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元湯-御纂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
保元湯,《御纂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
底本:《御纂醫宗金鑑》,光緒十八年(1892)上海五彩書局石印本(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掃描本),卷二十六;《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五.醫家類.御纂醫宗金鑑》卷二十六。
保元湯:
治男婦氣虛之總方也。嬰兒驚怯,痘家虛者,最宜。
黃耆(三錢)、人蔘(二錢)、甘草(一錢)、肉桂(春夏二三分,秋冬六七分)
上四味,水煎服。
【集註】
柯琴曰:昔東垣以此三味能瀉火、補金、培土,為除煩熱之聖藥,鎮小兒之驚,效如桴鼓。魏桂岩得之,以治痘家陽虛頂陷,血虛漿清,皮薄發癢,難灌難斂者,始終用之。以為血脫須補氣,陽生則陰長,有起死回生之功,故名之為保元也。又少佐肉桂,分四時之氣而增損之,謂桂能治血以推動其毒,扶陽益氣以充達周身,血內泣,引之出表,則氣從內托;血外散,引之歸根,則氣從外護。蔘、耆非桂引導,不能獨樹其功。桂不得甘草和平氣血,亦不能緒其條理,要非寡聞淺見者能窺其萬一也。四君中不用白朮,避其燥;不用茯苓,恐其滲也。用桂而不用四物者,以芎之辛散,歸之濕潤,芍之酸寒,地黃之泥滯故耳。如宜升則加升、柴,宜燥加苓、術,宜潤加當歸,宜利氣加陳皮,宜收加芍,宜散加芎。又表實去耆,裏實去蔘,中滿忌甘,內熱除桂,斯又當理會矣。
【按】
元氣者,太虛之氣也。人得之則藏乎腎,為先天之氣,即所謂生氣之原,腎間動氣者是也。生化於脾,為後天之氣,即所謂水穀入胃,其精氣行於脈中之營氣,其悍氣行於脈外之衛氣者是也。若夫合先後而言,即大氣之積於胸中,司呼吸、通內外,周流一身,頃刻無間之宗氣者是也。總之,諸氣隨所在而得名,實一元氣也。保元者,保守此元氣之謂。是方用黃耆保在外一切之氣,甘草保在中一切之氣,人蔘保上、中、下、內、外一切之氣,諸氣治而元氣足矣。然此湯補後天水穀之氣則有餘,生先天命門之氣則不足,加肉桂以鼓腎間動氣,斯為備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