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養生保健讀書會(五)-潘隆森-2025.07.05

經絡養生保健讀書會(五), 潘隆森,2025.07.05。

時間:2025.07.05(六),上午10:00~12:00

地點:財團法人張志通紀念文教基金會會館

主講:台灣十四經絡學會創會理事長,潘隆森醫師

課序:第五次上課

整輯:曾益昇

主要內容:奇經八脈和十二正經在人體全身各處的分布,女性的生長和發育,人體的四肢和12正經有關,打通任督兩脈,腰痛的穴道按摩,頭痛的病症和治療,亮麗的皮膚經絡,預備式自療歌

一、奇經八脈和十二正經的分佈

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互相調節,相輔相成。(亦可輔助參閱《外丹功與十二經奇經八脈(增補本)》一文中,張大師對於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的圖文描述與說明。)

一-01、十二正經之分布

  1. 手三陰經:前/肺經,中/心包經,後/心經。
  2. 手三陽經:前/大腸經,中/三焦經,後/小腸經。
  3. 足三陽經:前/胃經,中/膽經,後/膀胱經。
  4. 足三陰經:前/脾經,中/肝經,後/腎經。

一-02、奇經八脈之分佈

(一)督脈(28穴專屬穴道):督脈由長強起步從下而上,到腦後繞頭直落至上唇人中兌端下齦交,「小腸經後谿穴通督脈」。


(二)任脈(24穴專屬穴道):任脈由下唇承漿下走至會陰,「肺經列缺穴通任脈」,會陰(區)為任脈、督脈、衝脈等三脈的起點。 


(三)衝脈:起於氣衝,夾胃經和腎經,至胸中而散,「脾經公孫穴通衝脈」。


(四)帶脈:起於季脇,繞身一周,「膽經足臨泣通帶脈」。


(五)陽蹻脈:偏向膀胱經與膽經,「膀胱經申脈穴通陽蹻脈」。

(六)陰蹻脈:偏向腎經與膀胱經,「腎經照海穴通陰蹻脈」。


(七)陽維脈:偏向膀胱經與膽經,「三焦經外關穴通陽維脤」。

(八)陰維脈:偏向腎經與任脈,「心包經內關穴通陰維脈」。


奇經八脈與人體五臟六腑沒有直接連屬關係,只有間接的調節關係,所以人體有病,要先找十二經絡,再找奇經八脈,以便來彼此調節。


但是《扁鵲心書》云:「人在無病時,常灸氣海、關元、命門與中脘等四穴,雖未得長生不老,也可保百餘年壽命矣。」(穴位請參考相片)



而氣海、關元、與中脘屬於任脈,命門屬於督脈,所以打通交通的任督兩脈,交通就暢通,因為任脈統率六條陰經(直通五臟),督脈統帥六條陽經(直通六腑),根據扁鵲所云常刺激任督兩脈上的四個穴,就可以調整五臟六腑,使身體健康。另外督脈上的「大椎、身柱、靈台」三穴是治療氣管炎的針灸常用名穴,經常拍打可以作為氣管的保健。

人體接受十二正經來控制,十二正經是主幹如河流,奇經八脈是支流,作用如同水庫、溝渠、湖泊一般,所以以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相互調節,相互作用,維持人體健康。

一-03、經絡在人體全身各處分布的實際情形

(一)頭臉部:六條陽脈之會。


(二)頸部: 頸前:四條經(任脈、胃經、大腸經與小腸經), 頸後:六條經(督脈、腎經分支、膀胱經、小腸經、膽經與三焦經)。



(三)胸部:八條經(任脈、腎經、胃經、脾經、膽經與手三陰經)。

(四)腹部:六條經(任脈、腎經、胃經、脾經、肝經與膽經)。


(五)腰部:四條經(督脈、腎經分支、膀胱經與膽經)。


(六)軀幹側面:主要有兩條經(陰面/肝經、陽面/膽經)。

(七)上肢:六條經(手三陰經/肺經、心包經、心經;手三陽經/大腸、三焦、小腸)。

(八)手指:六條經(大拇指/肺經、食指/大腸經、中指/心包經、無名指/三焦經、小指橈側端/心經、小指尺側端/小腸經)。


(九)下肢:六條經(足三陽經/胃經、膽經、膀胱經;足三陰經/脾經、肝經、腎經)。

(十)足趾:六條經(足大趾內側/脾經、足大趾甲後面/肝經、足底/腎經、第二趾/胃經、第四趾/膽經、第五趾/膀胱經)。


(十一)循行於腹胸正中行(正中湶):任脈。

(十二)循行於腰背正中行(正中線):督脈。

以上經絡分布人體全身的詳細實際情形,提供我們整體的概念。所以人體無處不經絡。

註:練外丹功從雙手輕輕持續不斷地撥動,用自我輕輕使力的後天氣漸漸帶動先天炁波動和彈抖,能夠傳動人體全身各處的經脈暢通,所以過去幾十年有跟隨張大師持續不斷練功的資深師兄師姐們,都強調外丹功可以「抖掉疾病、抖出健康」。

二、女人的生長與發育

古書云:女人的生長發育與衝脈、任脈、帶脈有關。

根據現代中醫臨床實證,女人的生長發育和六條經脈也有關:任脈、督脈、胃經、脾經、肝經、膽經。

女人的生長發育(指月經週期中,子宮內膜的剝落和修復)與這些經脈都有關聯。 任脈和督脈是奇經八脈,負責調節全身氣血,而胃經、脾經、肝經、膽經則與消化、代謝和情志相關,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月經的正常運行和子宮的健康。

詳細說明:

  1. 任脈和督脈:任脈主血,督脈主氣,兩者相互協調,共同調節人體經絡系統,對月經的產生和運行至關重要。
  2. 胃經和脾經: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兩者共同影響氣血生成,而氣血是月經的物質基礎。
  3. 肝經和膽經:肝主疏泄,膽附於肝,兩者協調,影響氣機的暢通,氣機暢通則有助於月經的順利排出。 此外,肝還藏血,與月經量和經期長短有關。 

月經的形成和運行:

月經的形成和運行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氣血的盛衰、經絡的通暢、臟腑功能的協調等。 其中,任脈、督脈、胃經、脾經、肝經、膽經等經絡都參與了這些環節,缺一不可。 

總結: 女人生長發育的過程,與任脈、督脈、胃經、脾經、肝經、膽經等經絡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這些經絡的協調運作,共同維護著女性的生殖健康。

三、打通任督兩脈

三-01、通論

打通任督二脈在傳統武術和氣功中被視為提升生命能量的關鍵,但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這並非一個具體的生理結構,而是經絡學說的概念。 打通任督二脈通常指通過特定的呼吸、導引、按摩等方法,使氣血在體內暢通無阻,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效果。 

三-02、任督二脈的定義與作用

任脈:沿著身體前正中線向上,起於會陰,止於下顎承漿穴,主陰,有滋養、濡養全身陰經的作用。 

督脈:沿著身體後正中線向上,起於長強,止於齦交,主陽,統管一身之陽氣,故有「陽脈之海」之稱。 

三-03、如何「打通」任督二脈(氣功方法)

  1. 吐納法:通過內、腹式呼吸等方式,將氣引入丹田,再通過意念引導氣血運行於任督二脈。
  2. 導引術:通過一系列舒緩的肢體運動,如外丹功配合呼吸,使氣血在體內流暢運行。
  3. 按摩穴位:按摩任督二脈上的穴位,如扁鵲所云按摩命門、關元、中脘、大椎等,促進氣血循環,疏通經絡。
  4. 舌抵上顎:練外丹功時將舌尖輕輕抵住上顎,連接任督二脈,有助於氣血循環。
  5. 意念導引:通過冥想、觀想等方式,將意念集中於任督二脈,引導氣血運行。

注意事項:

  1. 打通任督二脈需要循序漸進,不宜操之過急。
  2. 應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避免不當操作。
  3. 若有任何身體不適,應立即停止並尋求醫療協助。 

總結:打通任督二脈的概念源於氣功和經絡學說,並非指打通具體的生理結構。 通過正確的吐納、導引、按摩等方法,可以促進氣血運行,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四、腰痛的穴道按摩

腰痛時,按摩以下穴位有助於舒緩不適:命門穴、腎俞穴、腰陽關穴、委中穴、腰眼穴、崑崙穴、中封穴、湧泉穴。 這些穴位主要分布於腰部、腿部和腳底,透過按摩刺激,有助於促進氣血循環,舒緩腰部肌肉,緩解疼痛。

(一)腰部穴位

  1. 命門穴:位於肚臍正後方,脊柱上,按壓有凹陷處。
  2. 腎俞穴:位於命門穴兩側,向外約1.5寸(兩指寬)處。
  3. 腰陽關穴:位於後正中線,第4腰椎棘突下,約與髂嵴相平。
  4. 腰眼穴: 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約4指寬)的凹陷處。 

(二)腿部穴位

  1. 委中穴:位於膝蓋後方,膕窩的正中央。
  2. 後谿穴:握拳時,小指後方關節下方凹陷處。 

(三)腳底穴位

  1. 崑崙穴:腳踝外側,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2. 中封穴:腳背,足內踝前一寸,脛骨前緣凹陷處。
  3. 湧泉穴:腳底,約在腳趾彎曲時,腳底前1/3處,腳掌中間的凹陷處。 

(四)按摩方法

  1. 可用指腹按揉穴位,每次3-5分鐘,按壓至有酸脹感即可。
  2. 可搭配熱敷,促進血液循環。
  3. 按摩後可搭配伸展運動,加強舒緩效果。

(五)注意事項

  1. 若腰痛嚴重或持續不退,應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
  2. 按摩時若感到疼痛,應立即停止。
  3. 孕婦、骨質疏鬆患者及有其他疾病者,按摩前應諮詢醫師

五、頭痛的病症和民俗調理應用

五-01、頭痛的病症分類

西醫:可分為

  1. 原發性頭痛。
  2. 次發性頭痛。
  3. 神經性頭痛。

中醫:可分為

  1. 風寒頭痛。
  2. 風熱頭痛。
  3. 風濕頭痛。
  4. 肝陽上亢頭痛。
  5. 腎虧頭痛。
  6. 氣血不足頭痛。
  7. 氣滯血瘀頭痛。
  8. 脾虛生痰頭痛等八種。

五-02、頭痛民俗調理的經穴應用

(一)應用的原則

根據「經之所過,病之所治」的原則,分成(1)頭頂痛,(2)前額痛,(3)側頭痛,(4)後頭痛等四大部位。可選用經絡為:肝經、心包經、大腸經、胃經、三焦經、膽經、小腸經、膀胱經與督脈等。

(二)應用時的經絡

  1. 頭頂痛(肝經):可配合督脈、心包經、膀胱經與膽經來增強療效,因為肝經支脈和督脈交會在頭頂,另外心包經歴絡三焦,可調上焦的頭痛
  2. 前額痛(大腸經):因為大腸經循行至鼻旁,交給胃經,而胃經又與膀胱經在鼻根處相纏繞,故可處理前額頭。
  3. 側頭痛(三焦經):因為焦經循行耳後根翳風穴,耳前耳門穴,再至眉毛外側絲竹空;膽經循行眼外瞳子膠,再至側髪際上,故可處理側頭痛。
  4. 後頭痛(小腸經):小腸經循行肩背、頸側、顴骨至耳前;膀胱經循行頭頸後側,離督脈1.5吋,再下行至肩背,故可處理後頭痛。

(三)應用時的經絡與可用穴道

1、頭頂痛

(1)肝經穴道:太衝、行間、中封、中都。

(2)督脈穴道:遠部/命門、腰陽關、大椎、局部/百會、前頂、後頂。

2、前額痛

(1)大腸經穴道:遠部/曲尺、合谷,局部/迎香、口禾膠。

(2)胃經穴道:遠部/足三里、豐隆、內庭、解谿,局部/四白、巨膠、下關、頭維。

3、側頭痛

(1)三焦經穴道:遠部/液門、中渚、外關,局部/角孫、翳風、絲竹空、耳門。

(2)膽經穴道:遠部/足臨泣、陽陵泉、絕骨,局部/率谷、風池、懸釐。

4、後頭痛

(1)小腸經穴道:遠部/陽谷、養老、支正、後谿,局部/聽宮、肩外俞、天窗、曲垣。

(2)膀胱經穴道:遠部/崑崙、京骨、委中、承山,局部/天柱、大杼、風門、通天。

(四)應用時常用的穴道

  1. 第一組:合谷、列缺、太淵、足臨泣、中渚、頭維、角孫、太陽穴。
  2. 第二組:風池、內關、足三里、陽陵泉、液門、太陽穴、率谷。

註:平時可用民俗調理中的方法,配合經絡穴道的理論,來調整人體的免疫力增進健康,但是有病時要給專科醫師診療以策安全。

六、亮麗的皮膚經絡

  1. 胃經有病:會顏黑(黑斑、雀斑、面皰、皺紋與皮膚粗燥等)。
  2. 腎經有病:會面黑如漆紫色(如尿毒的病人,常有此現象,腎經的循行會經過心、肝、肺、腎)。
  3. 膽經有病:會口苦、咽乾、體無膏澤、𢓭面有微塵(臉不亮麗)。
  4. 肝經有病:會面麈脫色(臉失去正常的色澤)。
  5. 心經有病:會有黑眼圈,因為心經循行支脈到目下。
  6. 膀胱經:因為胃經、腎經、膽經、心經與肝經在膀胱經上的反應點叫做胃俞、腎俞、膽俞、心俞、肝俞,所以以這六條經絡皆可達到臉部亮麗與美容的作用。

七、自療歌

(一)双足跟翹補腎弱

足跟翹可以帶來以下益處:

具體來說,踮腳尖時,腳底的湧泉穴受到刺激,而湧泉穴是腎經的重要穴位,刺激它可以疏通經絡,促進腎氣的運行,從而達到補腎的效果。 同時,踮腳尖小腿肌肉收縮,有助於將血液從下肢推回心臟,改善下肢血液循環,間接對腎臟功能有益。

(二)心肝怒火足心踏

足心是湧泉穴,又稱「長壽穴」,位於腳底板前1/3處的凹陷處,是足少陰腎經的井穴。 它被認為具有多種功效,包括滋腎水、降陰火、強筋壯骨、安神定心,以及促進血液循環和改善睡眠質量等。 

(三)耳目之疾震双肩

  1. 膀胱經:攢竹、睛明、絲竹空、太陽、魚腰、瞳子髎等穴位,都與眼部周圍的經絡循環有關,其中睛明穴更是膀胱經上的重要穴位,具有疏風清熱、明目止痛的作用。
  2. 膽經:聽宮、聽會、翳風等穴位,與耳朵周圍的經絡循環有關,其中聽宮、聽會穴與聽覺功能密切相關,翳風穴則可以緩解耳鳴、耳痛等症狀。
  3. 三焦經:聽宮、聽會、翳風等穴位也與三焦經相關,三焦經有通行氣機、協調水液代謝的作用,按摩這些穴位有助於改善耳部不適和相關的功能。因為三焦經和小腸經的循行經由肩膀和膽經、膀胱經交會於頭部,所以抖鬆雙肩可以連接疏通到上述經絡的穴道,改善耳目之疾。

(四)身體疲勞曲泉搖

曲泉穴是肝經的合穴,位於膝關節內側,腘橫紋上。主要功能是疏理肝經、清熱利濕,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引起的疲勞、煩躁等症狀,對於改善疲勞的效果並非直接相關,而是間接影響。 疲勞的原因例如是由於肝火旺盛、濕氣重導致的,按摩曲泉穴可以起到一定的舒緩作用,鬆搖膝關節也有相同的效果。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外丹功十二式-學會說明版

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遺囑

功架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