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丹功之歌-西屯區正覺堂班-廖本洋-2022.10.16
外丹功之歌,西屯區正覺堂班,廖本洋,2022.10.16。本偈頌原來是本會民國111年會員大會手冊的封底。(若內容有不正確或不合適之處,請指正。)
一、原文
天地人挺立 三才功架成
靜極又虛極 收神又固精
窈冥恍惚間 先天炁自來
橐籥風箱吹 真火煉金丹
精氣神皆化 虛道更證真
雲開又霧散 明月照天清
外丹益中老 炁合天地人
内丹修禪界 大造通仙林
二、翻譯
人在天地之間挺身而立的當下,就形成了天地人三才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三才功的功架。
讓自己心神安靜到極致,同時又讓自己的身體徹底放鬆到極致,讓身體空虛到極致,身心空靜到無一物,無一念。而,靜極就是收神,虛極就是固精。
當靜極虛極時,就會進入到深遠幽冥中,在達到恍惚似醉似夢的時候,先天炁就會自己跑來出現了。
人身這個鼎爐,就像是橐籥(ㄊㄨㄛˊ ㄩㄝˋ)這個風箱一樣,一直吹吐出先天炁這個三昧真火,一直持續用三昧真火來煉出金丹大藥。
精氣神皆要進行逐次的向上轉化,還虛合道之後才能證真。
雲霧消散之後,出現了明月,將整個天空照得非常清淨。
外丹功能夠利益中老年人,並用先天炁來統合貫通天地人三才。
內丹功是在修煉禪定境界,具有大根性之人,當修煉內丹功達到甚深禪定的境界時,就會具有大的造化,能夠通升仙界之林,位列仙班。
三、逐句翻譯及解析
三-01、天地人挺立 三才功架成
翻譯:人在天地之間挺身而立的當下,就形成了天地人三才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三才功的功架。
解析:
- 天地人通稱三才。才者,好材料也、好素材也、好才能也、好根性也。所以,天,地、人,皆是具備有良好的才能,三者結合在一起就稱為三才。
- 三才功是指天、地、人三才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個自然的組合,這種功架會形成具有不可思議的自然界之功效。
- 要特別提及的,是本文所說的「三才功」只是一個簡單的描述由天地人三者所連接在一起的功架而已,只是一個廣義的名稱,不是特別指增補本第86頁中所說的「三才功」(就是在練「炁合天地人」);增補本又說:三才功成,再苦習日月星三光功也。…三力功,三力者:內力、外力(剛力)、宇宙之力,此三力功功成,玄奧且妙。
- 三才功的功架,最明顯的就是使用在外丹功預備式中,也就是外丹功預備式功架,可以用下圖來表示之:
![]() |
圖01:三才功預備式功架(就是外丹功預備式功架)。 |
- 此圖所表示的是一個人挺身站立於天地之間的姿勢,是一個三才功的功架,也就是外丹功預備式的功架。
- 此圖將人身的主要骨架分為上半身與下半身,而每一個圓圈與數字所代表的是關鍵的關節。所以上半身骨架像一個「巾」字,下半身骨架像一個「ㄇ」字,也就是人身骨架就是「巾」與「ㄇ」所上下組合而成的骨架。
- 下半身中,編號1與編號2代表的是兩足,包括,腳掌(腳心、湧泉穴)、足踝(關節);編號3與編號4代表的是兩膝(關節);編號5與編號6代表的是兩胯(關節),就是上半身與下半身連接處。
- 上半身中,編號7代表的是尾閭區塊(就是尾椎區塊);編號8代表的是頸椎的下端區塊;編號9代表的是頭頂百會穴;編號10與編號11代表的是兩肩(關節);編號12與編號13代表的是兩肘(關節);編號14與編號15代表的是兩手掌、手指、與手腕(關節)。
- 在丹冊中,無懷人祖師爺的「身法歌」中說:「身立直胯迎之,胯迎之足心合照」,意思是說,人身一站立後,下半身要用「兩胯」來迎接撐住上半身,同時要兩腳踏實整個足心,讓足心與兩胯對應,也就是在上圖中下半身編號1與編號2的兩胯要來迎接撐住整個上半身。當然這個「足心合之」應該有更深的含意在,例如,五心會照(兩足心加兩手心加胸口膻中穴),以及其他的合照。而且,我們可以發現,兩足心(湧泉穴)、兩膝、兩胯、兩肩(包含肩井穴)、兩耳,兩手心,這些點幾乎都在同一個垂直線上,其中是有其意義與作用的,這與兌竅有關,此處就不加以說明了。
- 「四肢歌」中又說:「腿站立膝要鬆,兩足齊內肩照,兩胳膊垂腿側」,其中「腿站立膝要鬆」,意思是說編號3與編號4的兩個膝關節是要鬆的,不可以繃緊,也就是我們常說要「膝蓋微彎一指肚」的意思,而且若膝蓋是緊繃的,那麼膝蓋會很容易受傷。當膝蓋微彎一指肚後,兩個足心(腳掌)就可以貼齊地面。而「兩足齊內肩照」就是指兩足與兩個內肩要在同一垂直線上。而「兩胳膊垂腿側」此時兩個手心與足心也是很靠近的,而且也可算是在同一直線上的。
- 圖中編號7代表的是尾閭(尾椎)的區塊,廣義來說,也可以是屬於用來將上半身與下半身連接的關節,或是說,也可視為是用尾閭的區塊來撐起上半身,也就是常說的「尾閭頂上來」的意思;也有同道用「屁股往後翹」來表示「尾閭頂上來」,其功用就是用來撐起上半身,並且要讓上半身與下半身要成一個垂直線(「|」字型),而不是身體成「〉」字型(上半身往前傾),或是「〈」字型」(上半身往後傾);這也代表整個脊柱是要直的。而且當尾閭頂上來之後,小腹就會自然放空、放鬆,就可以很容易將氣吸到小腹了。
- 有時候,自己並無法知曉自己整個身體由上到下站立時,是否是成為一個垂直線,自己以為是直立成為一垂直線了,但是其實是上半身往後傾,肚子往前凸了,而不自知,所以此時就要請別人幫忙看,或是自己看鏡中的自己來進行矯正了。
- 所以,撐起上半身的關節包括兩胯、尾閭區塊與兩肩。
- 身法歌又說:「收下巴脊自直」,這樣由圖中編號8及編號9所構成的頸椎就可以打直。
- 原則上,圖中所有的關節點,都是要徹底放鬆的。而放鬆的實際做法,可以採用「下沈上頂(向下沈、往上頂)」的原則。所謂「下沈」是指身體(筋肉)自然的因為重力的關係而自然的向下沈,向下掉的意思,而且是要沈到底;於此同時,為免於身體垮掉、內縮了,所以要讓骨架向上頂上去,而且是由足心腳掌、兩胯、尾閭往上頂上去,來撐住往下掉的筋肉,如此整個骨架就會挺直中正了,亦即,「筋肉向下沈、骨架往上頂」,整個身體是又鬆又直,鬆而直。
- 往上頂時的重要關節點,在於兩胯、尾閭、與兩肩。其中兩肩的關節可以將之想像為立地直立式衣架上的兩個掛勾,這兩個掛勾是用來勾住兩個手臂,此時兩個手臂要伸直沈到底,此時就像兩根竹干在空中上下晃啊晃一樣的擺盪,兩手臂要鬆到好像兩個手臂與身體體分離一般,不再是你的一般。這也就是所謂「兩肩往上頂」的意思,此處的「上頂」就是指「勾住」的意思,或者說「兩肩勾住兩手臂」更精準。
- 其實嚴格說起來,往上頂時其實是由兩足的腳掌開始往上頂上來,開始往上撐的,只不過,因為初學者,一般都沒有去注意到兩胯與尾閭,所以才一開始才特別提醒最重要的兩胯與尾閭;所以,將身體整個往上頂往上撐的順序是,兩足、兩胯、尾閭、兩肩。
- 或許,往更深的層次來說,下沈可以是指一直吸氣,氣由頭一直吸到小腹,再吸到足底;上頂,可以是指氣由足心從兩腿往上跑,一直到上半身的意思。這還要再進行深入的探討說明。
- 又,編號10與編號11所形成的兩肩與前胸這 一平面是要平的,稱為「平胸」或「寬胸」,也代表背部是要平的,其目的就是要讓胸口呼吸順暢。因為,當身體肌肉整個向下沈的時候,很多人往往胸口就會內縮塌陷,這就會造成呼吸不順暢,所以要平胸、要寬胸。但不能挺胸,因為挺胸會造成胸口不平,而是前凸,會用力的,也會造成呼吸不順暢。而且在寬胸時,往往肩膀多少會有點往後靠一點點的感覺,這時也多少有點兩肩往上頂的意思。
- 又,在丹冊上常看到的「無懷人」據傳指的就是鍾離權祖師爺。目前可以查到的資料來源出處是由馬西屏於2002年所出版的「外丹功祖師爺-一代奇人張志通傳」第2頁的內容:「但那時外丹功並未成冊,只是「口傳心授」時代,因此當時丹功情形僅止於傳聞。外丹功出現「丹冊」,可考是出自鍾離權,鍾離權自號無懷人,又號雲房先生…」。原本是時任記者的馬西屏先生,近身採訪張志通大師一年,然後先將採訪的內容在中央日報上連載,後來才集結成該書出版。因此該書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感謝呂正心前輩提供此一書籍照片文獻資料)
- 又,《 請大家來煉外丹功》一文刊載於2011年《高雄縣外丹功》第76~83頁,是由張大師講述,弟子劉泰造隨堂恭錄,其中提到:「丹冊可考,出自丹功祖師鍾離權。鍾離權傳丹冊給呂純陽,共有兩冊,分為父冊和母冊。外內丹功,有功字:是無懷人為正陽子鍾離權所傳。外丹、內丹無功字:則非無懷人所傳」。(再次感謝呂正心前輩提供正確的出處)
- 既然無懷人就是鍾離權祖師爺,而鍾離權又傳道給呂純陽,自然《呂祖全書》的內容是可以參考的。
三-02、靜極又虛極 收神又固精
翻譯:讓自己心神安靜到極致,同時又讓自己的身體徹底放鬆到極致,讓身體空虛到極致,身心空靜到無一物,無一念。而,靜極就是收神,虛極就是固精。
解析:
- 依據世界丹功聯盟主席黃敏恭在《築基煉己》一書中的說明,收神就是眼神收回來,且心神安定。
- 由眉心往內一寸的明堂宮、再往內一寸的洞房宮、再往內一寸的上丹田、再到頭部後面的玉枕穴,所形成的通道稱為橫貫公路,或筆者稱之為中央隧道,收神就是眼神收回來內照此一中央隧道使其通達明亮。上丹田再往上的上丹田第二層樓為懸丹穴,再往上就是百會穴。而眼神內照中央隧道時,最終眼神還要往上內照百會穴,這就是內視,這就是意頂百會。所以收神就是兩眼上視頂門,就是意頂百會。收神也包括心靜,而且要靜到極致,就是一念不生,一念不起,就是常說的心無雜念、無我。
- 所以,收神就是內照、心無雜念、意頂百會。
- 固精,就是身體要放鬆而且要鬆到極致,不用力,如此才能不耗損精力,就稱為固精。原則上,也就是圖01中所有的關節點,都是要徹底放鬆的。
- 「意非意 心非心 要那無住而生心」與蘇慶忠總幹事在會館團練教功時常說的「他抖他的,你看你的」是相似的,可以幫忙用來放鬆與心靜;而「身非我 心非我 既是非我何執著」可以用來幫助放下執著煩惱,使心無雜念。這樣就可以用來幫助收神又固精了。所以在煉功時,若身不鬆、心不靜,可以試著在心中念這幾句來幫助放鬆與心靜,很受用的。
- 所以,靜極就是收神,虛極就是固精。
三-03、窈冥恍惚間 先天炁自來
翻譯:當靜極虛極時,就會進入到深遠幽冥中,在達到恍惚似醉似夢的時候,先天炁就會自己跑來出現了。
解析:
- 丹功指南,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報載錄,第237頁提到:「先天之氣由靜極而來」。
- 增補本第113頁說:「… 凝神聚炁,意中無意,心無其心,先天氣發,周身舒綿,漸至十指,肢體酥麻如綿,精神大振,身心暢快」,這也在指出要靜極時,先天炁就會出現。
- 而且往往在虛極靜極時,就會進入到深遠幽冥中,而且往往也會達到恍惚似醉似夢的境界。
- 這個靜極的情境,若有游泳過的人或許會有類似的經驗,就是當你潛入水底,旁邊都沒有人的時後,兩耳被耳塞塞住,此時什麼聲音都聽不到的時候,週邊安安靜靜,那時候就有點像是「靜極」的狀態。當然,這個靜極應該是更靜的狀態,應該是屬於「寂靜」、「空寂」的情境。
- 窈冥是指幽暗深邃的樣子;恍惚是指隱約模糊不可辨認,似有若無的樣子。 此處的窈就是冥,恍就是惚,所以窈與冥,以及恍與惚是要一起看的;甚至有時候,恍惚也有點類似靈魂出竅那種感覺,就好像身體不是你的樣子,到達身非我、心非我,無我的境地,當然這也只是一種比喻而已。又,古文中,惚與忽可視為是同義的。
- 「窈冥恍惚」的字詞,可參考《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虚心第二十一》:「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 也可參考「呂祖全書」中之「修真傳道集」第六章「論五行第六」所述之:「靈根堅固,恍恍惚惚,氣中自生真水;心源清潔,杳杳冥冥,液中自有真火」。其中,杳就是窈,且同音ㄧㄠˇ,就是冥,幽暗深遠的意思。
- 以及參考「呂祖全書」中之「修真傳道集」第七章「論水火第七」所述之:「真火出於水中,恍恍惚惚,其中有物,視之不可見,取之不可得也;真水出於火中,杳杳冥冥,其中有精,見之不能留,留之不能住也」。此處與道德經的說法幾乎是相同的。
- 《呂祖全書》中《靈寶畢法》第三章《交媾龍虎第三》指出:「陽升到天。太極而生陰。以窈冥抱陽而下降。陰降到地。太極而生陽。以恍惚負陰而上升。一升一降。陰降陽升。與天地行道。而萬物生成」,這窈冥恍惚就是在指陽升陰降的情形。又說:「…恍恍惚惚。氣中有水。其水無形…杳杳冥冥。水中有氣。其氣無形」,這是在說明人身之中,氣與液相生的現象,也就是在說明真水,真火的現象。而陽升陰降與氣液相生的現象,都與先天炁的出現與運行有很大的關係。有關真水真火,陽升陰降的說法,可參閱「外丹功之道初探-西屯區正覺堂班-廖本洋-2022.07.25」一文中「四、天地日月五行人身之機」章節的說明。
- 《呂祖全書》中《先天一炁度人妙經》第二(章)節《栽培元炁》指出:「夫先天之炁。聚之則明。散之則昏。培之者。使之當聚而不散也。自離母腹。一點真炁落於丹田。遂名祖炁。祖炁乃玄關之緊要。即元炁之凝聚也。茍不培之。日散而日亡矣。是以古昔真人。命人調息。所以養此元炁。使聚而不散也。然調息須調真息。息若徒行呼吸之炁。不能使真元之炁。聚而歸踵。亦屬枉然。先師云。毋意毋必。亞聖云。勿忘勿助。乃是玄關真諦」,又說:「…善行功者。先靜其地。次靜其身。次靜其心。然後此炁行動周身。無往無來。若存若亡。綿綿密密。混混淪淪。尋之而不可見。去之而不能舍。此中妙用。畧得少許。從此加功。無難上達。清靜經云。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旨哉斯言。其進道之門徑也。願眾生其共勉之」,這都是在指出「心靜、靜心」在守住與培養先天一炁的重要性。
三-04、橐籥風箱吹 真火煉金丹
翻譯:人身這個鼎爐,就像是橐籥這個風箱一樣,一直吹吐出先天炁這個三昧真火,一直持續用三昧真火來煉出金丹大藥。
解析:
- 橐籥就是指風箱,可以吹出風來。
- 三昧真火就是先天炁。
- 惟有用三昧真火,也就是煉出先天炁,才能去煉出金丹。
- 可參考「外丹功之道初探-西屯區正覺堂班-廖本洋-2022.07.25」一文中,「四-02-日月之機」與「五、外丹功的機理」章節中,有關「橐籥」之說明。
三-05、精氣神皆化 虛道更證真
翻譯:精氣神皆要進行逐次的向上轉化,還虛合道之後才能證真。
解析:
- 這就是在表達與說明外丹功一境至五境的道境次第: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修道成真。
- 以下依據黃敏恭主席在《築基煉己》一書,第78~79頁、第89頁、第118頁、第122~126頁、第160~167頁中對這五境的說法,進行摘要的說明。
- 煉精化氣是在下丹田宮(臍下一寸三分)將精煉化成氣(先天炁);下丹田用來築基練身體。
- 煉氣化神是在中丹田宮(胸口、心窩、膻中、絳宮)將氣煉化成神;中丹田用來練神、練心性。
- 煉神還虛在上丹田宮,將神練虛掉;上丹田在求道、得道:「張大師說:心一虛,道(功境)自然來來歸」。
- 煉虛合道在上丹田宮二層樓的懸丹穴。
- 修道成真要打開百會穴。煉完懸丹穴,再往上走就是頂門了(就是指天門、百會穴),就往修道成真的路走。
- 當然,每一個道境要煉成是要花很長時間的,都要花好幾年的時間的,而且是有次第的,不能急於求成,要蓄火薰蒸、耐待火候。
三-06、雲開又霧散 明月照天清
翻譯:雲霧消散之後,出現了明月,將整個天空照得非常清淨。
解析:
- 這是在表達與說明外丹功的功境次第,分別是二境的月下行雲,三境的雲開月現,四境的百會望月。
- 「丹功指南,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報載錄,第237頁」提到:頭頂 ,道家稱為「泥丸」或「百會」。頭頂好似月亮,身中之氣在全身上下流動著,好似月下之浮雲飄動著,故乃曰「月下行雲」。其「月下行雲」功境,必須在第一階全身十二經脈豁開之後,方能入手習煉「月下行雲」。
- 增補本第87頁:
- (已開始進入)第二境「月下行雲」的妙境,「先天靈氣,雲蒸霞蔚,酥團融流,灌溉身軀」,肉眼可以欣賞的, 這還似三才功,尚未成功。
- 如果第二境成功則是:「炁行如月,如光罩身,面似佛顏,思維如海」。
三-07、外丹益中老 炁合天地人
翻譯:外丹功能夠利益中老年人,並用先天炁來統合貫通天地人三才。
解析:本句是外丹功常見的偈頌,此處直接採用分享之。
三-08、内丹修禪界 大造通仙林
翻譯:內丹功是在修煉禪定境界,具有大根性之人,當修煉內丹功達到甚深禪定的境界時,就會具有大的造化,能夠通升仙界之林,位列仙班。
解析:
- 本句是外丹功常見的偈頌,此處直接採用分享之。
- 所謂「禪」,就是指「定」,所以合稱為「禪定」。定者,不動也。佛家禪定最高的境界稱為「大定」,也就是一念不生、一念不起的境界,此時是完全放下分別、放下執著,甚至是破無明,就可以達到所謂的「明心見性」,一但明心見性,就是「回歸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