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誠入道之淺釋細說-廖本洋-2025.07.20
以誠入道之淺釋細說,廖本洋,2025.07.20。
一、前言
一傳人前輩於2025.06.20之《夏至感言:「覓靜底路」談十宣》一文中提到:
『道言:「用誠知止,用默知謹,用柔知微。能知微則慧光生,進則與道為一,是名真忘」。所言「慧光」,釋言「心光」,與外丹功所言「靈光」是否為一?』
同時一傳人前輩,在眾多的文章論述中,都一再強調「誠之又誠」之重要性,而且《外內丹功革新版增補本》第108頁中,張大師曰:「外丹輕重——以心為始,以炁為歸」,可見煉丹功時修煉心性之重要性,需要誠心正意;反之,心神散亂,如何能讓先天炁醒現而澆灌全身呢?更有甚者,若心邪偏執,則邪氣亂流衝撞全身,安得舒泰康健耶?
經查閱資料,該段落之摘要語句出自於道家的《玉樞寶經》,由於該相關語句是在闡述大道之內容與特性,對於瞭解宇宙之真相以及煉丹功具有指導性的作用,但由於這些語句以文言文體裁表述,且又過於簡要,所以較難理解,故本文特別加以說明與解析,祈望能對同道有所助益。
綜而言之,原始文句主要在討論以下的概念:
- 入道、守道、用道。
- 誠與愚、默與訥、柔與拙。
- 知止、知謹、知微。
- 泰定、聖智、慧光。
- 忘形、忘我、忘忘。
- 慧光生則與道為一,是名真忘。
- 忘而不忘,忘無可忘,無可忘者即是至道。
- 有情無情,惟一無二。
該原文簡要言之,主要是在論述修煉者最終的目標,是要能夠「與道為一」,亦即所謂的「與道合一」、「與道合而為一」、「道就是你,你就是道,道與你是一不是二」。若要與道合一,在過程上,就必須要先入道,然後去守道與用道。若要與道合一,根本的做法,就必須要去忘掉、捨棄眾多的煩惱,而身形、我執、妄心妄識,都是各種不同層次的煩惱。在捨棄各種不同層次的煩惱過程中,就能夠產生不同的好處,包括泰定安、聖智全、慧光生。而誠與愚、默與訥、柔與拙都是入道、守道、用道的原則。那麼道的影響與適用範圍有多廣呢?有情眾生與無情的山河大地,都屬於同一個大道,都同受大道的影響。
上述的「與道合一」對於煉丹功的同道而言,有何關係呢?張大師云:「外丹功基本十二式,目的發動先天氣,藉以健康身體」。又外丹功預備式,頂天立地,天地人已串連在一起,稱為三才功,張大師又說:『「炁和天地人」,三才功也』。意思是說,就是用先天炁來串連與融合天地人也。而天地人同屬於一個大道,所以三才功的「炁和天地人」就是在修煉「與道合一」也。
若要與道合一,那就要先入道,而要如何入道呢?「以誠入道」也。因此,本文就從「以誠入道」開始演譯原文至「與道為一」。
本文雖是淺釋,但卻是細說,故文章篇幅稍長一些,請有緣同道耐心的參閱之,必有所獲。
二、原文
《玉樞寶經》云: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言:道者,以誠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用誠似愚,用默似訥,用柔似拙。夫如是則可與忘形,可與忘我,可與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謹,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則慧光生,能知謹則聖智全,能知止則泰定安。泰定安則聖智全,聖智全則慧光生,慧光生則與道為一,是名真忘。惟其忘而不忘,忘無可忘,無可忘者即是至道。道在天地,天地不知,有情無情,惟一無二。
三、原文淺譯
《玉樞寶經》中雷聲普化天尊說了以下的語句。大道,要以真心實意恭敬之心才能進入大道之中,要以靜默無為的方式才能守住道才不致於離道,要以柔順的方式才能運用大道。當心誠敬時,外在看起來有些愚笨。當靜默時,外在看起來木訥寡言,不太會說話,話不多。當柔順時,外在看起來笨拙,不會刻意花俏。若能誠默柔,那麼就可以開始學習去忘記一些事項,要去學習與達到忘形,學習與達到忘我,學習與達到忘記要去忘這一件事。
能夠真正進入大道之門,以進入大道世界的人,就能夠恍然大悟知道要克制與停止不合大道之行為。能夠守住道,不脫離道之規範的人,就能夠深刻體會到凡事要謹慎行事,不逾矩。能夠運用大道者,必定能夠知道、看到,並能掌握大道運作的細微之處。
若能知道大道的細微之處,就能產生與發顯自己的智慧之光,就能生智慧。若能知道與守持凡事謹慎之行止,那麼就能夠得到如聖人般的完整智慧。能夠知道與守持克制不逾矩,就能夠得到舒泰與心寧安定。反過來說,身心舒泰安定了,就能夠容易得到完整的聖人之智慧。能得到擁有了聖人之智,就能夠產生與彰顯自已內在的智慧靈性之光。當產生與彰顯了自己內在本有的智慧靈性之光後,就能夠真正與大道合而為一,此時就達到真忘的境界。
唯有忘了該忘的事、但仍舊不忘該做的事,以及真正忘掉了所有該忘的事,若能達到已經沒有任何可以必須再去忘記的事項時,就能夠達到大道極致的核心境界。
大道無形,但卻存在於天地之間,天與地受大道的控制與影響,但是天與地並不知曉大道的存在。有情的生靈與無情的沙石塵土礦物,也是與天地一樣,存在於天地之間,受制於大道的影響,無一例外。
四、闡析
四-01、誠愚默訥柔拙
一、原文:『道者,以誠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用誠似愚,用默似訥,用柔似拙。』
二、解析:
1、道者,系統也,以理體為神魂宗主,以現象(相)而來彰顯理體。理體者,系統運作之機制,有程序、有規則也。由象(相)而顯理體,由理體而產生象(相)也。體象是一不是二,體無象則無法知體,象無體則無法出生矣。理體無形,但象有形,理體與象皆屬於道的一部份,理體與象無法真正的被分割後而能獨立的存在,理體與象可視為皆是道這一個整體的兩個面相。
2、談道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能夠運用道以獲得真實的利益;要能夠用道,就要能夠守道不離道;要能夠守道就要先能夠入道。所以對於道之瞭解與運用而言,其順序就是要先入道,能守道,再用道。
3、誠者,有多意。
其一、誠者,守信也。誠字由言與成組合而成,言必成也。意指說到必定做到。要能說到做到,就是代表信用的表徵,表示能守信。
其二、誠者,真心實意也。因能守信,故代表所說的話是出自於真心,所說的話是真話、實話,而不是假話,不是空言、空話、虛言,是實意而不是假意。
其三、誠者,恭敬也,相信也。至誠者,心必定恭敬,不虛偽,完全相信對方,完全歸止於對方,必定收斂心神,一門心思,神情專注。
其四、誠者,寂然不動定靜也。
周子(周敦頤)《通書》,〈聖第四〉曰:『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誠、神、幾,曰聖人。』
朱熹解之:『本然而未發者,實理之體,善應而不測者,實理之用。動靜體用之間,介然有頃之際,實理髮見之端,而眾事吉凶之兆也。清明在躬,志氣如神,精而明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應而妙也;理雖已萌,事則未著,微而幽也。性焉、安焉,則精明應妙,而有以洞其幽微矣。』
白話解:
『誠為寂然不動之意,其所指的是道之理體。感而遂通是指感應與回應而通達之意,若能善於感應與回應者,謂之不測,無法預測時,就稱為神的境界;而回應與感應就是理體之應用。道之理體為靜,道之運用為動。
在體靜時欲感應而用體以動之間,亦即動尚未成形,介於有與無之頃刻之間,就會出現某些徵候現象,此時就稱為幾,幾就是指樞機、時機,機也。而透過瞭解這些將動未動之時的徵候現象,就可以用來判定吉凶。
誠精意指至誠,靜到極致之意。躬者,身體也。誠精至誠之時,身體是清明的,而且身心之志氣如神之不測,故曰「精明」。雖不刻意疾走但速度卻很快;雖不行走但卻能夠到達,這就是善於感應與回應之妙也,故曰「神應故妙」,神應者,善應也;理體雖已經開始要發動,但事項上卻尚未動作出現,這就是處於微細之時機但尚未成事之際,仍舊處於幽暗之際,故稱為「幾微故幽」。
若能夠誠靜寂然不動、神妙善應、知機微者,就可以稱做為聖人。』
綜而言之,誠者,守信、真心實意,恭敬而收斂心神、寂然不動定靜也。而且至誠則能神妙善應,就能夠知機微。故誠字是多麼的重要。
一傳人前輩常於貼文中,一再強調要「誠之又誠」,意即要「至誠之極」,應該就包括上述誠字的各種涵意。而一般人比較忽略了誠具有「寂然不動定靜」之意,然而這對於煉丹功或是持道卻是非常的重要,因為先天炁自虛靜中來。
4、欲入道,必用誠,故稱為以誠入道。入道者,見道也、知道也;能見到與知曉道的理體與現象也。為何唯有以真心實意恭敬之誠意才能入道?因為真心實意恭敬之誠意才能收斂心神,不迷於外象,才能靜心看到現象中隱含之理體。亦即想要收斂心神、澄慮靜心就必須真心誠意。故曰:以誠入道。
5、既已入道,那麼就要守道。守道者,守持道之理體與規範,不逾矩,才能不離道也。若離道就無法獲得因行道用道所產生的真實利益。那麼要如何才能守道?就要以默而守道也。默者,有多意。
其一,默者,不言語也,更確切的說是不時常高調刻意的說話,說要守道。刻意高調說要守道者,往往心思就不純,就不定,就別有用心,故無法一門心思的守道。
其二,默者、安靜不動心、不動念、不自作聰明、不逾矩、平常心也。因為一動心、一動念,往往是動了妄心、動了雜念,就會造成心煩意亂,只會看到表象的變化,隨者表象的變化而走,無法看到表象後的理體真相,故容易胡思亂想、認假為真,隨假象的變化而回應,故容易不依道之理體而逾矩脫離道的規範而行錯事,因而脫離道體而無法守道也。同時,任何時刻都應抱持著平常心,而且已習慣性的知道該做的事照做,不該做的事不做,不用刻意的提醒,自然而然就做了原來該做的事,也不因外部的干擾而停下腳步不去做該做的事,這就是靜默、平常心的深意,習慣成自然也。
故欲守道而不離道,就必須保持靜默之心,不逾矩,故曰:以默守道,默默的依大道行事便是。
6、既能以誠入道,亦知以默來守道,那麼就要運用道來思維行事,才能獲得真實的利益。用道者,運用道之理體也。如何用道?以柔用道也。柔者,有多意。
其一,柔者,鬆也,放也,不執著也。一但執著,就會身心緊抓住不放,身體就容易緊繃,無法隨順大道的運行與變化,反而容易抗拒大道的運行與變化,就與大道起了衝突,無法與大道融合。
其二、柔者,順也,不抗也,不逆也,順道者也,故曰柔順也。逆者,抗也,不順也,抗道也,逆道也。常曰:順道者昌,逆道者亡。此已完整說明為何要以柔順用道也。若要順道,就必身心先鬆、放、不執著也。
7、那麼為何說用誠似愚?俗世間的愚者,有多意。
其一,愚者,傻、笨、不聰明、一根筋也,此時的愚者只具備食衣住行基本的生活技能,但是對於生活技能的原理與較複雜的其他萬事萬物皆不知曉。
其二、愚者,人云亦云,沒有主見,隨波逐流者。俗世間的眾生,念念皆是妄念,雜念紛飛,對於世間法的種種,皆只看表面,人云亦云,大家說什麼,就一窩蜂的相信什麼,大家都認為是對的事物與觀念,也就跟著相信那些觀念是對的,完全不去思考、研究、追究到底真相是什麼。
其三,愚者,具世智辯聰,自以為是者。俗世之間有所謂的聰明人,具有所謂的世智辯聰,很容易異想天開,自以為是的創造一些看似合理,但卻似是而非的說法,根本不知道宇宙的真相,就只憑自己的想象,而錯認某些說明是真相。
而「用誠似愚」中的愚者,是說,外在看起來像是愚笨之人,但實際上卻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亦即是大智若愚之人。大智若愚者,在內在的心靈上,具有大智慧,能看透世間的一切法體與因果關係,已知道、已入道,所以知道那些該取、那些該捨,多少已具有佛家所講的,已進入跳脫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出世間的境界。
例如,俗世間之人,大部份所追求的是名、聞、利、養;但這些跳脫三界,出世間之人,雖肉體仍在俗世,但在心境思維上,已不再追求世間的名、聞、利、養,所追求的反而是慈悲喜捨、解脫痛苦,了脫生死。因此,已入道者,常行佈施、免費做義工、非常重視承諾守信而不改,這看在俗世追求名聞利養的人眼中,就像是一個愚蠢的傻子一樣。這也顯示出,未入道者,行事做為往往與入道者的行事做為是相反的,所以,在未入道者的觀念與眼中,入道者的觀念與行事做為皆是愚笨不堪的。這就是用道似愚的意思。
已入道者,就像已跳脫三界,別人要的我都不要,別人不要的我都要;這就是世間人與出世間人在觀念上與行止上最大不同之處。究其原因,世間人因為不瞭解宇宙的真相,以道家而言,就是無法入道,所以所思所行所追求的,都是假的,但卻誤以為都是真的;而出世間之人,因為已瞭解宇宙的真相,以道家而言,就是已經入道,所以所思所行所追求的,都是真的。
所以,用誠似愚,是指已用誠而入道者,因用誠而有了大智慧,是大智若愚之人,外表看似像是俗世中的傻子,但實際上卻具有真知真見真智慧。
8、用默似訥,是說靜默的時候,在外表上看起來就是不多言,話不多,木訥寡言。但是實際上,不是沒有能力說仔細一點,而是因為可能基於如下的原因。其一,大道至簡,故可以用最少的話,就可以說出核心的原理與真相,故不必多費口舌。其二,大道之真相,不見得一般的俗世之人,可以接受該真相的說法,甚至與俗世的常規說法相反,故容易引起俗世之人不願意相信,甚至嗤之以鼻,與你進行爭論,甚至反目成仇,意即說了真相反而與人結怨、結仇,那又何必,故不如不說,或少說為妙,以免惹了一堆麻煩。
例如,佛家常說「萬法皆空」,「凡所有象皆是虛妄」,一切都是假的。但是俗世之人卻說,這一棵樹明明我看得見,觸摸的到,怎麼還說這棵樹是假的,你是在胡說八道。然而佛家卻說,世界的萬事萬物,包括物質與精神世界皆是屬於生滅法,有生就有滅,每一個生滅的象就是不同的
佛門大德淨空老和尚常說,在《菩薩處胎經》中,佛即問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想、幾識耶?」,彌勒言:「拍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若一秒可以彈七次,那麼每一秒中就已發生了兩千兩百四十兆次的生滅,此一連續相似生滅的速度,快到你的妄心識神認為這些原本的生滅是真的、是沒有生滅、是恆常不變的。所以佛家才說「萬法皆空」,「凡所有象皆是虛妄」,用最少的話來說最複雜的真相。因此道家才說「用默似訥」,用靜默的方式來守道,不多說,外在看起來木訥寡言。
9、用柔似拙,是說採用柔順之法來行事以行道時,外在看起來是笨拙,不快捷,不靈活,不輕巧的,而且往往是樸實,不加以刻意包裝修飾、不花俏的。或許包括如下的原因與理由:
其一,看似笨拙不靈活輕巧,可能是因為每一個動作行止若要做到確實完整,是需要花費時間的,若前一個動作做的不到位不確實,那麼就沒有條件與基礎可以繼續做動作下去,否則下個動作就沒有什麼功效,那就做白工了。開始最初做動作時,也可能不熟練,而且為了做確實,所以動作就比較遲緩,不靈活。就像煉丹功時,動作應該徐緩,不快也不慢,否則氣無法跟的上動作,氣就會斷掉,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其二,舉止上若刻意額外的進行包裝修飾,加上花俏的動作,反而會干擾原本動作的進行,多耗費力氣,反而滅損原本的效果。因為所加上花俏的動作,只是看似好看而已,根本沒有什麼功效。所以,在動作時,就以最樸素實質必要動作來行事即可,這樣的效果最大。所以道家才說「用柔似拙」。
小結:所以,入道以誠,用誠似愚;守道以默,用默似訥;行道以柔,用柔似拙。
四-02、忘形忘我忘忘
一、原文:「夫如是則可與忘形,可與忘我,可與忘忘。」
二、解析:
1、此段落是說,當你已經入道、能夠守道,能夠行道,而且能夠誠愚、默訥、柔拙之後,那麼就可以開始提升自已依道思維行事的層次與境界,那就是進入忘形、忘我、忘忘的不同境界。
2、忘者,忘記也,不執著也,不放在心上,心無罣礙,不受束縛也。
3、形者,身體肉身也。忘形者,不執著於我這個肉身,不去想要牢牢掌控我這個身體,或太過於杯弓蛇影般的對於肉身的一丁點不適,就反應過度,進而隨時讓肉身處在緊張與緊繃的狀態,讓肉身無法好好的休息,讓身體各個部位無法正常的發揮功能。只要身體肌肉一緊繃,肌肉密度變大,氣就容易被堵住,氣就不容易通行,身體不通之處就易生疾。
忘形,就是不讓身體肉身緊繃,要全身放鬆,全身不用力不使力就能讓肌肉不緊繃,就能放鬆。身體肌肉一放鬆,肌肉之間的密度就變小,出現較大的空隙,自然氣就容易通行,氣通就較能身體健康矣。
4、我者,有不同層次的說法。佛家的說法,有真我與假我之分。假我就是因眾生剎那間發生了無明,當下的一念就不覺,真心就變成了妄心,這個妄心被稱為阿賴耶識,就是第八識,是一個儲藏所,能藏、所藏、執藏所有累劫以來一切的善行惡行與善念惡念,所以是一個種子庫,而這個阿賴耶識又會演變出眼耳鼻舌身這五識,以及第六意識,又稱為識神,或神識,以及第七識的末那識,是意之根(第六識,意識之根),是染淨依、是「我」之意念之根源。第八識的阿賴耶識的作用是妄想,第六識的意識的作用的分別,第七識末那識的作用是執著。因為妄心的阿賴耶識做主,就產生了諸多的生滅相,這些生滅相就會產生了所謂的物質世界、時間空間、以及精神世界的概念與現象。
在最低的層次而言,這個意識會誤認為在人道的這個肉身就是真我,故想盡辦法要維持長生不老,然則,這個肉身並非是真我,而是假我,是假身;因為肉身屬於生滅相,故最終會消滅不見,故肉身是假我。
再往上一層次而言,當眾生認為肉身是假我而非是真我之後,就轉而認為這個神識、意識是真我。然而這個意識仍舊是妄心做主,故意識仍舊非是真我。
再往上一層次而言,當眾生一念覺悟,破了無明,完全沒有妄念,就回歸真心自性,進入不生不滅的境界,此時的自性就是真心,就是真我。真我是不生不滅,無形、無相。
顯然此處的忘我,就是要去忘了與去除肉身是真我,因而去除肉身的束縛。
而上述的忘形,是指完全放鬆肉身,感覺似乎肉身空蕩蕩的,肉身似乎不受到任何的障礙與束縛,但是仍舊認為肉身是真我。
5、忘忘,是指去除要去忘記某些事項的念頭。似乎比較像是忘了這個識神的束縛,而破無明,回歸真心自性的真我。
6、此處的忘形、忘我、忘忘的概念,與《道德經》第十三章云:「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是相似的。《道德經》的吾身,最初淺的說法,吾身就是指身體這個肉身。道家的目標,是要脫離肉體凡胎,羽化成仙,升天道。
依佛家的說法,六道分為三界,欲界(仍有欲望、有物質的形體,有意識心,包括,六道中的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道中的六欲天)、色界(已無欲望、仍有物質的形體,有意識心,屬於天道)、無色界(無欲望、無物質的形體,仍有意識心,屬於天道)。所以此處的忘形、忘我、忘忘,或許就可以對應到要去逐次的突破欲界、色界、無色界,最終要脫離無色界的天道,而真正脫離六道,就可以不再受輪迴之苦了。
7、此處的忘形、忘我、忘忘的概念,與《金剛經》所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以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是相似的。亦即,假我有相,真我無相;實相無相也。
四-03、知止知謹知微
一、原文:「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謹,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則慧光生,能知謹則聖智全,能知止則泰定安。泰定安則聖智全,聖智全則慧光生,慧光生則與道為一,是名真忘。
二、解析:
1、知止者,知道停止也,知道要去停止執行不合大道之行也。故既已入道,就知道那些行舉與符合大道,那些行舉是不符合大道,因此就會知道要去停止不符合大道之行為也。故曰:入道者知止。
2、知謹者,知道要謹慎行事,不違背大道之規範。既已入道,就要守道而不離道。要守道就是不去違背大道之規範,不逾矩也。因此在思維行事時,就會先檢核一下自己的行事是否符合大道,這就是知道要謹慎守法之表現。故曰:守道者知謹。
3、知微者,知道大道運行時的細微之處,清清楚楚的看到與瞭解每一個細微之處。由於整個大道的大架構已有整體的掌握與瞭解,現在又能看到大道運行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那麼對於要如何運用與執行大道,就綽綽有餘,執行無礙了。故曰:用道者知微。
4、對於大道若能知微,那麼對於大道的運行之整體架構與細節皆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道之理體能夠明瞭與掌控,對於萬事萬物各種現象的實際細微行止也能掌控,亦即,理體與現象皆能自由對應無礙完全掌控,故能夠生真智慧,顯發智慧之光,故曰:能知微則慧光生。
5、知謹就能非常的謹慎行事,知所進退不逾矩;而君子聖賢皆能知所進退不逾矩,故曰:「能知謹則聖智全」,能擁有完整聖賢的智慧。
6、能知止,代表知道不去做違反天道的行舉,亦即不逆天逆道行事,而是順天順道行事,自然吉祥昌順,自然身心舒泰安定也。故曰:能知止則泰定安。
7、反過來也可以倒推來說,泰定安則聖智全,聖智全則慧光生。身心舒泰安定了,就能看到大道的整體與運作的原理,只做符合大道之事,不逾矩,而產生了完整聖賢的智慧;進而可以將大道的理體與現象的行止皆無礙的進行對應,能知微後就能慧光生矣。
8、當慧光生,發顯了真正的智慧,那麼就完全透徹的瞭解與掌握大道之理體與現象,就能與道完全融合在一起,合而為一,故曰:慧光生則與道為一。
9、與道合而為一,就是已忘形、已忘我,已忘忘,故曰:是名真忘。忘者,沒有束縛也。真忘者,沒有形體的束縛,沒有假我的束縛,沒有妄心這個起妄心動妄念的束縛。
四-04、忘而不忘忘無可忘
一、原文:「惟其忘而不忘,忘無可忘,無可忘者即是至道。」
二、解析:
1、忘而不忘是指不再受形體、假我、妄心的束縛,但事照做,而且是依大道的理體而行事。
2、忘無可忘是指完全擺脫任何身心的束縛,再也沒有任何的束縛需要再去捨棄擺脫了。
3、「無可忘者即是至道」是說,若已經達到再也沒有任何的束縛需要再去捨棄擺脫的境界,那麼就是達到所謂的至道的境界。至道者,極致之道、核心本源之道,完全符合大道的境界也。因為已經忘無可忘,就可以完全沒有任何的束縛與障礙,所以可以完全與大道融合在一起,故可以達到至道的境界。
4、《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說,不應以妄心來執著於各種煩惱,而應發顯自己本有的清淨心、自性真心。這與此處的「忘而不忘」意境相似。
5、佛家中常說的「作而不作,不作而作」中之「作而不作」意思是說,事照做,但做事時心無染污、不妄想分別執著;「不作而作」意思是說,以清淨無污之心,不妄想分別執著來做事情。「作而不作」與「不作而作」意思相同。與此處的「忘而不忘」之意境相似。
四-05、道在天地
一、原文:「道在天地,天地不知,有情無情,惟一無二。」
二、解析:
1、大道之理體是存在於天,也存在於地,天與地皆同樣遵循同一個大道之理體,故曰:「道在天地」。
2、「天地不知」中的「不知」或許與《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中之「不知其名」相似。上述段落大概的意思是說,存在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在天與地產生之前就已存在,這個東西非常空寂,特性從來不改變,往來運行終而復始運行從來是不停止的,因此這個東西可以視為是天下的母親與出生的根源;我不知道這個東西的名字,暫且給個字符稱為道來代表,也暫且不得已的給個名稱為大。
所以「道在天地,天地不知」與上述之《道德經》之「(道)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意思應是相同的。
3、既然《道德經》上說「(道)為天下母」,故天、地、萬事萬物,包括有情(生靈者),以及無情(包括礦物等),都是依循同一個大道而產生與運作的,故曰:「有情無情,惟一無二」。
五、以誠入道與外丹功
外丹功本是屬於道家的功夫,是一種性命雙修的功夫,強調天地人合一,人與天地合。《外內丹功革新版增補本》第335頁中,提到「外丹功基本十二式,目的發動先天氣,藉以健康身體」。又外丹功預備式,頂天立地,天地人已串連在一起,稱為三才功,《外內丹功革新版增補本》第86頁又說,『「炁和天地人」,三才功也』,就是用先天炁來串連與融合天地人也。而天地人同屬於一個大道,所以三才功的「炁和天地人」就是在修煉「與道合一」也。
煉外丹功要入道,那麼就要能夠發動先天炁,而先天炁自虛靜中來。外丹功中的虛者,指身體虛無、放空也;而虛無放空就必須要身體放鬆、放柔,這是屬於修命。外丹功中的靜者,指的是心無雜念,心澄靜、心清靜;心靜則神生,神生則先天炁生,而心靜亦能幫助身體虛無,故先天炁自虛靜中來。
身心要虛靜,要生神,那麼就要借用道家的「以誠入道」,要真心實意,恭敬而收斂心神、寂然不動定靜,那麼心誠則靈,就能感天地之磁場變化,竟靜等待先天炁的到來。故「誠之又誠」亦可意謂者「真之又真」、「靜之又靜」也。
煉外丹功想要虛極靜極,那麼就要忘形、忘我、忘忘。《五化篇》中大師亦言:『身不使力是虛,但非真虛,由身虛而生神,神者靜也,身虛之後雜念不起是為靜,靜者神也。「靜中生神」,神化生先天氣,先天氣由靜中化來,氣化則生形,形者指氣血通暢也,形化生真虛,先天氣薰騰全身,此真虛也。至虛生神,至靜生氣,神與氣都從虛靜中生出,虛者至大而無際,形虛至極限猶似將亡時。』雖用字遣詞不見得完全相同,但在闡述要虛要靜的概念上是相同的。
又,《玉樞寶經》中「以誠入道」的段落中,另一個重要的說法在「能知微則慧光生」。就煉外丹功而言,知微就是在煉丹功時,或做動作時,可以感受到身體的變化。而知微也是可以分別等級的,一開始只會靜觀內視到當下局部的變化,屬於點的變化,例如指尖有氣在跟隨的動作跑。再進一步時,會內觀到當下身體線的變化,例如,由手到腳氣一起連動。再更進一步,會內觀到當下身體面的變化,例如,全身每一處皆有氣在流動。
而煉外丹功,想要能夠知微,止觀內視自己身心的變化是不可少的。
能知微慧光生,其益處,或許就如張大師所云的:「靈光突耀滅萬惡,善心忽生降千羊(祥)」。有慧則能生善棄惡,自然無量祥瑞加諸己身。
以下將筆者之前所寫的丹偈與知微相關的語句摘錄如下:
止觀專注見知微(摘錄版)
廖本洋,2025.07.02
功法口訣簡又簡
初見似能有所知
然則往往藏深意
有緣同道得真悟
若想成為有緣人
止觀專注不可少
停止雜念紛飛意
仔細觀查吾己身
收斂心神意專注
動作隨意來屈伸
清楚內視動軌跡
明確感受身變化
調整功架勿急躁
速度太快無感受
猶如大風滅燭火
氣息無法隨身動
動作徐緩氣不斷
才能專注看得見
得見微妙細軌跡
自得口訣真實意
若能知微慧光生
慧光生來靈光現
靈光突耀滅萬惡
善心忽生降千羊
所以,《玉樞寶經》中「以誠入道」這一段落,實在與修煉外丹功習習相關,習外丹功者,實不可輕忽之。
六、結語
外丹功十二式的功架雖然簡單,但是其所包含的理體與功效,卻是博大精深,非是三言兩語可以說的清楚的。而且修煉外丹功,最重要的是要能夠發動先天炁,但是想要發動先天炁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麼要如何發動先天炁以入道,那麼就要「以誠入道」矣。
本文就是透過道家《玉樞寶經》中「以誠入道」那一個段落,來說明如何「以誠入道、以默守道、以柔用道」,透過忘形、忘我、忘忘,以達到泰定安、聖智全、慧光生的境界。
又「以誠入道」、「寂然不動者,誠也」的原文語句,皆是讀者在參閱相關同道文章時,經過深追查核而來的。此處想說的,是在參閱某些文章時,遇到某些特定的語句時,最好能夠去查核原文,必能看到原文的來龍去脈,必定能夠有更完整更深入的瞭解與體悟。
在參閱一傳人前輩的眾多文章時,往往隨手一句就是古籍文句,若深追之可以發現,這些古文詞句,來自於非常多不同的典籍,可見得一傳人前輩,參閱典籍之廣、之深,令人敬服矣!吾輩當效法之。
同時,從解析一個文言文的古籍中,更可以發現到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之處,一個中文字,往往同時具有多種意思,一句中文詞句,同樣往往同時具有多種意思與畫面,真是不可思議。亦即中國文字與文章,可以用最少的字詞,來表示最複雜的意境與內涵。讀者們,千萬別覺得文言文很難,其實認真查閱字典,看久了,就一定能夠看得懂,如此,以後看到同道與祖師大德所撰寫的詩文時,就能夠可以很快的掌握文章的真實意了。
本文純為筆者個人的解悟與整理,希望本文能夠對有緣的丹功同道有所助益,並與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