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通大師練功實錄-蹲身甩手百壽功-文獻探討
張志通大師練功實錄-蹲身甩手百壽功-文獻探討。文獻來源:《外丹功祖師爺-一代奇人張志通傳》。
一、文獻原文
張大師說,台灣流行健康甩手,事實上外丹功第三式就教人甩手,張大師在民國39年了解第三式後,就體會了甩手的妙處。
「蹲身甩手百壽功」是打肺部,使肺活量強大,藉由往返的甩來運動肺部,「往前甩要如春風擺柳,向後甩要如秋葉落地,身上不使力,用兩足蹬地之力,兩胳膊飄浮而上,飄飄而下。」
張大師在二月底的一個晚上,在大禮堂擺開架式,練功入渾然忘我之境,正體會前甩如春風擺柳,後甩如秋葉落地的妙味,甩了十多分鐘後,到處遊走的氣忽然之間有了歸宿,往前甩氣走脊骨,往後甩氣回尾椎,甩完了氣也沒有了,氣回家了,大腦和脊骨感到舒暢萬分。
張大師大悟,原來「心和天地而順之」是指不使力,如自然般運動,人體和自然之氣合而為一,先天氣自然有歸宿。
二、文獻探討
二-01、《增補本》與《報載錄》相關敘述
二-01-01、《增補本》第35頁~36頁
甩手十要歌:
蹲身甩手手中甩。
前甩蹬地如樹根。
中帶尾閭與夾脊。
身如樹幹手如枝。
陸地游泳靠腿手。
後甩蹬滑憑足力。
前後甩手似輪轉。
百會頂天神怡怡。
朝夕不輟却諸疾。
百日功成百歲身。
註:上述可以更簡要的以「足如樹根、手如落葉」(《報載錄》第172頁)來表示之。
二-01-02、《報載錄》第172頁~173頁,以及《增補本》第42頁~第43頁
甩手運動時,心不可急切,稍為快些而已,此功本求先天氣在兩胳膞流動著,而非繃緊身體的運動,如係體育(是)順著人體四肢活動的,而外丹功不然,目的求先天氣發動,係順著人體脈絡穴道活動的。
因此,習外丹功不可以體育原理來衡量外丹功,更不可以拳術來批評它,目前習外丹功者二年以上的人,可謁問他(她)們,先天氣在身體的機運如何的呢?更且自己求外丹功的究竟它係如何的情景呢?自己必須務實下四年功夫,再捫心自問,說良心話,…。
外丹功運動純任自然,以心平靜氣方法,練習外丹功十二式,功架雖然固定,卻是以先天氣「鼓盪全身」,使六氣和合,筋骨肌肉氣血周流及心臟的安舒,達到健康目的。所以外丹功術也稱為「形練炁」。(指先天氣)
二-02、文獻分析注意事項
- 文獻中,張大師所悟之「心和天地而順之」,若用「心合天地而順之」可能會更好,而且是「合而和之」,也就是說「人體和自然之氣合而為一」,而「和」就是指「相互諧調互助互利」,其宗旨在一個「順」字,也就是所謂的「合而和之順應自然也」,這應該就是張大師所指「不使力」的更深一層境界。而既然「天地人已合而和之」,那麼用什麼來合呢,是用「先天氣」來合而為一,來貫串天、地、人,這就是外丹功常說的「炁合天地人」,此時應該就是所謂的「先天氣自然有歸宿」的意思。
- 文獻中提到:「往前甩要如春風擺柳,向後甩要如秋葉落地,身上不使力,用兩足蹬地之力,兩胳膊飄浮而上,飄飄而下。」,其要點之一在於「飄」這個字,「飄者,不使力,隨外界之勢力任運而動也」。
- 《增補本》、《報載錄》都提到:「體育(是)順著人體四肢活動的,而外丹功不然,目的求先天氣發動,係順著人體脈絡穴道活動的」,這一敘述很重要,特別是「外丹功,目的求先天氣發動」這一句話,若沒有發動先天氣,那麼就沒有辦法達到外丹功所提到的功效的。
- 文獻、《增補本》、《報載錄》都提到十二式皆要讓「先天炁 」在身體中鼓盪,也就是要先讓先天炁出現,要先發動先天炁,那麼自己要先問自己,在練外丹功十二式時,到底先天炁有沒有出現,有沒有發動了先天炁呢?若沒有出現先天炁,那麼就真得要深究為什麼沒有辦法發動先天炁呢?是因為身體不夠「鬆」(虛極)呢?還是心理不夠「靜」(靜極)呢?還是因為別的原因造成沒有辦法剸發動先天炁呢?自己一定要想辦法將先天炁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