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丹功預備式「道體一貫」煉法-一傳人輯述-2025.04.17
外丹功預備式「道體一貫」煉法,張志通大師傳授,一傳人輯述,2025.04.17。
壹、預備式「道體一貫」煉法
(大師云:)外界自云「自發氣功」,其實,「自發氣功」都是由外丹功「預備式」轉化而來的。外丹功的預備式是發動先天氣樞機。
外丹功自六十五年(一九七六)春四月,在台北縣永和鎮文化街頂溪國小大禮堂推出外丹功濟世救人,不久有很多心術人,將外丹功「預備式」改為「自發功」,或其他氣功的名稱也。雖然他們改了名稱,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呢?
社會上的人,都自知練功健身而不深究「道體」一貫煉法如之呢?這以下就空白了!而文者(張志通大師)以「道體一貫煉法」先述外丹功「預備式」道體一貫煉法也。
外丹功預備式分為五階煉法,預備式第一階(先天氣甫起),求出「先天氣」,簡稱「求炁」,求出「先天氣」,氣由足到手,由手至肩臂,由肩臂走胯腿,由胯腿走兩胳膊,由兩胳膊走背腹,促使全身氣血暢通,「自然健康醫療了」。第一階求的時間愈長則愈好。
『無懷人三才敘』:三才即預備式,頭頂天、腳踏地、人在中,而合為:「天地人」,天地人即「三才」。
外丹功預備式第一階,『先天氣達於根元。根元者,丹田之氣海。氣海者元氣也(參閱註一)!元氣積久「清虛生神」,長生之苗也。』
註一:
- 外丹功鍊先天氣。
- 先天氣在內腎間,人落地囥的一聲,先天氣隱藏內腎中,它也遁避幕後,鼓勵元氣充沛,人賴以維持工作、生命。元氣者後天氣也,氣必有血-血氣相合則為生命者也。
- 十二經脈的經氣本隨營衛,使氣血勻和,周而復始正常運行著,一旦脈氣變動,失去正常運用,氣血乖錯營衛失調,就發生疾病了。若身中元氣不足,先天氣遁居腎中不揚且自損,耗盡則人數盡矣!
貳、外丹功預備式「初級班練法」-第一階煉法
一、外丹功十二式第一式「預備式」功架動作及要領
外丹功父冊首篇,無懷人著身法歌:「身本體也,體本身也。身立直,胯迎之。胯迎之,足心合照。收下巴,脊自直。目平視,心自安。舌抵顎,水自生。鼻息勻,息自和。耳對息,息對海。先天氣,油然起。」
四肢歌:「腿站立,膝要鬆。兩足齊,內肩照。兩胳膊,垂腿側。食指翹,領先天。蠕動梢腹忐忑,如春風拂池蓮。」
外丹功預備式初級班練法(外場或稱「外丹操」)以形練氣,旨在活絡全身關節及疏通全身奇經八脈之氣路,使先天氣之發動順暢。
大師將「身法歌和四肢歌」整理為「教學口令」,以利習者學習。
二、教學口令順序
(一)「立正」
晨間面東站立煉功,兩腳功架重心 7、2、1。
說明:
- 學員加入場地練功,務須遵守場地規範和秩序,遵照場地指導員之口令練習,以利學員能順利完成正確功法的學習。
- 「外丹功」所謂的立正,並不是用力「把頭挺起、把頸挺直」,而是兩腳跟併攏,兩腳尖打開三十度,兩手背朝外,正心、正身、正意,摒除一切雜念,使全身放鬆不用力。
- 「初階功架」面東站立練習,卯時日出前紫氣東來「得日魂」(日出後則稱「朝氣」)。練功中,紫氣與血液混合在一起,久之,血液成「晶液」,能益壽延年,身體自然健康。
(二)「直腰蹲身」
腰直、脊椎直,才可鬆開胸椎、兩肩、頸椎、玉枕「任督二脈之氣才可暢通。」
(三)「左腳提膝跨步內肩寬」
所謂「內肩寬」指平行兩足的外踝骨對正胳肢窩,「提膝跨步」自然引動丹田腎氣而發動先天氣,術稱:「養氣」。
註:「外肩寬」指胳肢窩對正兩內踝骨,旨在引動陰陽蹻、維四脈,用以練氣兼「行氣」也。
(初學以「內肩寬」為是)
(三)「重心移中線、右腳磨正」
當使兩足平行站立,身體保持鬆直。
(四)「膝蓋微彎」
「膝彎跨足、小腹氣動」。兩膝微彎一指至兩指,而胯骨內拽(丹田氣鼓,而非收小腹),足心湧泉穴踏(塌)地,如踩在棉花上。
(五)「頭頂正」
下顎(下巴)微收,頭稍微後靠,使頸項「後腦及脊髓」成一條線,但須「身不用力」於輕鬆中求得。再加兩肩自然下垂,則「頭顱」自然「向上懸起」,而自然做到氣頂「百會」了。
(六)「收下巴」
下頷微收則頭自領正,頭頂正,可開風池穴,有助於氣路上行。(五、六同步進行)
(七)「目平視」
眼睛不要用力,兩眼平視,它可鎮靜大腦,千萬不可閉眼。倘意微頂百會,做得很正確則視線將自然偏向下方,此時宜向上看眼皮之邊,再向前看,即能做到「目向前平視」了。
(八)「叩齒含唇」
輕鬆含唇,微叩齒,就是嘴巴的上下兩唇「輕微閉合」、而嘴內上下齒對準「輕輕接觸」。「叩齒」要輕,別太重,太重則晚年牙齒鬆搖脫落。
註:
- 當舌尖輕抵上顎風門時,風生水起:口水自動出來,道家稱「玉泉」,嚥入小腹,氣補也,道家謂之「大補金湯」,晚年骨節靈活不僵硬。
- 當口水不足,常因肝病、肺結核致使肌肉乾癟,且口水有「解毒、免疫、幫助消化、止血、補身」之功效。
- 口水又稱「自家水」,古字就是「藥」字。舌尖抵上顎內,舌尖稍提起,抵在上層門牙的根處即「風門」。
(九)「兩臂(胳膊)垂兩側」
兩臂直線下垂身旁前、如鬆懸臂肩之狀,兩肘不可彎曲,但應是鬆中之直,而不是使力拉緊之直。「演練中」習者常易忽略,而兩臂向外叉開。
(正確的感受是「胳肢窩夾饅頭」)
(十)「大指對褲縫」
若兩臂位置過度向前,將使後背崩緊;若兩臂位置過度向後,則前胸崩緊;惟大指對褲縫最適當。
進階:第一次改練「大指兌風市」。
(十一)「十指打開、食指微翹」
「疏肝絡腎」。十指張通氣,十指不開則氣閉。食指微翹後,微彎對地「通腎」,為開先天氣之機關。是發動先天氣,開肝腎之鑰。
註:佛、道均以食指為重。因為食指作用:
- 發動先天氣。
- 發電報與靈界溝通機,故民間習俗也忌諱「以食指指責他人」。
- 食指往上「成訣」:往下「發動先天氣」。以內丹功言「食指朝上修天道。食指朝下修人道。」
(十二)「手背朝前、呼吸自然、全身無使力」
- 轉肘扣內肩,使兩手背朝前,大指對褲縫、全身無使力、呼吸自然、靜待兩手先天氣發動。
- 「手背朝前」:開背部「風門」。「呼吸自然」:就是胸部打開、腹部放鬆,使胸腹不憋氣。「全身無使力」:方能使肌肉、筋骨鬆。
- 「摒除雜念」:往鼻尖想、雜念全消,面帶微笑、嘴角開、眼角開,目視遠處。
(十三)「靜待先天氣」
依上述練法、每次站二十分鐘為度、如仍然不動、即散步休息,如感指發麻或顫動或雙臂搖擺,或另有感覺「內氣氤氲」即是先天氣發動之兆。一旦發動則習者順應其勢,輕微甩手,如氣增甩強,即是初步成功了。
手盡量不用力,做到「柔、鬆、綿」蠕動,進而三膜共振(橫膈膜、胸膜、腹膜)。
備註:北區 楊豐盛教練所傳(整理)「預備式」練習功要:
- 「下巴內收」:玉枕開。
- 「手背向前」:夾脊開。
- 「雙腳平站」:尾閭開。
- 「舌抵上顎」:水自來。謂生口水,腎水也。
- 「雙目平視」:心自安。精神集中,心神自安。
- 「前七後三」:腎自強。走督脈,灌內腎。
- 「頂天立地」:三才和(合),天地人三氣和。
- 「呼吸深長」:炁息和(合),炁則先天氣,息曰後天氣,氣息合一。
參、注意事項
(一)「兌殼及合殼」:「練功未滿二年以上」,不講「兌殼及合殼」要領,但簡單「對竅」則可。
(二)「外丹功不守宮」
丹功行功運氣,不可守丹田,否則數年內,恐有腦血管毛病,通稱「意守法」。外丹功雖不守宮,但可「百會兌外腎、肚臍」,使「上下相兌」則無害。
(三)「外丹功開眼練功」:氣走四肢七分,內行二到三分,如「閉眼練功」則氣行於內,而四肢無氣,若無「合竅」則氣亂行,有不良後果。睜眼別閉眼「閉眼往胸腔裡走」,「睜開眼睛」往胳膊、腿走。
(四)「層進之則」
預備式發動「抖動」只是過程,非目的。初習「先天炁甫起」,先天炁發動後「依法行預備式,百日功成」。內場於「適當時機」,再改練「沐身法」。內場煉功四年半,始教習「不再抖動」。
(五)「採自然律」
外丹功之習煉,採自然律,古人稱為「大道自然之妙」。外丹功煉習時,應以「忘形以養氣」(意也不要,要意氣必狂,狂則生患,習拳用意則可,外丹功則放棄。),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至虛真妙(外丹功先天氣在四肢流動,呼吸自然,是為至虛真妙。)而生「靜極無為」(大靜出現),則神氣-先天氣-自然變化之中,矗兀中有享受。
如身內有舊疾,應同時醫舊疾,習外丹以健身。
(六)「尊重師傳練習」
外丹功十二式,按照方法逐步學習,萬不可自作聰明,擅自增加氣行練法,更不可借用他家用意之法或用氣之法,否則容易生患。患雖無大害,費時費日調攝返原。
(七)「過程中注意事項」
習外丹功遇有不順反舌塞喉轉九次,嚥口水於小腹,而後虛嚥八次於小腹,其逆自消也。
倘若腹膨脹少飲食,以手按摩三十六次一日三次,並清晨面東大喊三聲,大笑三次,三周可除。否則腹脹還不消,檢查胃壁,是否藏有癌細胞,此細胞可能數年之久。外丹功健康身體,微疾可癒,重疾就診。
(八)誠之又誠「靜待先天氣動」
外丹功預備式,先不作任何之法,祇靜靜等待先天氣發動,倘三個月尚未發動,但生理上有了健康表現。不可強使先天氣發動,如發動在自然狀態之下發動,較為穩妥也。
「不要自主甩手」:如先天氣不動,切勿自主甩手。只要堅守要領,在極鬆靜情境中,先天氣遲早必然發動,天天靜等可也。
(對耆老們如先天氣不動,當作「外丹操」練習,兩手腕微微甩動以帶動之。)
肆、外丹功求法之「過程及目的」
第一:宗奇經八脈十二經。
第二:過程調和其息氣血周暢為主。
第三:健康快樂為目的。
篇末感謝北區前理事長周忠猛師兄再傳和李泰光師兄的紀錄,為早期外丹功的傳承紀錄留下寶貴而完整的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