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陰脾經(增補本)
足太陰脾經,《增補本》節錄彙整版。
足太陰脾之脈,「起大指之端(註一),上膝股(註二)入腹,屬脾——絡胃(註三),上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註四)。」
註(一):脾經脈,起大指內側「隱白穴」。
註(二):脾之脈上膝入股(腿肚子),股內前廉入腹,屬脾,且又絡胃(絡是連帶意思)。
註(三):絡胃,因「食竇穴」 (仰臥、手外開,乳下二寸),胃中食物,由脾所化,如此推悉知「食竇穴」係化食之竅道。外丹功運衝脈,可調脾經暢利,有助消化不良之疾也,孕婦如柔和習之,有安胎之益。
註(四):上挾咽、連舌本、散舌下,以上脾經系絡,脾脈上咽即連舌本(舌根),舌辨其味,脾即食其味,食竇化之。
足太陰脾經起大指內側「隱白穴」,循內踝陷中「商邱穴」,踝上三寸「三陰交穴」,以三陰之脈交會於此也。循膝內側上股、入腹中、屬脾,又見於「食竇穴」,此為化食之竅道,從此絡胃、上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足見舌為心之苗,又即脾經根源矣。運衝、合十、正合足太陰脾經之脈、健脾、開胸,功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