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5的文章

張志通大師個人照

圖片
張志通大師個人照。 照片來源:網路。 圖01-張志通大師個人照-側照。 圖02-張志通大師個人照-運動服照-丹發霞光通日月-炁生靈彩貫乾坤。 圖03-張大師坐姿威儀照-01。 圖04-張大師坐姿威儀照-02。 圖05-張大師坐姿威儀照-03。 圖06-張大師坐姿黑衣威儀照。 圖07-張大師-民國76.01.03大師誕辰-01。 圖08-張大師-民國76.01.03大師誕辰-02。 圖10-張大師-青年玉照。 圖11-張大師-中年玉照-01。 圖12-張大師-中年玉照-02。 圖13-張大師-民國57.12.31健康照。 圖14-張大師-紀念磁盤玉照。 圖15-張大師-藍衣照。 圖16-張大師-立身照。 圖17-張大師-回教服照。 圖18-張大師-西裝服照。 圖19-張大師-上半身玉照。

以誠入道之淺釋細說-廖本洋-2025.07.20

圖片
以誠入道之淺釋細說,廖本洋,2025.07.20。 一、前言 一傳人前輩於2025.06.20之《夏至感言:「覓靜底路」談十宣》一文中提到: 『道言:「用誠知止,用默知謹,用柔知微。能知微則慧光生,進則與道為一,是名真忘」。所言「慧光」,釋言「心光」,與外丹功所言「靈光」是否為一?』 同時一傳人前輩,在眾多的文章論述中,都一再強調「誠之又誠」之重要性,而且《外內丹功革新版增補本》第108頁中,張大師曰:「外丹輕重——以心為始,以炁為歸」,可見煉丹功時修煉心性之重要性,需要誠心正意;反之,心神散亂,如何能讓先天炁醒現而澆灌全身呢?更有甚者,若心邪偏執,則邪氣亂流衝撞全身,安得舒泰康健耶? 經查閱資料,該段落之摘要語句出自於道家的《玉樞寶經》,由於該相關語句是在闡述大道之內容與特性,對於瞭解宇宙之真相以及煉丹功具有指導性的作用,但由於這些語句以文言文體裁表述,且又過於簡要,所以較難理解,故本文特別加以說明與解析,祈望能對同道有所助益。 綜而言之,原始文句主要在討論以下的概念: 入道、守道、用道。 誠與愚、默與訥、柔與拙。 知止、知謹、知微。 泰定、聖智、慧光。 忘形、忘我、忘忘。 慧光生則與道為一,是名真忘。 忘而不忘,忘無可忘,無可忘者即是至道。 有情無情,惟一無二。 該原文簡要言之,主要是在論述修煉者最終的目標,是要能夠「與道為一」,亦即所謂的「與道合一」、「與道合而為一」、「道就是你,你就是道,道與你是一不是二」。若要與道合一,在過程上,就必須要先入道,然後去守道與用道。若要與道合一,根本的做法,就必須要去忘掉、捨棄眾多的煩惱,而身形、我執、妄心妄識,都是各種不同層次的煩惱。在捨棄各種不同層次的煩惱過程中,就能夠產生不同的好處,包括泰定安、聖智全、慧光生。而誠與愚、默與訥、柔與拙都是入道、守道、用道的原則。那麼道的影響與適用範圍有多廣呢?有情眾生與無情的山河大地,都屬於同一個大道,都同受大道的影響。 上述的「與道合一」對於煉丹功的同道而言,有何關係呢?張大師云:「外丹功基本十二式,目的發動先天氣,藉以健康身體」。又外丹功預備式,頂天立地,天地人已串連在一起,稱為三才功,張大師又說:『「炁和天地人」,三才功也』。意思是說,就是用先天炁來串連與融合天地人也。而天地人同屬於一個大道,所以三才功的「炁和天地人」就是在修煉「與道合一」也。 若要與道合一,那就要先入道,而要如...

經絡養生保健讀書會(五)-潘隆森-2025.07.05

圖片
經絡養生保健讀書會(五), 潘隆森,2025.07.05。 時間:2025.07.05(六),上午10:00~12:00 地點:財團法人張志通紀念文教基金會會館 主講:台灣十四經絡學會創會理事長,潘隆森醫師 課序:第五次上課 整輯:曾益昇 主要內容:奇經八脈和十二正經在人體全身各處的分布,女性的生長和發育,人體的四肢和12正經有關,打通任督兩脈,腰痛的穴道按摩,頭痛的病症和治療,亮麗的皮膚經絡,預備式自療歌 一、奇經八脈和十二正經的分佈 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互相調節,相輔相成。(亦可輔助參閱《 外丹功與十二經奇經八脈(增補本) 》一文中,張大師對於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的圖文描述與說明。) 一-01、十二正經之分布 手三陰經:前/肺經,中/心包經,後/心經。 手三陽經:前/大腸經,中/三焦經,後/小腸經。 足三陽經:前/胃經,中/膽經,後/膀胱經。 足三陰經:前/脾經,中/肝經,後/腎經。 一-02、奇經八脈之分佈 (一)督脈(28穴專屬穴道):督脈由長強起步從下而上,到腦後繞頭直落至上唇人中兌端下齦交,「小腸經後谿穴通督脈」。 (二)任脈(24穴專屬穴道):任脈由下唇承漿下走至會陰,「肺經列缺穴通任脈」,會陰(區)為任脈、督脈、衝脈等三脈的起點。  (三)衝脈:起於氣衝,夾胃經和腎經,至胸中而散,「脾經公孫穴通衝脈」。 (四)帶脈:起於季脇,繞身一周,「膽經足臨泣通帶脈」。 (五)陽蹻脈:偏向膀胱經與膽經,「膀胱經申脈穴通陽蹻脈」。 (六)陰蹻脈:偏向腎經與膀胱經,「腎經照海穴通陰蹻脈」。 (七)陽維脈:偏向膀胱經與膽經,「三焦經外關穴通陽維脤」。 (八)陰維脈:偏向腎經與任脈,「心包經內關穴通陰維脈」。 奇經八脈與人體五臟六腑沒有直接連屬關係,只有間接的調節關係,所以人體有病,要先找十二經絡,再找奇經八脈,以便來彼此調節。 但是《扁鵲心書》云:「人在無病時,常灸氣海、關元、命門與中脘等四穴,雖未得長生不老,也可保百餘年壽命矣。」(穴位請參考相片) 而氣海、關元、與中脘屬於任脈,命門屬於督脈,所以打通交通的任督兩脈,交通就暢通,因為任脈統率六條陰經(直通五臟),督脈統帥六條陽經(直通六腑),根據扁鵲所云常刺激任督兩脈上的四個穴,就可以調整五臟六腑,使身體健康。另外督脈上的「大椎、身柱、靈台」三穴是治療氣管炎的針灸常用名穴,經常拍打可以作為氣管的保健。 人體接受...

經絡養生保健讀書會(四)-潘隆森-2025.06.07

圖片
經絡養生保健讀書會(四),潘隆森,2025.06.07。 時間:2025.06.07(六),上午10:00~12:00 地點:財團法人張志通紀念文教基金會會館 主講:台灣十四經絡學會創會理事長,潘隆森醫師 課序:第四次上課 整輯:曾益昇 主要內容:中醫的歌訣、經絡的六大功用、常見病症的經穴處理、肩痛的經穴處理、預備式自療歌 一、中醫的歌訣 中醫的歌訣廣泛且豐富,大致可分為穴位歌訣、經絡歌訣、藥物歌訣、診斷歌訣等類別。 優點:好記、好用、有效。 缺點:缺乏「經絡理論」或學說佐証,以緩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 以下列舉幾種常見的歌訣示例。 (一)穴位歌訣 例如《十四經穴歌訣》、《針灸大成穴位歌訣》等,用於記憶和辨識各經絡上的重要穴位。  (二)經絡歌訣 如《黃帝內經》中的《靈樞·經脈》節,介紹了人體的十二條主要經絡,以及經絡的走向、功能等。  (三)藥物歌訣 《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經典中醫著作中,有許多關於藥物性味歸經、治療作用的歌訣,例如《中藥性味歌訣》。  (四)診斷歌訣 《傷寒雜病論》中的《傷寒論》診斷辨證歌訣,用於診斷和辨別傷寒疾病。  此外,中醫還有一系列的醫理歌訣,例如《四診歌訣》、《辨證歌訣》等,這些歌訣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中醫理論和診斷方法。  總之,中醫的歌訣種類繁多,涵蓋了中醫的各個方面,可以作為學習和記憶中醫知識的輔助工具。 二、重要醫典 (一)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距今約2200多年,成書於戰國時期。它被視為中醫學最早的代表性著作,內容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共80多萬字。 (二)針灸甲乙經 《針灸甲乙經》,全名《黃帝三部鍼灸甲乙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專書,晉皇甫謐編輯整理《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所編著而成。 (三)針灸銅人 針灸銅人是宋代醫學教學模式。北宋天聖四年(1026 年)鑄造,天聖五年(1027),在尚藥奉御官、針灸專家王惟一主持下製作完成。 (四)針灸大成 《針灸大成》是明代針灸學家楊繼洲撰寫的中醫經典著作,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刊行。 (五)醫宗金鑑 《醫宗金鑑》是由清代太醫吳謙等編撰的。 這是清朝政府組織太醫院編纂的一部大型醫學叢書,也是清代廣為流傳的醫學教書。  所以對經絡理論的多方了解,才會生信心,有信心,才會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