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通大師練功實錄-張大師練先天炁的經驗-文獻探討
張志通大師練功實錄-張大師練先天炁的經驗-文獻探討。文獻來源:《外丹功祖師爺-一代奇人張志通傳》。本文是一篇學術研究之文獻探討。
一、文獻原文
一-01、第一晚
心平氣和,氣定神閒。40分鐘後全身發酸想吐,心中急躁,只好停下來,到禮堂外走一走喝喝水。
一-02、第二晚
練了1小時,兩眼發黑,頭暈,體力不濟,也是走到外面散步,再喝喝水。
一-0-3、第三晚
平淡不急切,平靜無意的心境。
一-04、第四晚
心境也是淡然,仍未能一睹先天氣的真貌。
一-05、第五晚
15分鐘後全身發抖,頭昏腦脹,想吐,感覺痛苦,只好暫停,散步,散步後再練,眼睛發黑,鼻子不通,牙齒發冷,全身痛,嘔吐,只好再度散步,再度練10分鐘後,全身骨頭酸痛,五臟翻騰,心想「死就死了吧!」
但是,忽然之間,腳心、膝蓋、小腹、脊背發燒將近2分鐘,接著各種酸痛消失,耳鳴目眩消失,大腦眩暈消失。因此有了信心保持靈台空明,忽然兩手麻痺,好像有螞蟻在肌肉和骨頭上爬行,忍耐了五、六分鐘後,小腹滾燙,背部發燒,大腦清涼,全身有股力量彷佛破繭而出。
此時張大師心中不是狂喜,而是沮喪,因為反應現象和丹冊記載並不相同,這次誤打誤撞將內力絆出來,而不是先天炁。
張大師決定散去這個力量,經過10分鐘放鬆,力量沒有了,逐漸有一種雲霧蒸發的感受在心中升起,持續了10分鐘,突然化為一股熱流在全身流動,再經過十多分鐘,熱流一下合而為一到腳心,往上衝到腳心,肝臟熱了,小腹溫暖了;到小腿迎面骨,兩肋就鬆開了;到膝蓋,感覺胃就有食欲了;到大腿,脖子就不酸了;到大胯,心臟鬆地像棉花,大腦也鬆了;到兩肋,背部的脊椎跳動;到肩膀,腎氣上來,感覺全身充滿力量;到了牙齒,耳朵清爽了,眼睛清明了,全身舒暢,莫名其妙的舒服,氣自然地在全身跑,整個人隨著氣的節奏輕緩自然的抖動 - - -先天炁。
(此時)不敢馬上停止,深怕一去不回, 20分鐘後停下來,心不急躁,氣不喘,微見汗漬。
從此以後隨著練功飯量漸漸增加,胃口變好,但是後續兩個月,先天氣如同野馬一般,完全不受控制。
二、文獻探討
二-01、《增補本》中燃起先天炁有關的敘述
- 《增補本》,第18~19頁指出:肺部呼吸下達氣海即下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再下至海底關元穴(在臍下三寸),此穴乃「元陽元陰交關所也」,若以外丹功之立論,肺息至海底是為元陽(天陽),而元陰是內息,內息是先天氣,元陽至關元穴引燃元陰其火候還不夠,藉兩足心湧泉穴踏地(湧泉穴屬腎經),使足心之氣上循內踝入鶴口(膝蓋骨正中),與陰谷穴(足少陽腎之脈)相交,此穴在膝下曲膝之間,上循入會陰(大小便之間)穴奔關元穴與元陽元陰合流,至此先天氣引燃,乃使二手十指蠕動,而肱(小臂)而肩而胸幹、脊骨、腰胯、兩腿,先天氣在週身串流,使全身三百六十骨節,節節柔和,八萬四千毛竅,竅竅豁通,筋絡鬆綿,氣血舒暢流轉不滯,疏經暢脈,可以養生,却病延年之功也,再進而求還精攝氣而達平地之仙,所以益壽健埃有過於外丹功者。
- 《增補本》,第149頁指出:先天炁未起時,預備式自然調和五臟之炁(金肺、心火、腎水、木肝、士脾)漸歸於源(小腹)而達腎脈極底(足心),以自然之息引元陽(腎氣)而升於胸腹,分及上肢,下行於梢(兩手),復上行生真水(液),真水生真炁(先天炁),真炁流貫全身,身心健康,去疾延年而自然獲得矣。
- 《增補本》第10~11頁之《外丹功淺說》指出:天陽注入氣海引發關元穴化氣多,所謂先天氣也,先天氣燃,如同微波而至十指蠕顫。引燃先天氣,串流週身,週身穴道,竅竅亨通,血不蹇澀,氣不停滯,舒筋骨,活血脈,此係外丹功之妙藥也。由鼻孔吸入天陽之火(氧氣)是為外呼吸,簡稱「外」,「丹」指「先天炁燃起」,見於十指蠕顫,循肱、肩、軀幹、下肢、普及全身,如同電波串流,全身皆被灌溉,功畢心身爽快,精神為之一振。
二-02、參悟本文獻時的注意事項
- 本原始文獻應是最早一開始張大師開始學習要煉出先天炁的最原始過程的實錄。
- 從本實錄中可以看出,一開始張大師要煉出先天炁是非常不順的,甚至身體出現很多不良的反應。張大師煉功時都儘量保持「心平氣和,氣定神閒」、「平淡不急切,平靜無意的心境」,這應也與張大師在《築基煉己》一文中所說的「靜極」、「收神」是一致的。
- 本實錄發生的時間點,應該就是張大師民國三十八年秋任職台北縣九份國小,因瑞芳地區多雨,氣候潮濕,大師疾病纏身,遂啟錦盒按丹冊練功,半年恢復健康。
- 張大師早期所採取的方式,應該是採用「靜待先天炁」 的方式。
- 張大師煉到第五晚就出現了大變化,最終先天炁出現了,那麼我們煉了那麼長的時間,甚至好幾年,為什麼先天炁仍舊無消無息,這是我們要深刻再繼續研究並解決的。
- 文獻中提到,「內力」與「先天炁」似乎是不同的,此處我們也要注意一下此一觀點,待我們先天炁煉出來了,再真正的驗證是否「內力」與「先天炁」是否是不同的,這兩種的差別何在,屆時應該就能夠有所自我解答了。
- 文獻中所提到的先天炁起來的過程,與《增補本》上所說的「顫手而肱(小臂)而肩而胸幹、脊骨、腰胯、兩腿」也應該相似。
- 閱讀本文獻時,同道們應該要從各種角度與過往的經驗來進行參悟,必定會有所體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