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書-大禹謨》淺析-廖本洋-2025.02.03
《虞書-大禹謨》淺析,廖本洋,2025.02.03。
一、前言
由於丹功、道家源流可溯及上千年,相關著作非常多,然而這些古籍大多採用文言文的體裁,而現代人不習慣於閱讀文言文,故也無法正確的瞭解這些古籍的內容。再加上,丹功、道家、儒家、佛家典籍中,充滿了非常多的特殊詞彙,若無各家的基礎知識,那麼在閱讀各家的古籍時,更是難以理解。這猶如藏寶箱就在眼前,已拿在手上,但就是打不開箱子,無法取得箱子內的珍寶,真是三聲無奈啊。
筆者雖才疏學淺,但為能讓同道們,對於特殊的丹功與道家等重要的古籍中的核心語句,至少有一定程度的初步瞭解,所以試著將筆者最淺顯的理解,提供給各位同道做為一個簡單的參考,做為一個敲門磚,以便於同道可以入門矣。算是為推廣外丹功盡一點小小的心力吧。
重要古籍中的語句,往往是博大精深的,往往是淺看淺解,深看深悟的。所以,閱讀這些古籍,絕不是看一次就可以全部明瞭的,是要來回研讀多次,才能真正有所體會的。而且,在研讀的過程中,必定會與其他古籍有所牽連,那就更要去追析研讀了。
本文試著對《虞書-大禹謨》的十六字心法,進行最淺顯的解析,提供給各位同道參考。
二、原文
《虞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三、淺析
01、人心惟危
「人心惟危」是指用人的意識心來去思維行事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因為人的意識心並非是自性的真心,自性的真心是不生不滅,不動寂靜,但卻又能生萬法,所以具有全知、全能,所以不會行差踏錯。而相對於自性真心的意識心,是屬於妄心,這個妄心就包括了貪嗔癡慢疑,所以用貪嗔癡慢疑來思維行事,就比較容易錯認、錯解、錯行,所以才說「人心惟危」,不要用有貪嗔癡慢疑的意識心來思維行事,因為這樣會很危險。
02、道心惟微
若不用意識心來思維行事,那麼該用什麼樣的心來思維行事才不會危險呢?那就要用「道心」來思維行事。這是因為「道心惟微」,其意是指大道的實質內涵是非常精細微妙的,這個大道之心是處處考慮週詳、非常細緻謹慎的,是具有智慧的。這個大道,就是天道,就是自然之道,推衍到極致或許就是指自性。所以依循這個微妙有智慧的道心來行事,那就不會有危險了。
另一個解釋或許可以是指,因為人處在整個天道(天體)運轉之中,而天道的力量非常微妙而且強大,並非人力所可以改變的,所以人想要順暢的生活,就要依循天道來思維行事,才能藉助天道自然的力量,搭上天道的順風車,自然就無咎而吉祥如意了。若是凡事不依自然之天道行事,反而處處跟天道對著幹,那就是逆天行事,然而天道的力量太強大了,人的力量是拼不過天的力量的,自然逆天之人必定自我損傷,最終傷痕累累,快速的自取滅亡。
這就是所謂的「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的道理所在。
03、惟精惟一
那麼要如何依大道、依天道來思維行事呢?那麼就要「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先談「惟精惟一」。
精者,精華也,結晶也,精萃也,核心也,重點也,熟練也,純熟也,精準也。
一者,本源也,一致也,不改變也,堅持到底也,不中斷也,專心也。
所以,「精一」的意思,就是上述「精」與「一」的眾多解釋之排列組合,可以有很多的意思。而這些排列組合中,仍舊可以選出比較重要與合適的解釋。
如前所言,要遵循大道、天道,就要「惟精惟一」,就是要「精一」的來遵循天道而行。如此,精一可以進行如下的解釋:
- 要依大道的核心本源之原理原則來思維行事。
- 要不改其志,不改其行,不中途改變、堅定持續、純熟、習慣性的依大道之核心原理原則來思維行事。
這也意謂者,想要趨吉避凶,就要依大道思維行事,就要去理解大道的核心本源與基本的原理原則,這就是「惟精惟一」。
一傳人前輩提到,外丹功中的「精一」就是指《道德經》中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是指大道的核心本源。這個「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可以有多種解釋,其中的一個說法,是指在人身中,存在一個玄妙的地方,這個地方可以產生非常多玄妙的現象。有人說,這個地方就是指「谷神」、「玄牝」、「關竅」等等說法、而且與「關元穴」、「命門穴」、下丹田有關。這個眾妙之門雖然虛空,但卻也不空,因為他可以產生或發動先天氣,這就是所謂的「妙空」、「空中妙有」的意思。而人身要依天道,回歸先天,就要讓這個「眾妙之門」能夠被打開、能夠產生作用。
那麼要如何能夠產生作用打開這個眾妙之門呢?那就要「靜到極致」,才能「靜極生動」,一但出現了這個「驚天一動」那麼這個眾妙之門就被打開了,先天炁就被發動了。這也就是一傳人前輩所說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寂然不動」就是「靜極虛極」,那麼為什麼可以「靜極生動」?其中的一種解釋,就是因為「感而遂通」。
一傳人前輩曾提及,這是因為身心與天地互相交感,互相交流,互相感應,自然天地人就相通,或可說是「頻率對上了」,就產生了那個「驚天一動」 ;而感應的方式與天地之間的磁場脫離不了關係,特別是地磁。亦即,這是因為人身中的血液中帶有鐵離子,帶有電荷,所以在物理學上才具備擁有與地磁產生交流的能力。
「靜極生動」這句話說的容易,但要做到卻是不容易的。究其原因,是因為一般人所有的時日,都是雜念紛飛;想要不生雜念,談何容易。所以就要採用「精一」的另一個意思,那就是,專心志致,堅持不懈,收斂心神,不改其志,不改其行,令其身心能夠堅持真靜、保持真淨,專精的一以貫之,堅持到底。待到靜極、虛極,時機一到,自然出現「驚天一動」,打開了那一個眾妙之門。
而「精一」的保持「寂然不動」、持續「靜極虛極」的過程現象,或許可以用「風中的落葉、水上的落葉」以及「身如枯木或槁木」來比喻之。「風中的落葉、水上的落葉」所代表的是落葉完全不使一丁點的力量,完全隨著風任意的飄動,完全隨著水流而流動,風吹到那裏,落葉就飄到那裏,水流到那裏,落葉就移動到那裏;強調的是「隨順」二字,「不對抗」、「放下一切」,最終「忘身(忘形)」、「忘心」,就能虛極靜極。
這是因為落葉完全不使力,所以才能搭上風與水的力量,不耗損一點力氣,就可以隨風飄動、隨水流動;或許這就是「隨波逐流」的正面解釋與功用,最終忘了自己,與環境融合在一起,我(落葉)即是水,水即我;我即是風,風即是我。
而這個「風」與「水」可以是指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天地之間的磁場。更進一步來說,若要能感受到風與水這個天地的浩然正氣與磁場,那就要身心清靜,心無雜念,要能夠「止觀」,安安靜靜的看,但不介入其中,才能真正放下,才能真正感應到天地間的浩然正氣與磁場,才能天地人合而為一。
「身如枯木」所代表的是借用「枯木」沒有一點生理與心思主動的變化,來表示身心的虛極靜極。
亦即「精一」在外丹功可以有兩個意思,其一,「精一」指人身中的眾妙之門;其二,「精一」指堅持保持雜念不起,靜極虛極,一以貫之。
04、允執厥中
接著來談「允執厥中」。其中「允執」是指要允當、適當、適切、誠信的持有與保持之意;而惟有真誠才能真信,惟有真信才能真願,而惟有真願才願意去執有,所以要能真正「允執」必先要誠信。「厥」可代表只是一個語助詞而已,或是指「其」、「該」、「這個」,或「那個」的意思。而「中」在道家為「中道」,在儒家為「中庸」,在佛家為「中觀」。所以,「允執厥中」就是指要誠信適切的執持中道來思維行事。而在《論語》中,則以「允執其中」來描述之。
「中」可以有很多的意思,可以是中正、不偏不倚。一但偏斜則會錯看、錯認、錯知、錯行而結錯果,甚至結惡果。唯有持中、執中,才能走中道,中道者,正道也。走正道才能得善果。所以「允執厥中」就是要守中道,不偏不斜,走正道,這就是在修心、在修性。
那麼在外丹功中,「執中」又指何意?又應如何「執中」呢?最重要的,就是要執守「四正」、守「中正」。
在《無懷人外丹功初境篇子》中提到「四正」:「外丹功十二式,每式都有四正之法。初步開始:心正、頭正、身正、目平正。心正是百會合心;頭正是下巴合脊柱; 身正是左右耳垂,合左右外踝骨,圓突骨(使心遙調);目平正是平視眼神,而元氣自和」。而「心正」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要「心平無雜念」,與「靜極」之意相同。
四、結語
《虞書-大禹謨》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字的心法,確實是字字珠璣,含意深遠,淺看淺解,深看深悟。對於人生處世、修身、修性,皆具有指導的作用。讀者在閱讀時,更要思維這些語句,如何應用在外丹功的研習修煉上,以幫助自已與同道修煉外丹功。本文只能做最粗淺的解析,更深的解悟就有待高功證悟者的補充說明了。以上提供給各位同道做為一個簡單的參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