹功有道否?』
無懷人曰:『外丹功之道(一)有恆,(二)耐苦,(三)守時,三者即道也。其道神清氣和,志安形寧,其道大哉!』。無懷人又曰:『天道本無體,寓於日也,大道亦無體,寓於虛也。天地本有體,圓者也,大道亦有體,氣者也,其大無外,無物可容,其莫測無理可究。而以理言之,天地者有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則天地日月齊備矣,人類已生矣。
氣者為用也,其深莫測,無理可究,無氣即無命也。若以體言之,始有內外之分;若以道言之也, 陰陽之別辨;若以用言之,氣者生命也,生存世間,無不靠氣,一觀萬物,萬物而為我用。一氣歸於一心(人之生也一息也,息者氣也),氣歸一心,不可為萬物所奪,不可為萬物所誘,不可為現實所役、物所誘,如被所誘,其心必搖,現實所役,其心必狂,禍及自身而子孫乎?所以習外丹功者暨修道也,不被所誘、不被所役、不被所狂,如此人安壽安而及子孫,天人合一之道也。 』
三、淺釋解析
三-01、外丹功之道(一)有恆,(二)耐苦,(三)守時,三者即道也。
「有恆、耐苦、守時」就是《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所說「道」的特性:「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能生萬法」所以道之「有恆、耐苦、守時」的特性,亦可以從生萬法後的天體運行的角度來切入,來解釋。
地球所處的天體宇宙,就是屬於太陽系,以太陽為中心相對不動,而地球依循「黃道」繞著太陽走繞圈圈,月亮繞著地球走繞圈圈,太陽光同時照射地球與月亮,因此月亮會產生反射的陽光照射地球,稱為月光。
而地球本身會自轉,所以從地球的某一個定點來看,就會出現白天與黑夜(晚上)的現象;而月光亦會照射地球,白天與黑夜都會照射地球,只是在地球晚上時月光才會看的比較明顯。此時一般人就會感覺,白天有陽光照射地球,晚上有月光照射地球。
由太陽、地球、月亮,以及地球自轉、月亮自轉,地球繞著太陽轉、月球繞著地球轉的天體現象,在地球上就會出現白天晚上、春夏秋冬四季的現象,而且是有恆、守時,而且耐苦,耐得住宇宙的變化,但仍舊依天體運行的規律來運作,所以,「有恆、耐苦、守時」就是表現出「天行健」之意。易經乾掛的繫辭就更進一步指出,天行健是不畏艱難,不管任何情況,仍舊照做該做的事,所以人們皆應效法之,事才能做得成,所以要「君子以自強不息」。
外丹功是用來修煉身體的,而人這一個身體就是一個小宇宙,亦即大宇宙該有的元素與組成單元,在人的身上亦完全有相同對應的元素與組成單元。所以太陽系宇宙中有所謂的天地日月,在人身中也有對應的天地日月。因此,身體的天地日月所組成的小宇宙,自然也該順應「有恆、耐苦、守時」的原則特性,身體才能正常運作,發揮正常的功能。外丹功之道,就是具有「有恆、耐苦、守時」的特性。
三-02、其道神清氣和,志安形寧,其道大哉!
若將道以「人」為對象來類比分析之,那麼人具有有形的身體以及無形的神識,或稱為「心」或「心靈」。
神者,性靈也。性靈者,能知、能控、能役,能主宰,可以掌控與役使自己與其他事物。故神有識、有知、有能力,可做為主宰者。
「其道神清氣和,志安形寧,其道大哉!」,此段落就可以從人的角度來類比解釋道的特性。亦即,當人得道、循道而行時,人的神識認知是清清楚、明明白白,而且不是昏昧混濁看不清楚的;而且人身中的氣息是平和的,是不急促、不雜亂的(神清氣和也)。所以,人的心靈是安定的,人的身軀是寧靜的(志安形寧也)。
「其道大哉」就是《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所說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的意思。而且因為「道能生萬法」所以「其道大哉」。
三-03、天道本無體,寓於日也,大道亦無體,寓於虛也。
此處的「體」應是指「形體」,有形的現象。「天道本無體,寓於日也」,天之道,原本是沒有形象的,但是「天道」生出「天」之後就有了形象,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出現了太陽這個「日」的形象,所以,天道就隱藏、寓含在「日」這個形體與運作的現象之中。
比「天道」範圍更大的是「大道」,大道原本亦是沒有形象的,但是大道出生這個宇宙之後,大道就隱藏、寓含在浩瀚無垠的「虛空」之中。
三-04、天地本有體,圓者也,大道亦有體,氣者也,其大無外,無物可容,其莫測無理可究。
「天地本有體,圓者也」,是說天道生出天地之後,天地就出現了其形體,而天地的形體,就是其運行的現象「依圓而行」。圓者,首尾相連也,周而復始、往復循環也,也就是說,宇宙天體大都是依圓形的軌道在繞圈圈。
「大道亦有體,氣者也」,是說大道生出宇宙後,大道的形體寓於虛空之中,而虛空之中存在、充滿了「氣」;這個氣包括各種氣體,以及各種人眼看不見的電磁波、電磁場。
「其大無外,無物可容,其莫測無理可究」,是說大道「大」到什麼程度呢?大道的範圍是沒有邊際、沒有邊界的,若有邊界,那麼邊界的另外一邊就可以包容其他的萬物,而現在,大道是大到沒有邊界,所以自然不存在其他地方可以包容其他萬物。而且大道能生萬法,宇宙萬法無量無邊,隨時在產生萬法,隨時在變化著,所以無法真正究竟瞭解到深層的運作原理、道理,故稱「其莫測無理可究」。
三-05、而以理言之,天地者有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則天地日月齊備矣,人類已生矣。
此段是從易經的角度來解釋道的特性。亦即,從道理上來說,從易經的角度來說,天地出生的過程是從無極開始的,無極是根源於自性即是大道,而大道能生萬法,首先會先從無極變化生出太極,太極是混元一體、陰陽未判、未分之時。
太極生兩儀就是陰陽立判,分別出陰與陽的兩種形象狀態。兩儀就生出四象,以天地日月運行的角度來說,就是生出春夏秋冬四季的現象。四象生八卦,是說天地日月風雷山澤等自然界的八種現象就出現了,可以用八卦中的八個卦象來表示之。當生出八卦中的八個卦象後,萬事萬物就自然相繼出生了,自然也包括生出了人類。
三-06、氣者為用也,其深莫測,無理可究,無氣即無命也。
「氣者為用也」,是說「氣」,包括各種氣體與電磁波、電磁場,是大道的體現、運用大道之後所產生的現象。「其深莫測,無理可究」,是說氣氣的變化與運作是深奧難測,無法究明其運作的機理。對於包括人類的生物,以及植物而言,氣是生物的生命、活著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所以才說「無氣即無命也」。
三-07、若以體言之,始有內外之分;若以道言之也, 陰陽之別辨;若以用言之,氣者生命也,生存世間,無不靠氣,一觀萬物,萬物而為我用。
「若以體言之,始有內外之分」,是指若從形體的角度來說,天地萬物開始有了內外之分,例如,身內身外。
「若以道言之也, 陰陽之別辨」,是指若以道理的角度來說,天地萬物開始有了陰陽之分,同時存在陰與陽的兩種性質。
「若以用言之,氣者生命也,生存世間,無不靠氣,一觀萬物,萬物而為我用」,是指,若從大道的運用角度來說,大道生出各種氣體與電磁波,而宇宙中的生物,特別是人類,最重要的是依靠氣才能夠生存下去,而且萬物皆有氣(電磁波、電磁場),所以才說,萬物之氣皆可以為我所用。
三-08、一氣歸於一心(人之生也一息也,息者氣也),氣歸一心,不可為萬物所奪,不可為萬物所誘,不可為現實所役、物所誘,如被所誘,其心必搖,現實所役,其心必狂,禍及自身而子孫乎?
「一氣歸於一心(人之生也一息也,息者氣也)」,是說,「一氣」就是指人身中的一息,一呼一吸為一息;「一心」是指心無雜念,一門心思、凝神專注、專心、心安神寧之意,而「氣歸一心」是指心與氣緊相合,亦即心與息緊密結合在一起,而不讓氣息混亂,心安神寧則氣息均勻平和。
所以一定要「氣歸一心」,自己的心神與氣息不可以為萬物所奪走,不可以為萬物所誘惑而自動喪失自己平和的氣息,不可以為各種現實環境的變化所逼迫役使、不為萬物所誘惑;如果一但被誘惑了,那麼心神心必定動搖產生波動,雜念必定叢生,無法繼續保持心安神寧、氣歸一心了,所以才說「不可為萬物所奪,不可為萬物所誘,不可為現實所役、物所誘,如被所誘,其心必搖。」
若是被現實環境所逼迫而被役使,那麼就會心有不甘,自然其心必狂,一但心狂了,就會出現不理智的行為,不僅會禍害自己,更會禍害自己的子孫的,所以才說「現實所役,其心必狂,禍及自身而子孫乎」。
三-09、所以習外丹功者暨修道也,不被所誘、不被所役、不被所狂,如此人安壽安而及子孫,天人合一之道也。
所以習煉外丹功就是在修大道,要讓自己不被萬事萬物所誘惑而誤入岐途,要讓自己不被現實環境所逼迫而失正道,而心有不甘而讓自己發狂。若能不被所誘、不被所役、不被所狂,那麼就能獲得「人安」,身心無災無病無痛,能讓人獲得「壽安」,不會早夭提早死亡,也能夠積陰功、積陰德,讓子孫亦得人安壽安。所以外丹功所習之道,就是「天人合一」之道也,就是在修天道、人道、大道合一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