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陽明胃經(增補本)
足陽明胃經,《增補本》節錄彙整版。
足陽明胃經脈,「起眼下(註一),入齒環唇(註二),循喉嚨,下膈,屬胃(註三),絡脾,下挾臍(註四),至膝下,入足中指。」
註(一):胃脈起眼下承泣穴(目下七分),外丹功目平視,則胃安矣。
註(二):入齒環唇,係繞面而行入齒;環唇者,脾臟開竅於口,故胃臟之脈從外環唇,以應乎脾。
註(三):屬胃,下循喉嚨兩旁動脈,一寸五分為「人迎穴」再下橫骨內為「缺盆穴」,缺盆陷中為「氣戶穴」,此謂肺氣與胃脈之相通門戶,而入屬胃也。外丹功之調衝,正是清胃熱、肺熱之功也。
註(四):下挾臍,入胃又行臍旁二寸「天樞穴」,膝外陷中名「犢鼻穴,膝下三寸(足三里穴)」,皆胃氣大會,再入足大指之端「厲兌穴」,因胃為後天,統主前面,衝任二脈歸屬之。
外丹功之電磁場,非採函數代表之,亦非採時辰予以表之。然外丹功藉以脊背陽性為電場,以兩腎為磁場,以脊背之陽為(火),以兩腎之陰為水,水火相剋,產生電源,則電源之發動需導體之變電所,見小腹之丹田也。
電源之主幹——電流也,電流主幹任督兩脈也,它支陰、陽、維、蹻、帶、衝各脈也。胃為後天,數三(三為膻中,俗云胸口也);
胃在肺下,故曰三,三奇數也,則為陰,負電也。人身好似地球,地球內部磁場五臟六腑也;
心之液、肺之液、肝之液、脾之液、腎之液,此五液相合融化,變為磁場,在體內運動(煉形)再化為電磁場(丹氣),再與體外(地球外)宇宙之氣(從外太空來的變動場),再與地球(丹氣)相接產生了感應電流,而激發地球表面磁場發生變化(亦以人身之炁與宇宙之氣相接,發生玄奧之境),予以太空電流與人身電流相接,臆測就產生大悟、大澈,神秘功能,曰:「得道仙人」,是否如此,猶須假以時日,鍊形與體悟,獲得其真正定律(修行公式),藉揚中華文化之偉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