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塵不染入空寂-西屯區正覺堂班-廖本洋-2022.12.02

一塵不染入空寂,西屯區正覺堂班,廖本洋,2022.12.02。心有所感寫下此一偈頌,希望能對各位同道,於要心無雜念、靜心時有所助益。

一、原文

一-01、原文全文

眼前晃 耳旁叫 晃叫與我又何干

香吹鼻 味浸舌 香味又能奈我何

物觸身 念擾意 物念怎能干涉我

這六根 那六塵 六根絕不攀六塵

 

目平視 心自安 收回眼神心凝然

意頂會 天門開 直達天際虛空海

嘴角笑 眉心笑 全身皆笑舒胸懷

看得破 放得下 一切皆空明了然

 

耳對息 息對海 一心繫念觀呼吸

吸到底 呼到盡 任運自然輕呼吸

鬆到底 鬆到透 橐籥風箱吹真息

忘了身 忘了心 身心雙忘見光明

 

隨他迷 隨他妄 迷妄與我不相干

意非意 心非心 要那無住而生心

身非我 心非我 既是非我何執著

不起心 不動念 一塵不染入空寂

 

天地根 萬物體 同我根體入無形

身無形 心無形 身心無形自由行

身清淨 心清淨 身心清淨破無明

遍虛空 盡法界 清淨平等現光明

一-02、原文核心意旨

這六根 那六塵 六根絕不攀六塵

看得破 放得下 一切皆空明了然

耳對息 息對海 一心繫念觀呼吸

不起心 不動念 一塵不染入空寂

身清淨 心清淨 身心清淨破無明

二-翻譯與解析

二-01、眼前晃 耳旁叫 晃叫與我又何干

翻譯:當東西在眼前晃呀晃時,當聲音在耳朵旁邊叫呀叫時,晃動與叫聲跟我又有什麼干係呢?

解析

  1. 「眼」是指眼晴,是六根之一,是人的一種感知器官,具有可以看見事物形貌的能力。
  2. 「晃」是指事物在動的情況,所代表的是「色」,是指「物質」,是六塵之一。
  3. 「耳」是指耳朵,是六根之一,是人的一種感知器官,具有可以聽見音聲的能力。
  4. 「叫」是事物或指環境所發出的音聲,聲響,所代表的是「聲」,是指「音聲」,是六塵之一。
  5. 「眼」可以看見「色」,所以可以看見物體在晃動;「耳」可以聞(聽)見「聲」。當眼見色、耳聞聲之後,一般人往往會有所反應,亦即,看到好看的事物時,心情就會高興,當聽到吵雜的音聲時,心情就會感到不高興與煩燥,這種因為六根接觸到六塵之後會起反應隨之起舞的現象,其實不是好的境界,因為你會受到影響
  6. 為了讓自己不受影響,那麼當六根中的眼耳接觸到六塵的晃與叫(色與聲)時,就要想著,晃叫(色聲)與我有什麼干係呢?既然沒有干係,那麼晃叫(色聲)自然就不會影響我了,心就會不動了

二-02、香吹鼻 味浸舌 香味又能奈我何

翻譯:當香臭的味道吹向鼻子時,當食物的酸甜苦辣等的味道浸潤舌頭時,香臭與食物酸甜苦辣的味道,又如何能夠奈何得了我,讓我受到任何影響呢?

解析

  1. 「鼻」是指鼻子,是六根之一,是人的一種感知器官,具有辨別空氣中香臭的能力。
  2. 「香」是指事物所散發出來的一種香或臭的氣體,所代表的是「香」,是指「香臭」,是六塵之一。
  3. 「舌」是指舌頭,是六根之一,是人的一種感知器官,具有嚐出、辨別出食物酸甜苦辣等味道的能力。
  4. 「味」是指食物的酸甜苦辣等的味道,所代表的是「味」,是指「酸甜苦辣」,是六塵之一。
  5. 「鼻」可以聞到「香臭」;「舌」可以覺知「酸甜苦辣的味道」。當鼻嗅香、舌嚐味之後,一般人往往會有所反應,亦即,嗅聞到香的味道時,心情就會高興,當舌頭嚐到苦的味道時,心情就會感到不高興與厭煩,這種因為六根接觸到六塵之後會起反應隨之起舞的現象,其實不是好的境界,因為你會受到影響
  6. 為了讓自己不受影響,那麼當六根中的鼻舌接觸到六塵的香與味時,就要想著,香與味沒有辦法干擾我,奈何得了我的,自然就不會影響我了,心就會不動了

二-03、物觸身 念擾意 物念怎能干涉我

翻譯:當物體碰觸到身體時,當雜念干擾到我的神識時,物體與雜念又怎能干涉到我呢?

解析

  1. 「身」是指身體的肌膚,是觸覺,是六根之一,是人的一種感知器官,具有辨別出物體柔軟堅硬的能力。
  2. 「物」是指事物,所代表的是「觸」,是指物體柔軟堅硬特性,是六塵之一。
  3. 「意」是指第六意識,是六根之一,是人的一種感知器官,具有可以辨別念頭或思維的能力。
  4. 「法」是指各種念頭,包括雜念,所代表的是「法」,是六塵之一。
  5. 「身」可以分辨出物體柔軟堅硬的「法」;「意」可以分辨感知「念頭」。當物觸身、念擾動意識之後,一般人往往會有所反應,亦即,碰觸到柔軟的物體時,心情就會高興,當雜念進入到意識時,心情就會感到不高興與煩燥,這種因為六根接觸到六塵之後會起反應隨之起舞的現象,其實不是好的境界,因為你會受到影響
  6. 為了讓自己不受影響,那麼當六根中的身與意接觸到六塵的觸與法時,就要想著,物體的柔軟堅硬,以及各種念頭是無法干涉我的,自然就不會影響我了,心就會不動了

二-04、這六根 那六塵 六根絕不攀六塵

翻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色聲香味觸法那六塵,一定要讓這六根絕不攀緣那六塵。

解析

  1. 六根就是指眼(眼晴)、耳(耳朵)、鼻(鼻子)、舌(舌頭)、身(身體肌膚)、意(意識),是指自身的六種感知器官與能力
  2. 六塵指得是色(物質)、聲(聲音)、香(香臭)、味(酸甜苦辣)、觸(柔軟堅硬)、法(念頭思緒),是指自身以外的外界環境
  3. 六根有能力可以去感知六塵環境的變化
  4. 由於六根接觸到六塵後,往往就會自動的做出反應隨之起舞,那麼就會造作很多的業因動作,所以心一定會動,這不是好的境界,這一所進行的反應,就叫做「攀緣」。所以六根攀緣六塵就會心動,心動了,心就不清靜,就不是好境界
  5. 「攀」代表主動抓住意思,就是心頭動了,動心了,起反應了
  6. 六根可以正確的感知六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就是不隨著六塵的變化而去反應隨之起舞、亦即,心要保持不動,這就是不攀緣,不動念頭,這心就保持清靜了,這是好的境界,所以一定要「六根絕不攀六塵」
  7. 本大段落四句主要是在強調「六根絕不攀六塵」這一件事,並分別說明六根遇到六塵時應該持有的態度與做法,這樣六根就不會去攀六塵了

二-05、目平視 心自安 收回眼神心凝然

翻譯:此時,兩眼要平視,那麼心就自然安定了,亦即要收回眼神,將心凝然專心固定不動。

解析

  1. 上一大段落主要是在強調「六根絕不攀六塵」這一件事,接著本段落四句,開始要說明在身體的動作上應該要如何做,來幫助心神安定。
  2. 「目平視 心自安」這一句是來自於在丹冊中,無懷人祖師爺所著的「身法歌」中所說的。目平視就是指兩眼要平視前方,心自安就是指內心能夠自然的安定。兩眼平視能調和五臟六腑之氣,使之融和平順,身和順了,心自然就能夠安定了
  3. 這個「目平視 心自安」更進一步細說,就是要收回眼神,迴向內在,看自己的內心,並將心凝然固定住不動。「凝然」就是要專心、要專注,不要讓眼神亂漂、看東看西,心神定住不動,也就是「收回眼神心凝然」

二-06、意頂會 天門開 直達天際虛空海

翻譯:意念要想著頭去頂住百會穴,想著打開百會穴這個天門,心神直接到達天際這個廣大的虛空之海。

解析

  1. 「意頂會」中的「意」是指意識、心神、意念。「會」是指頭頂上的百會穴。「頂」就是頂住的意思,先想著頂住百會穴,再想著頂住天空,所以「意頂會」就是用意念特別去想著頭頂上的百會穴,頂住天空
  2. 「天門開」是指打開百會穴這個天門,因為百會穴位在頭頂,與天際連接,就像是一個門一樣,而因為百會連接天際,所以百會這個門就是「天門」
  3. 「直達天際虛空海」意思說,打開了百會穴這個天門之後,心神就可以進入天際(天空)這個廣大無垠的虛空之海。由於天際是虛空,所以就沒有限制阻礙,自然心神進入到這個虛空之海就能夠自由自在,自然心就能清淨安寧了

二-07、嘴角笑 眉心笑 全身皆笑舒胸懷

翻譯:嘴角笑,眉心也笑,全身都笑就能夠舒開胸懷。

解析

  1. 這一句是籍用「五指通心功」中的嘴角笑、眉心笑、眼神笑、大腦笑、心胸笑、全身笑之「嘴角笑 眉心笑 眼腦胸懷全身笑」而來的。
  2. 讓全身都笑,不僅可以幫助身體放鬆,更能幫助心神安定

二-08、看得破 放得下 一切皆空明了然

翻譯:將萬事萬物看的透徹,破除迷霧,將所有的事物完全放下,不再分別執著,完全了然明白萬法虛妄一切皆空。

解析

  1. 「看得破 放得下」這是來自於佛門大德淨空法師常說的一句偈頌而來的:「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喜捨;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而且「看得破 放得下」是佛門大德章嘉大師告訴淨空法師的一句話
  2. 「看破」就是要看破迷妄,瞭解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就是這個宇宙是由妄心所產生的時時刻刻皆在生滅的世界,所以當處出生、隨處即滅,所以萬事萬物了不可得。所以「看得破」,就是你要去認真的去看到這個宇宙的事實真相
  3. 「放下」就是要放下迷妄,放下分別執著,一但放下分別執著,就是捨除包覆在真心自性外面的塵埃一般,當慢慢放下去除到這些塵埃之後,自性就會自然慢慢的顯現,身心就會舒泰,自性大放光明,自由自在,無所障礙
  4. 所以「看得破 放得下」,就能夠「了然明白一切皆空,了不可得」
  5. 而且「看破」可以幫助「放下」,也就是說,因為明白了,所以才能「再放下」;而「放下」又能幫助「看破」,也就是說,因為放下捨去一些塵埃了,所以就又可以看到更細部的真相,所以才能「再看破」,所以,看破放下互相幫助。同時要用智慧來「看破」,要用智慧與堅定的意志力來「放下」
  6. 本段落主要就是強調「看得破 放得下 一切皆空明了然」,也就是要明瞭宇宙的真相,一切皆空,若要達到如此境地,可以先從收回眼神、意頂百會,心神安定開始,再進入虛空大海,安靜心神,自然通天通地通宇宙,智慧頓開,明瞭無餘

二-09、耳對息 息對海 一心繫念觀呼吸

翻譯:接著,要想著耳朵在呼吸對應到氣息,而氣息往下對應到下丹田的的海底,此時將注意力集中,一心一意繫住持續觀察每一個呼吸

解析

  1. 由於黃文林前輩提出了「一心繫念觀呼吸」的說法,同時也提到了無懷人祖師爺在「身法歌」中所提到的「耳對息息對海,先天氣油然起」的說法。因此,本文再新增四句偈來強化如何收斂心神,並引發出先天炁。
  2. 「一心繫念觀呼吸」的作法,應該與佛家與道家中的「數息」的概念是相似的,其目的都是為了透過專注於數息與觀呼吸的過程,來轉移雜念,不讓雜念發生,最終達到收斂心神的目的
  3. 「觀呼吸」就是,去觀察每一個吸氣,吸到那裏,以及每一個呼氣,從那裏呼出來,這樣就不會讓別的雜念進來了,因而替代了雜念。而這個「一心繫念」就代表了專心、專注的意思,就是轉移雜念這思緒到具體的「觀呼吸」之上,這樣就不會再雜念紛飛了
  4. 「耳對息」的「息」,代表「氣息」的意思,也代表著呼吸。而「耳對息」照字面的意思來說,就是想著耳朵對著鼻息,或許也可視為耳朵在呼吸
  5. 耳朵是一個很奇妙的器官,是全身五臟六腑與經脈的反射區,在煉外丹功的過程中,許多的動作都會讓耳朵有感覺的,大家可以細細的去感受體會一下
  6. 「息對海」就是氣息往下沈到下丹田的海底,讓丹田有氣息存在。無懷人祖師爺在身法歌中說,只要「耳對息息對海,先天氣油然起」

二-10、吸到底 呼到盡 任運自然輕呼吸

翻譯吸氣時要吸到底,吸到足,呼氣時要將氣盡數呼出去,要將此一呼吸的方式做到習慣成自然的境地,而且是要輕輕的呼,輕輕的吸

解析

  1. 「吸到底」就是指吸氣時要吸到底,吸到足,吸到飽。「呼到盡」就是指呼氣時要將氣盡數呼出去,呼乾淨,吐乾淨;但是整個過程是不用力的
  2. 這種「吸到底 呼到盡」的作法,要做到習慣成自然,也就是每一呼每一吸都是如此,而且關鍵點在於「輕」這一個字,也就是說,沒有刻意的去做,自然就做出來,一點都不假思索就如此作出來了,而且整個過程是輕輕的做,一點也不使力,也不做作,這就是所謂的「任運自然輕呼吸」
  3. 同時,「吸到底 呼到盡」也隱含著氣息的運轉是「下沈上升」又「上升下沈」的現象,「吸到底」代表的是氣息由上往下沈到下丹田氣海的現象,而「呼到盡」代表的是氣息由下丹田往上升的現象
  4. 黃文林前輩在回復本會 facebook 官網文章時有提到:「以呼吸調息,促使心腎相交,中下丹田和照、命臍相照,陰陽两氣交媾而生氤氳之炁也」,同時又提到:「大道自然,依大師法要:全身放鬆勿使力,僅觀照呼吸,凝神入炁穴,靜靜等待,不來而自來」。值得深思參悟

二-11、鬆到底 鬆到透 橐籥風箱吹真息

翻譯此時要讓整個身體從頭往下開始鬆,一直鬆到腳底,而且是全身四面八方內外都要全部鬆到透,最終整個身體就像橐籥風箱一樣進行吐納,吹出真息

解析

  1. 「鬆到底 鬆到透」是藉用林傳松前輩的「鬆到底 鬆到裏 更要能夠鬆到透」的說法,這是一句描述身體全身內外上下四面八方,如何放鬆的過程與境界
  2. 當身體全身都鬆到底、鬆到透之後,全身就會空空蕩蕩的,就像海綿一樣,氣息可以自由自在的穿越沒有障礙,接著再配合「吸到底 呼到盡 任運自然輕呼吸」的呼吸吐納動作,整個胸腹,甚至整個身體,就會像橐籥這個風箱一樣,一納一吐,進行吐納而吹出氣息來,而且這個氣息是「真息」,就是指先天炁

二-12、忘了身 忘了心 身心雙忘見光明

翻譯忘了我這個假身,忘了我這個妄心,假心妄心同時忘掉之後,就能見到大光明的自性了

解析

  1. 「忘了身」的「身」是指我們的肉身是假的,所以稱為「假身」,而非「真身」。「真身」在佛家中稱為「本我」、「法身」、「自性」。「假身」是生滅的,而「真身自性」是不生不滅的。所以「忘了身」就是要回復到「真身」的意思,也就是要「回歸自性」的意思
  2. 「忘了心」的「心」是指妄心。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識,加上第六的意識,第七的末那識,第八的阿賴耶識,這八識都是妄心,都是屬於生滅的、所以都是假的。而「真心」是不生不滅的,也是指「自性」。所以自然我們要忘了這些妄心,而且要「回歸自性」的意思
  3. 《心經》中所提到的「色受想行識」稱為「五蘊」,其中「肉身」就是屬於「色」的物質現象,而「八識」就是屬於「受想行識」的心理現象。「五蘊」本性為空,就是因為這五蘊都是依循生滅法,有生就一定會消滅,所以才說是屬於「空性」,最終是會不存在的。
  4. 既然「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都依循生滅法,所以假身與八識妄心也是依循生滅法,都是假的,了不可得,所以我們要「忘了身 忘了心」。當「忘了身 忘了心」就能回歸自性,而自性是入常寂光土的,是大光明的,所以「見光明」就是「見自性」的意思。
  5. 講得更深入一點的是「真心與妄心,是一不是二」,這意思是說,妄心的本質是真心,是自性。也就是說,妄心是由真心所變化來的,但是為什麼真心會變成妄心呢?這是因為由於「真心一念不覺」所造成的,這個「一念不覺」就稱為「無明」。佛家常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來比喻「真心與妄心,是一不是二」的概念。意思是說,用黃全製作出來的器皿,例如,黃金碗、黃金杯、黃金馬桶,這些器皿的本質都是黃金,而人們卻執著於「碗」、「杯」、「馬桶」這些形象,而忽略了這些器皿的本質都是由黃金這個材質所製造出來的。此處的「碗」、「杯」、「馬桶」這些形象就比喻成「妄心」,而「黃金」就比喻成「真心自性」,而「真心與妄心,是一不是二」指的就是真心與妄心的本質都是自性,是相同的,所以才稱為「是一不是二」。所以「回歸自性」就是不執著於「假象」、不執著於「外在的形象」,而只看或回到「本質」、「本性」的狀態。
  6. 本段落主要就是強調「耳對息 息對海 一心繫念觀呼吸」,也就是要透過具體的「一心繫念觀呼吸」的作法,移轉雜念,凝然心神。同時要注意的是,「耳對息 息對海 一心繫念觀呼吸」與「吸到底 呼到盡 任運自然輕呼吸」這兩句要一起看意思是說,一開始為了要轉移雜念,所以刻意採用「一心繫念觀呼吸」的作法,這是「有為」的做法;而我們最終是要達到「無為」的境地,所以最終我們要將「吸到底 呼到盡」作到習慣成自然,亦即就是要達到「任運自然輕呼吸」,不假思索自然就做出來了,不必再「一心繫念觀呼吸」就自然做出來了,這就是達到「無為」的境界了
  7. 又,原本筆者一開始寫了「移轉雜念觀呼吸」的偈頌,其內容為以下的的四句偈:「目平視 心自安 收回眼神心凝然,意頂會 天門開 直達天際虛空海,耳對息 息對海 一心繫念觀呼吸,忘了身 忘了心 身心雙忘見光明」。但是,筆者對於先「目平視」、「意頂會」、再「觀呼吸」,這三個動作要同時做到,覺得有些疑慮,所以就暫時不再發表上述的偈頌
  8. 原本的疑慮在於,這三個動作要同時做到,好像有些困難,特別是「意頂會」是不是要持續做的疑慮,因為持續「意頂百會」往往會造成頭昏腦脤的。後來再查了許多的資料,在外內丹功張大師志通自傳(應該就是《外丹功祖師爺-一代奇人張志通傳》)第十四章,在論述正確的外丹功預備式時提到「千祈不可意頂百會」,而且記得聽某位前輩演講時,提到:意頂百會,只要有想到百會穴一下子就好了,不要去一直想著百會穴不放。
  9. 如此,做「目平視」、「意頂會」、再「觀呼吸」,這三個動作就比較沒有什麼問題了,也就是說,在做「意頂會」只要有做到一次,有做就好了,不用一直繫念百會穴,而是去觀注於「目平視」與「觀呼吸」了

二-13、隨他迷 隨他妄 迷妄與我不相干

翻譯他迷隨他迷,他妄隨他妄,我自清淨覺醒,迷惑妄念都與我不相干

解析

  1. 「迷」就是指迷惑、不瞭解真相,所以容易認假為真。「妄」是指妄念,妄解,是指錯誤的念頭、錯誤的想法、見解與看法。所以迷妄時,就容易做錯事,得惡果
  2. 所以自己要保持清淨覺醒,別人去迷,別人去妄,那是他們的事,與我不相干,也就是,自己不受他人的迷與妄的影響引誘,自己絕不跟著迷,絕不跟著妄
  3. 更深一層的來說,迷與妄就是指雜念。也就是說,要自我警覺自己的雜念是否已經產生,一但發現自己迷妄的雜念紛飛起來的時候,就要放開雜念、捨掉雜念,不讓雜念繼續下去,這樣雜念就不會影響我了。也就是說,雜念一起來時,他自起,我不去附和隨之起舞,他就自滅了,這就是「隨他迷 隨他妄 迷妄與我不相干」的真意

二-14、意非意 心非心 要那無住而生心

翻譯:妄意非真意,妄心非真心,而是要安住在真心自性中來回應這個世界。

解析

  1. 「意非意」的第一個「意」指的是第六意識,是屬於迷妄的意識;第二個「意」是指意思、涵意。所以「意非意」就是指由迷妄的意識所說的意思與內涵,就不是正確的意思,就不是正確的說法了
  2. 「心非心」的第一個「心」是指妄心,迷妄的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這八識全部用的都是妄心,所以八識所產生的意思與說法,就都不是真實意了。所以佛陀才說,「凡人一起心動念,都是錯的,都是罪」,這都是因為凡人用妄心所造成的
  3. 「無住生心」的說法來自於《金剛經》。「無住」指的是不放在心上,心不染污,不執著,保持自性的清淨。「生心」指的是在這個世間,事照做,照樣回應世界。所以「無住生心」的意旨,就是在世間,事照做,照樣回應世界,但不放在心上,保持心地清淨無染。簡單來說,也就是用清淨心來回應世界

二-15、身非我 心非我 既是非我何執著

翻譯:這個身體不是真我,這個妄心也不是真我,既然身體與妄心都不是真正的我,又何必去執著迷戀於這個假身與妄心呢?

解析

  1. 「身非我」的「身」指的是身體軀殼,而「我」指的是真正的我,就是「本我」、就是「自性」、就是「真心」
  2. 「心非我」的「心」指的是妄心,而「我」指的是真正的我,就是「本我」、就是「自性」、就是「真心」
  3. 既然這個身體軀殼以及妄心都不是真我,那麼又何必去執著於這個假身與妄心呢

二-16、不起心 不動念 一塵不染入空寂

翻譯:不起妄心,不動妄念,六根絕不攀著一點點六塵的染污,就能進入虛空寂靜的境界了。

解析

  1. 「不起心 不動念」這是佛家的常用語,其中「心」是指妄心,「念」是指妄念
  2. 「一塵不染入空寂」的「塵」指的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或是「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五蘊六塵皆是煩惱、皆是染污。而去除掉五蘊六塵煩惱染污之後,就能入空入寂入定,回歸自性,就能明心見性
  3. 本段落主要想要強調的就是「不起心 不動念 一塵不染入空寂」,也是本文的核心意旨與目標,而要達成此一境界,就要藉助上三句「隨他迷 隨他妄 迷妄與我不相干、意非意 心非心 要那無住而生心、身非我 心非我 既是非我何執著」的作法與想法來輔助達成
  4. 我們打預備式的時候,甚至是煉外丹功各式的時候,若能全程「不起心 不動念 一塵不染入空寂」,那麼效果一定是非常巨大的,不可思議

二-17、天地根 萬物體 同我根體入無形

翻譯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瞭解到天地萬物與我同根同體,那麼自我就可以容易的與天地萬物融合在一起,進入無形無礙沒有束縛的境界

解析

  1. 「天地根 萬物體」就是佛門祖師大德常說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是出自《莊子。齊物論》之「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所隱含的是,我與天地萬物都是同根同體,既是同根同體,那麼為何要去分別天地萬物與我是分開的個體呢?所以眾生也是與我同根同體,冤親債主也是眾生,也是與我同根同體,既然是同根同體,那麼有什麼好互相爭鬥的呢?佛門祖師大德常舉例子說:就好像牙齒與舌頭是同一個身體的一部份,那麼當牙齒咬到舌頭的時候,難道舌頭就要報復牙齒,將牙齒給拔掉嗎?顯然是不會這樣做的
  2. 所以當瞭解到天地萬物與我同根同體之後,想法、看法與做法就會與過往截然不同,自然就會親近善待天地萬物與眾生了,就能夠和睦與眾生相處了,而能夠與天地萬物融合為一體了,就會入了無形無礙沒有束縛自由自在的境界

二-18、身無形 心無形 身心無形自由行

翻譯身體不受形體的束縛,心也不受束縳,身心都不受束縛的時候,身心就能自由自在的活動運行

解析

  1. 「無形」中,「形」原本意指「形貌軀殼」,有形有貌有殼,就有了邊界,而邊界代表的是圍牆、是約束、是束縛、是限制、是不自在、是不自由。所以「無形」代表的就是沒有圍牆、沒有約束、沒有束縛、沒有限制、是自在的、是自由的
  2. 而造成「有形」的原因就是由各種煩惱習氣所造成的,是由於六根攀緣了六塵所造成的。所以要想「無形」就要「六根絕不攀六塵」、要「看得破、放得下」
  3. 所以「身心無形」就代表身與心完全沒有約束、沒有束縛、沒有限制、是自在的、是自由的。所以才能「自由行」,亦即才能自由自在的活動運行
  4. 當身心無形,沒有束縛、自由自在的時候,自然身心安定,身心就容易清淨

二-19、身清淨 心清淨 身心清淨破無明

翻譯:身清淨了,心清淨了,身心同時清淨之後就能夠打破無明,回歸自性。

解析

  1. 「清淨」廣義來說,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等等煩惱的染污
  2. 「無明」指的就是妄念,而造成「無明」的原由是因為「一念不覺」,而這個「一念」就是心動了,妄動了,就由真心變成了妄心,由妄心就產生了妄念,心就不清淨了
  3. 所以一但身心清淨無染污了,掃除了一切煩惱習氣,那麼就可以破除迷妄,就是「破除無明」,就能回歸自性,自由自在了

二-20、遍虛空 盡法界 清淨平等現光明

翻譯:當達到真正的清淨平等時,就能對所有虛空,所有的宇宙法界,大放光明。

解析

  1. 遍虛空 盡法界」這是佛家的常用語,指過去、現在、未來的三際時間,以及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的三界空間,亦即包含所有的時空法界
  2. 當我們自己達到真正的清淨平等時,就能對所有虛空,所有的宇宙法界,大放光明
  3. 而本段落的意旨在於「身清淨 心清淨 身心清淨破無明」,只要能破無明,就能身心自由自在,靜心、心靜了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外丹功十二式

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遺囑

漢導引強身功、外丹功、附功功架及口令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