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純陽百字銘-讀後心得報告-西屯區正覺堂班-廖本洋-2022.03.31
呂純陽百字銘-讀後心得報告,台中市外丹功,西屯區正覺堂班,廖本洋,2022.03.31。
一、前言
由於在群組中看到「呂純陽(呂洞賓)百字銘」此篇文章,該篇文章對於丹功同道而言,具有方向指引的作用,真得非常有價值,但因為該文是採用文言文詩句的方式所表達的,用字本來就很精簡,而且文言文本來就是一字多義的,一句也多義的,可以同時代表很多的意思(這也就是文言文的價值之所在),再加上文中存有許多特別的詞彙,若無接觸過,或是沒有經過解釋,讀者是不容易理解的。
為了讓丹功同道能對該百字銘有一些非常簡單的認識,總比什麼都不瞭解來得好,珠寶箱在眼前,但卻打不開箱子,那就很可惜了。故後學雖才疏學淺,但是仍舊硬著頭皮對該百字銘的文句進行粗淺的翻譯與解析,希望丹功同道們閱讀後能有所助益與體悟。
本文中有關佛教的相關詞彙與說法,是作者多年來參閱相關佛教典籍與佛門大德的著述與演說影音等資料而來的,特別是依據佛門大德淨空法師與黃念祖老居士講經說法的資料而來敘述的。而有關於丹功的資料與說法主要是參閱張志通大師,以及相關丹功前輩的著作為依據來進行演譯論述的。
本文中多有佛家(釋家)與道家的說法論述,這是因為儒釋道三家是一體的,是互相融合的,而且佛家對於宇宙真象的論述,是最徹底也是最深入的。佛家又稱為釋家,這是因為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
要特別提及的是,本篇文章的解析內容,都只是作者個人的一個心得報告,若有疑惑,讀者們就要另行再尋求解答了;而且本文並不談丹功的「(練)法」、「心法」,因為作者目前並不夠資格來談這些「法」,特別是較進階的「功法」,所以本文只是一個淺說的個人體悟而已,因此,本文只是一個參考的文章而已,若有不正確的地方,還望丹功前輩與諸位大德能夠指正之。
由於網路上出現「百字碑」與「百字銘」之不同名稱,故於文末一節進行考析探究。
二、原文
呂純陽(呂洞賓)百字銘 :
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主,無事更尋誰。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反復,普化一聲雷。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三、翻譯
要養氣,就不要一直說話,要忘記講話,而且要守氣、守忘言、守中道。要降伏妄心,就要採行「不為」、「無為」的做法。要知道誰在動,誰在靜,更要知道掌控影響動與靜的宗主是誰。既然已經知道宗主誰,而且已經降伏妄心,心靜了、伏住或斷煩惱了,那麼那裏還要再去找誰來幫助自己斷煩惱呢?
當真常自性已現前了,仍舊要生活與回應這一個由物欲所構成的世界。回應這個物欲的世界時要能夠不被迷惑了。若不被物欲的世界所迷惑,自性就能夠仍舊保持定住不動了,亦即,心仍舊是安靜的、清靜的。自性持住不動,心靜了,先天氣自然就自動回復現前了。
先天氣回復出現了,就自動開始在積累結丹了。若要將壺中的水燒開,那就要水在上,火在下,熱降水升,水火既濟,水火相互配合。要將後天的陰陽相反颠倒,變成陰水在上,陽火在下,才能回復到先天的狀態。當猶如驚蟄時節所打出的一聲響雷後,就能進入普遍化育萬物的狀態,大地復甦,生機盎然,讓身體引出先天氣,全身慢慢開始接受先天氣的滋養化育。
要將先天氣練到如白雲般聚集,朝頭頂百會而上。當到達頭頂時,就猶如上到一個世界中心的須彌山的頂端,再由山頂,灑下甘露普潤眾生。自在的飲著可以長生的先天氣甘露酒。誰能瞭解感受到那種逍遙自在呢?
心神安住之下端坐,來聽那不是世間琴弦所演奏出來世俗的音聲曲調,而是安聽那由自身以及不同維次空間所發出來出來各種微妙的音聲曲調。明心見性了,所以可以明白通達瞭解宇宙萬事萬物造化的機制與內涵。所述總共二十句。若是能夠瞭解並做到了,就像拿到了可以直達天上的梯子。
四、註釋與解析
01、養氣忘言守
意思:要養氣,就不要一直說話,要忘記講話,而且要守氣、守忘言、守中道。
解析:
- 要養的氣,是指元氣、中氣、祖氣(炁),浩然正氣,後天氣、先天氣。
- 「忘言」表面的意思就是不要一直說話,因為說話的時候,會耗用身體中的氣,包括上述所說的元氣、中氣、祖氣與浩然正氣等氣。而所謂的「言」可以更深的代表「思」,亦即思維、思慮、思考,人一進入思維、思考就會耗用身心力氣,所以就不是在養氣而是在耗氣、洩氣了。所以,必要時才「言」,非必要時就要「忘言」,這才能養氣。
- 「守」的意思,表面上是指要「守住」。那麼要守住什麼東西呢?此處要守住的東西可以是指二個,一者要「守住氣」,那要如何守住氣呢?那就要「守住忘言」,這是比較表面的意思。二者就是要「守中」,意即「守住中道」,這是更深的意思。「中」者,中道者也。中道是指不偏兩邊,簡單來說就是不採用「極端」的態度來行事與思維。要養氣,就不可以走極端,要陰陽調和,水火既濟,所以叫做「守中」。
02、降心為不為
意思:要降伏妄心,就要採行「不為」、「無為」的做法。
解析:
- 「降心」或可視為是借用金剛經上的「云何(如何)降伏其心」的說法。此處的「心」是指妄心。妄心是亂心,不是靜心,不是定心,不是真心。「靜」的意思包括,安靜、寧靜、不動、潔淨、清淨的意思。
- 真心就是指自性,就是指本性,亦即,真心、自性、本性是同義異名,而佛教常用的是自性。六祖惠能大師開悟時用五句話來表達自性所具有的特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佛家把世界分成由真心所形成的一真法界,以及由妄心所形成的十法界。
- 一真法界的眾生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是用真心的,可分為佛與法身大士菩薩。一真法界的眾生都是斷無明煩惱的,但是斷了無明煩惱之後,一開始仍舊會留存無明煩惱的習氣,當無明煩惱的習氣未斷盡時,稱為法身大士(菩薩),例如,常聽到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地藏王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都是法身大士菩薩,又稱為大菩薩;當斷盡所有的無明煩惱習氣後,才真正稱為佛,又稱為無上正等正覺。 這些法身大士大慈大悲,常常應化在妄心所形成的十法界,此時這些法身大士雖然時常現肉身相,但是內心仍舊是用真心來行事的,行事作為做了之後,是不放在心上的。
- 而在十法界,包括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與四聖道(佛(相似即佛)、菩薩、緣覺、聲聞(阿羅漢))中的眾生都是用妄心,而不是用真心,六道的眾生妄心比較嚴重,四聖道的眾生,妄心比較輕微。所以在人界中的我們,妄心是比較嚴重的,常常心猿意馬,思緒亂飛。妄心對於要養氣,要養出先天氣,是有妨礙的,會阻礙產生先天氣,所以才要「降心」,亦即要「降伏妄心」才能產生先天氣。
- 上述的法界是以採用真心或是妄心而分成一真法界與十法界的。而妄心形成的十法界中的佛(相似即佛)法界,是天台宗的說法,意思是說,當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所要求的,他都做到了,但是仍舊是用妄心,所以看起來像是佛,因此才稱為相似即佛。若不區分成一真法界與相對的十法界時,則我們通常就只稱十法界,此時十法界中的佛法界,就是指上述一真法界中的佛菩薩,而一真法界中的菩薩已經斷無明煩惱,卻仍舊還留存無明順惱習氣,所以這些菩薩又稱為分證佛,亦即已經是佛了,但還不是圓滿的佛。
- 若一般文章中只提到「九法界眾生」時,通常此九法界指的就是由妄心所構成的九法界眾生,而非用真心的「佛法界」了。
- 那麼要如何降伏妄心呢?呂祖師爺說:要「為不為」。第一個「為」字是動詞,是指採用、採取的意思。不為,就是指「無為」。無為的反向就是「有為」。有為就會動念,就會動了念頭,一動念就是進入妄念的情況,就會「思」,就會「想」,就會思緒亂飛,不定、不靜。所以要能夠不產生妄心,就要能夠不產生念頭,那就要「無為」,亦即,「什麼都不想」。亦即要回歸自性的「本不動搖」的境界。
- 所謂無為的境界,可視為佛家講的入定,就是心不動,而且是入正定,又稱為入三昧。當妄心不動了,真心、自性就現前了。
03、動靜知宗主
意思:要知道誰在動,誰在靜,更要知道掌控影響動與靜的宗主是誰。
解析:
- 此處能動、在動者,是「氣」也;誰在靜,或是要求要「靜」者,是「心」也,亦即心神,或稱為神識也。
- 此處的「氣」可以是指後天氣與先天氣。後天氣主要是指吸入人體的氧氣。所以不管先天氣與後天氣都是會存在人身體中的,氣是會在身體中運行運動的,所以是會「動」的。
- 那麼要產生先天氣,丹功祖師爺常說,就一定要「心靜」,而此處的心大約指的就是「心神」,就是指「神識」。
- 所以,心神意識會影響氣的產生與運動,特別是心神會影響先天氣的產生,當心靜時,先天氣才會出現,當心亂時,先天氣就不會出現。所以,「心神意識」是「宗主」的第一個簡單的解釋,是第一層次的宗主。
- 這個「心靜」就是指神識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昏昧,不游移、不混亂的,是安定的。若再擴大解釋,神識包括六識,意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以神識清淨,也指六識清淨、安靜。也就是要達到常說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境界。
- 其中,練外丹功時,眼識或眼神安定就很重要,或許同道們都有經驗,練功時,若眼神游移的時候,氣往往是會亂掉的。而且,若要眼識安定清明,眼晴是要張開的,才不會昏睡;台北市外丹功蔡仁陽前輩曾說過:不管初級班或進修班,都要求我們要張開眼睛,直到進修班,才說有些功法,可垂簾,眼睛留ㄧ縫,也不可眼睛全部閉上。
- 所謂「宗主」,可以是指掌控者、影響者,主事者、行為者,主宰者、主人等。
- 又,似乎也存在「動靜知宗祖」這一個版本,請參閱本文「六、呂祖百字碑與呂純陽百字銘的說法之探究」章節的說明。
- 若更深入的探討,誰在掌控或有能力影響心神意識,亦即誰是心神意識的宗主呢?若以佛教的觀點,這個「心神意識」的宗主就是「自性」,這是第二個層次的宗主。或者更明確的說,心神意識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而且此處的心神意識是屬於妄心,而自性才是真心。
- 那麼「自性」與「妄心」具有何種關係呢?佛家說,自性就是真心,而且妄心與真心「是一不是二」。自性就是在指「本質」,在指「材料、材質」。而妄心是在指「相」,「現象」,或是「用材料所造出來的器具與結果」。例如,「黃金」是一種材料,而「黃金杯」是用黃金做成的杯子,是一個結果,是用黃金這個材料所形成的一個「相」、「相貌」或「現象」。而用黃金這個材料,可以製做出各式各樣的黃金器皿,例如,黃金杯子、黃金盤子、黃金馬桶等等。而這些黃金器皿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就是「本質上皆是黃金,無一例外」,這就是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的意思,意即,雖黃金器皿在外觀上、功用上是不同的,但是本質上卻是相同的,都是由黃金這個自性所造成的。
- 所以,妄心就是「器」,就是「相」,是由自性這個真心所變現出來的。也就是說,妄心的本質仍舊是真心的自性,所以才說,妄心與真心是一不是二。
- 但我們不能說,既然真心與妄心是一不是二,就認為那我就用妄心來思維行事就好了,那就錯了。因為用妄心行事作為就會造作罪業,就會結惡果,受苦楚了,所以不可以用妄心來行事啊。
- 那麼如何看待「真心與妄心是一不是二」這一句話呢?這一句話的用意,是告訴人們,既然妄心是由真心變現出來的,所以人人本來就擁有真心,本來就具足真心,一絲毫欠缺也沒有,只是現在因為一時迷惑了,真心就變成是妄心了,變成是妄心在做主,搞得自己烏煙瘴氣,在六道輪迴受苦。也就是說,既然妄心是由真心變化而來的,那麼自然只要去除迷惑就可以由妄心轉變回真心,而且不必向外去求別人給你一個「外面的真心」,因為真心本來就在自己的身上啊,所以人人都可以做到將妄心變回真心啊!
- 這也就是《觀無量壽經》上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意思是說,你本來就是佛,這是指人人皆具有真心自性,回歸自性就成佛;「是心作佛」意思是說,你現在開始去除迷妄,目標是要作佛成佛,因為你本來是佛,現在想要回復變成佛,這那有做不到的呢?這一定是可以的啊!你本來是佛,現在想要作佛,那有做不到的道理呢!
- 所以對於「真心與妄心是一不是二」這一句話,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加我們自己的信心:我們本來具足真心,只是因為一時迷惑了,真心變成妄心,所以只要我們肯認真的去除迷惑,就一定可以變回真心的,一定可以做的到的,因為你本來就具足真心啊!
- 但是難就難在於,我們一般人所處的都是由妄心所主導所構成的世界,人們不知道有一個真心的存在,也不知道真心的特性是什麼,所見所思所聞都被妄心所蒙蔽了,遮住了,而且妄心的力量強大,自己被妄心牽著鼻子走,看不到真心自性。也就是說,只看到黃金這個杯子的樣貌,而看不到是用黃金做的。
- 用妄心就會生煩惱,就會生起貪嗔痴這三毒,或生起貪嗔痴慢疑這五毒,就會造作各種罪業,就會結惡果,就會承受苦楚。所以佛教(佛佗教育)就是佛佗教導眾生如何去息滅貪嗔痴慢疑,去除妄心,回歸自性而已。而世界各大正統宗教,也都是在教導眾生如何回歸自性而已,只是方法不同。
- 當上一句透過「降心為不為」降伏妄心,心靜之後,真心自性現前了,那麼就能如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對於一切萬事萬物,動靜無常,就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所以才說「動靜知宗主」,知道動者靜者是誰,以及知道影響動靜的宗主是誰了。
04、無事更尋誰
意思:既然已經知道宗主誰,而且已經降伏妄心,心靜了、伏住或斷煩惱了,那麼那裏還要再去找誰來幫助自己斷煩惱呢?
解析:
- 「無事」此處可視為是指「無煩惱」、「斷煩惱」、「心靜」。佛家講三種煩惱:見思惑煩惱(指見惑及思惑)、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斷見思惑煩惱(斷執著能清淨)就可以出六道輪迴,可證得阿羅漢果位;斷塵沙煩惱(斷分別能平等)可證得菩薩果位;斷無明煩惱(能覺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可證得佛果位。所謂的果位就是像學校的學位。
- 既然已經知道世間萬物一切的動靜,都是由自性這個宗主所變現出來的,而且人人都具有自性,是本自具足的,而且已經降伏妄心,心靜了,自性現前了,無事了,不需要再去斷煩惱了,那麼又必再去外面尋找能夠幫助自己斷煩惱的其他人呢?意即,自己就具有這個自性了,何必向外求別人來給與你這個自性呢?
- 在丹功的角度而言,人的身體本就是一個小宇宙,一個小世界,宇宙所存有的浩然正氣,每一個人自己本身就具有浩然正氣,也就是具有先天氣,台北市外丹功魏華炎前輩在所撰寫的「外丹功與先天氣」文章中說:只是因為人出生後,嬰兒一吸氧氣開始之後,就進入後天,先天氣就隱藏起來了,歸藏於腎臟了(所以稱為先天腎氣)。所以,求先天氣,是要內求的,不是外求的,或是何必外求呢?
- 所以本句的解釋:即然已經沒有煩惱了,自性就現前了,那麼那裏還要再到外面去找所謂的真心自性呢?因為內在的真心已經現前了,所以就不用到外面去找真心自性了。反過來說,找自性是要內求,而非外求,所以佛教是內學,亦即,佛教是在教育眾生如何發顯內在的自性。
05、真常須應物
意思:當真常自性已現前了,仍舊要生活與回應這一個由物欲所構成的世界。
解析:
- 此處的「真常」指的就是自性。自性是「真的」,是不生不滅的,所以是「恆常不變」的、是不動的,所以自性稱為真常。亦即,當降伏妄心、斷煩惱了,真心就現前了,自性就現前了,就處於真常的狀態。
- 但是,雖然自己的自性真常出現了,然而我們當下仍舊是在使用這個肉身,以及處在這個由物欲所構成的世界,所以還是要去使用肉身與接觸面對這個物欲的世界,亦即仍舊要去回應這個物欲的世界。
06、應物要不迷
意思:回應這個物欲的世界時要能夠不被迷惑了。
解析:
- 肉身與由物欲所構成的世界是會讓人生煩惱的,會很容易被誘惑、被影響、被引起貪瞋痴慢疑的,就是被迷惑了。
- 一但被迷惑了,那麼妄心就再次出現了,心又不靜了,自性就又被蒙蔽不再現前了,妄心更嚴重了,各種煩惱又再次出現,又再次造作各種罪業了。
- 所以,回應物欲的世界,以及應對物欲的世界時,一定要警醒自己不要被物欲的世界所影響、所迷惑了。
- 又,呂祖自己也在自己所書之「呂祖全書」卷十七之《參同經》第十九章《禪宗向上章第十九》說:「然欲離幻即真,須假戒定工夫。若不嚴持戒律,則心多散亂,遇事牽引,不得大定。能由戒入定,心不妄動,久久斂束,至於純一,則真常之心,自然發現。」 也就是說,若想要能應物不迷,必須採用「戒定」(持戒入定)的方式為之,亦即唯有持戒才能得定,才能不迷世間事物。
07、不迷性自住
意思:若不被物欲的世界所迷惑,自性就能夠仍舊保持定住不動了,亦即,心仍舊是安靜的、清靜的。
解析:
- 此處的「性」,指的就是自性,就是處於心靜的狀態。
- 自住指得就是自己定住,如如不動了。
- 總之,上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這一句組其實也可類比於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及佛教經典與祖師大德常說的:「作而不作,不作而作,念而不念,不念而念」。
- 首先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簡稱「無住生心」,意思是說對待任何事物,或做任何事物時,要能夠不執著、不著迷、不迷惑,要能以真心自性來對待之;而「而生其心」,可視為是「而生萬法」,意思是去做世間的一切平常的事物。所以,整句話的意思是說,要能以不迷惑、不染污的真心,來做世間的一切事情,來對待世間的一切人事物,亦即作任何事時,心地是乾乾淨淨、不執著、不被染污,不放在心上的,「心上沒事」。
- 「作而不作」,其中,第一個「作」是指作事情,而「不作」就是指心地不被染污,不執著的意思。又,因為你已經是在用乾乾淨淨不染污的心來做事情,所以才稱為「不作而作」,同時也意謂者,因為現在仍生活在世間,所以仍舊要回應對應整個世間的人事物,所以還是要去「作」,但是作的時候,是以「不作」,意即用不執著不染污的心來去作的。這就是上述所說的「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也就是「作而不作,不作而作」以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
- 這也就是我在「台中市與高雄市外丹功交流紀事-2022.01.15」一文中所寫的「意非意 心非心 要那無住而生心」的意思。「意非意」指的是「現在的意識是妄意妄識,是虛情假意,而非真心實意」,「心非心」是指「現在的心是妄心非真心自性」,所以才說「要那無住而生心」,也就是說「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無住生心」的意思。
- 而「身非我 心非我 既是非我何執著」這一句可以幫助我們來放下執著,來「無住生心」。「身非我」是指這個肉身是假的,非真我。「心非我」是指這個妄心也是假的,非真我。「既是非我何執著」意思是說,既然肉身妄心都是假我,那又何必去執著這個肉身與妄心呢?所以一切都要放下啊!何必要堅固執著假的事物與假心呢!
- 這個「為不為」、「作而不作,不作而作」、「無住生心」,在操作上可以採用佛家「止觀」的方法,意思是「直心觀察,但停止起心動念、不動念」。也就是說,動作上仍舊照作,心神意識就只是去看、去聽,但是看到了、聽到了仍舊不去引起自己去思、去想,不動念頭,這也就是《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就是「捨識用根」,亦即捨去採用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而採用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當採用六根時,就只是看、只是聽,但絕不起心動念、不思、不想,不隨著環境的變化刺激而跟著去回應,一回應就會動念,就會被環境牽著鼻子走了。
- 這個「止觀」也類似蘇慶忠總幹事在會館教功時,常說的:「你就你作你的,你抖你的,你就不去管它,你就只是看著就好,作歸作,看歸看,好像身體不是你的」的意思了;你一管它,就代表起心動念了。
08、性住氣自回
意思:自性持住不動,心靜了,先天氣自然就自動回復現前了。
解析:
- 此處的「性」指的就是自性。
- 此處的「住」是指,保持住、固定住不動,所以「性住」,就是指自性保持不動,心靜了。
09、氣回丹自結
意思:先天氣回復出現了,就自動開始在積累結丹了。
解析:
- 此處的「氣」指的就是先天氣。
- 「丹」就是練丹功要產生出來的東西,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
10、壺中配坎離
意思:若要將壺中的水燒開,那就要水在上,火在下,熱降水升,水火既濟,水火相互配合。
解析:
- 此處是以要將壺中(鍋中)的水燒開來比喻要產生或薰蒸出先天氣。
- 要將壺中的水燒開,自然要在壺的下方升火,同時要一直不斷的添加柴火,讓壺中的水一直加溫,當水的溫度到達臨界點的時候,水才能燒開,氣化成水蒸氣,就是指先天氣產生的現象。
- 在人身中,在下丹田的位置就類似一個壺、一個鍋子、一個鼎,可以用來薰蒸(燒)腎水,就可以產生先天氣。
- 而要燒水就要用火來燒,在人身中,火是指心火(心臟屬火,會產生熱能),並要配合後天氣(氧氣)以及內息來薰蒸腎水。火在易經中屬離卦(☲),水在易經中屬坎卦(☵)。原本心火是在身體上方的位置,而腎水是位在下方的位置,所形成的卦象為「火水未濟卦」(䷿),為什麼稱為「未濟」,因為若火是位在壺中水的上方,那麼火永遠也無法對水加熱,讓水燒開的,所以稱為「火水未濟」,是未濟,是無濟於事的。
- 所以,若要將壺中的水燒開,就要將火放在壺水的下方,如此才能對水加溫,將水燒開的。而水在上,火在上,就是易經中的「水火既濟卦」(䷾),因為火在下,水在上就可以將水燒開,所以稱為「既濟」,能有濟於事了。
- 所以要將壺中水燒開,就要坎離配合,也就是水火配合,也就是要以「水在上,火在下」的方式來配合。這就是張大師所說的:熱降水升。熱就是指火。
11、陰陽生反復
意思:要將後天的陰陽相反颠倒,變成陰水在上,陽火在下,才能回復到先天的狀態。
解析:
- 當嬰兒出生開始呼吸氧氣後,就進入到後天,身體就開始運用後天氣,就是氧氣了,而先天氣就歸藏於腎臟了,不再被利用了。
- 若要利用先天氣,就必須要採用水在上,火在下,熱降水升的「水火既濟」的作法,才能薰蒸出先天氣,才能再度使用先天氣,慢慢回復到先天的狀態。
- 而水屬陰,火屬陽,當人出生進入後天後,心火(陽)是在上,腎水(陰)是在下的位置,若此時要回復到先天,就要使心火(陽)在下,腎水(陰)在上,也就是所謂的要將陰陽顛倒的意思。
- 之前我在「台中市與高雄市外丹功交流紀事-2022.01.15」一文中所寫的「後天生 陰陽倒 回歸先天就要反,熱要降 水要升 陰陽顛倒是新生」所代表的就是此處「陰陽生反復」的意思。
12、普化一聲雷
意思:當猶如驚蟄時節所打出的一聲響雷後,就能進入普遍化育萬物的狀態,大地復甦,生機盎然,讓身體引出先天氣,全身慢慢開始接受先天氣的滋養化育。
解析:
- 在上一句「陰陽生反復」中,最後一個字為「復」,字面上基本的意思是「回復」的意思,但其實也代表易經六十四卦中的「復卦」,而復卦中隱含了八卦中的雷卦,所以才有本句「普化一聲雷」的說法,這也是呂純陽祖師爺高明之所在,若不是對易經很熟悉的人,可能就看不出這兩句之間卦與卦之間的關係了。
- 在易經六十四卦中的第24卦為「復」卦,是指「地雷復卦」(䷗),也就是八卦中的坤卦(☷)在上,八卦中的雷卦/震卦(☳)在下。也就是原本是六爻皆陰六十四卦中的坤卦(䷁),在最下面的那一爻(初爻),由陰轉陽,生了(變成了)一個陽爻(⚊),這個陽爻一出現,就代表先天氣動,開始進入先天了。
- 原本六十四卦中的卦序,第23卦是「山地剝卦」(䷖),只有最上一爻是陽爻,其餘五爻皆是陰爻,第24卦才是「地雷復卦」(䷗),也就是將剝卦中的最上爻移到、回復到最下一爻,所以才稱為「復」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意思,那個一元就是一陽,而且是從最下面最基礎的地方,重新開始生起具有生機的陽氣,因此才又說萬象更新。但此處我們看重的是復卦中,最下一爻出現了陽爻的現象,而陽爻可以代表的就是先天氣,亦即剛剛開始出現先天氣的現象,如此而已,所以此處並不去考慮復卦的前一卦是剝卦的情況。
- 若陽爻代表的是先天氣,那麼復卦代表的就是先天氣剛出現的時候,此時的先天氣非常薄弱,若是勤加練功,自然先天氣就會愈來愈強大,最後變成是六十四卦中的乾卦(䷀),六爻皆陽,所以是純陽的狀態,亦即先天氣充滿全身了。由此可知,呂純陽祖師爺的「純陽」二字,所代表的就是六十四卦中的乾卦(䷀),達到全身佈滿先天氣的純陽境界了。
- 民國名人南懷瑾也曾對此一百字銘進行解說,復卦與雷卦之間的串連就是他所指出來的,但是復卦、雷卦與先天氣之間的關係就沒有多做解釋了,所以在此處詳加說明之。
13、白雲朝頂上
意思:要將先天氣練到如白雲般聚集,朝頭頂百會而上。
解析:
- 此處的「白雲」指的應該就是先天氣。
- 張志通大師於「外丹功淺說」一文中所說:「先天炁燃起」,見於十指蠕顫,循肱、肩、軀幹、下肢、普及全身,如同電波串流,全身皆被灌溉。
- 因此,自然先天氣會上行至頭頂百會穴,並貫穿全身經脈。
14、甘露灑須彌
意思:當到達頭頂時,就猶如上到一個世界中心的須彌山的頂端,再由山頂,灑下甘露普潤眾生。
解析:
- 在佛教的說法,每一個基本的世界其中心存在一座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難以想像的高),在須彌山的外面環繞者東西南北四大部洲,而我們地球就存在於南面的南贍部洲裏面,六道中的阿修羅道就位在須彌山的山底,而四天王天位在須彌山的中腹(中間那一區域),而山頂是忉利天(帝釋天),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玉皇大帝所在的天上之區域。
- 而人身也像是一個小宇宙,小世界,所以人身也有一座須彌山 ,或本身就是一座須彌山。
- 此處的甘露可類比於先天氣,當先天氣動,會由手、肘 、肩、胸、腳,再到頭頂,到頭頂之後再往下佈滿全身,所以才說「甘露灑須彌」甘露遍灑整座須彌山,先天氣甘露遍灑全身的意思。
15、自飲長生酒
意思:自在的飲著可以長生的先天氣甘露酒。
解析:
- 長生酒就是甘露酒,而甘露就是指先天氣。
- 既然身體已產生了先天氣,先天氣猶如甘露般的甜美有益身心健康,延年益壽,所以才說自己就可以飲用長生的先天氣甘露酒。
16、逍遙誰得知
意思:誰能瞭解感受到那種逍遙自在呢?
解析:
- 當先天氣動之後,先天氣佈滿全身,並灌沖按摩全身所有八萬四千毛竅,皮肉筋骨,奇經八脈十二經脈,那樣難以想像舒服的感受,沒有實際經歷過的人,是不容易體會到的,所以才稱作「逍遙自在誰得知」。
17、坐聽無弦曲
意思:心神安住之下端坐,來聽那不是世間琴弦所演奏出來世俗的音聲曲調,而是安聽那由自身以及不同維次空間所發出來出來各種微妙的音聲曲調。
解析:
- 此處的「坐」是指「心神安住端坐」,也可視為心靜、入定、入三昧的狀態。
- 「無弦曲」是指非由目前所在世間琴弦所調奏出來的世俗曲調,而是各種微妙的曲調。這種微妙的曲調不是一般平常人的耳朵可以聽得到的,此處有一點點代表已經具有耳聞神通的意思,可以聽到一般人聽不到的宇宙中所發出來的各種微妙音聲。
- 張大師曾說,練外丹功到達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聽到與見到許多不可思議的景像與音聲,就具有一定程度的神通了,而且神識靈魂可以出竅,離開肉身到處去遊歷。張大師就具有如此的神通了。功力愈高,神通就愈大。
- 那麼這些微妙的曲調從何而來?可以是從自身內部後天氣與先天氣運行時所產生的微妙音聲,有同道曾說,像清澈的流水聲。也可以是世間本來就存在的各種一般人聽不到的微妙音聲,也可以是不同維次空間所傳來的微妙音聲。
- 「無弦曲」更深入的來說,也可以是指明心見性後,由真心自性所自然流露出來的各種微妙音聲,這種聲音是無為的,不是有為的,所以稱為「無弦曲」,或者是說,是用自性真心來聆聽各種聲音。相對於無弦曲,就是有弦曲,就是有為曲,就是由妄心所形成的世界,所彈奏出來的各種聲音,或者是說,是用妄心來聆聽各種聲音。
18、明通造化機
意思:明心見性了,所以可以明白通達瞭解宇宙萬事萬物造化的機制與內涵。
解析:
- 「明通」是指明白通達的意思,就是佛家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達到「什麼都知道」的境界。
- 「造化機」是指整個宇宙的造化演變的機制與內涵。
- 所以,既然已經明心見性,那麼自然什麼都知道,自然也知道整個宇宙造化的機制,明白整個宇宙的真相。
19、都來二十句
意思:所述總共二十句。
解析:
- 「都來」猜測可能是當時撰寫詩文時的那一個年代,所使用的常用語,應具有「總共」的意思。
20、端的上天梯
意思:若是能夠瞭解並做到了,就像拿到了可以直達天上的梯子。
解析:
- 「端的」猜測可能是當時撰寫詩文時的那一個年代,所使用的常用語,應具有「端拿」、「拿到」、「取得」的意思。
- 此處的「天」可以是指一般常說的「天上」、 「天界」,是神仙與天人所居住美好的地方,也可以是指比天上更好的居住地方,也可以是指練功真得有所成就。
五、結語
01、傳道與傳法
呂純陽祖師爺的百字銘,主要是在說明練丹功的理論、原理、原則,以及各種境界,包括,氣、忘言、降心、宗主、真常、應物、不迷,自住、配坎離,陰陽反復,白雲、甘露、須彌、無弦曲、明通、造化機等,對於丹功同道具有方向指引的功用,非常重要。但因為用字與詞彙太過簡要與深奧,所以必須要深入的加以探究才能夠理解。
雖然百字銘提出這些原理原則,但並沒有講述如何實際執行的動作細節與方法,亦即只講「道」,未提「法」,所以丹功同道仍舊要去尋找如何執行的方法,最好的方式,當然就是要去問你的教練,以及資深的前輩了。
特別要注意的是,練丹功,一定要依循次第來修練,這也是最近高雄市外丹功呂正心前輩常在說的一件事。
外丹功總共有五境二十七階,練功者一定要由第一境的第一階開始練起,第一階練成了,再逐次的練第二階、第三階…,絕對不可以跳階來練,例如,功境已達第一階,本該接著練第二階,但卻跳過第二階,去練第三階的功法,這叫「跳階」。
若是跳階來練,一來,練所跳到該階的功法,因為功力未到,所以就一定會練不出來,因為在上面一階的條件是要以在下面一階做為基礎的,若基礎沒有,上面一階的功境就一定練不出來,練了也沒用,是在做白功;二來,跳階來練,有可能會對自己身心有害,所以不可不慎啊。
這也就是丹功界常說的「功未至則不述」以及「傳道不傳法」,亦即,你的功境未達到某一個程度階段的時候,是不對練功者講述跳階的練法細節的,也就是說,不傳練功者跳階的「(練)法」,這要注意啊。
但是,傳道、說明道,這是可以的,此處所謂的道,指得就是理(所以稱為道理)、理論、原理、原則、功境(程度)、現象。因為,若你不對丹功的原理、原則、功境、現象有一個整體的瞭解,那麼你怎麼知道要練什麼呢?怎麼知道目標是什麼呢?怎知要往那一個方向走,是否可以練某一階的功法呢等等。唯有知道這些「道」,至少在方向與階段上才不會出錯,才能有所依循,才不會今天練一下這個,明天又換練另一個,會很容易人云亦云,會盲從別人的說法,一換再換,沒有定型,不專心至致的一直練功下去了。
這就是所謂「傳道不傳法」的意思與目的了,但傳法不是不可以傳,而是要因人而異來傳法。而且,傳道是可以普傳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讓他知道原理原則與系統架構及境界現象;但是傳法就不能普傳,因為每一個練功者已達到的功境階段可能是不同的,只能依照每位練功者已達到的功境階段,來傳授下一個階段的練功方法,所以傳法就只能因人而異了。
又如我們練外丹功十二式時,特別是練預備式,張大師與諸位丹功前輩都說要:心靜、身鬆、呼吸自然。這個就是在講練功的原則,所以是屬於「道」,所以是可以普傳的;至於要如何心靜,如何身鬆,如何呼吸自然,那就是屬於「法」,只是這個心靜的法、身鬆的法,呼吸自然的法是從第一境第一階就適用的,所以人人都可以傳的。
呂純陽的百字銘就是在講道理、講原理原則與功境的,是在對我們丹功同道們「傳道」的,所以大家應該要好好的去深究體悟的。當瞭解道之後,再去尋找適合自己程度階段的「法」來實際去練功,以逐一的達到相應階段的功境。
02、解行相應
練功時要先瞭解「道與法」,然後接著一定要去練功,才能夠將功境練出來,亦即要先「解」(瞭解),再來「行」(實際執行),而且要「解行相應」。
何謂解行相應?解行相應是指「理解與執行相互回應」,解是指瞭解理論與方法,行是指實際執行的實務,解行是要合一的,就是指理論與實務是要合一的。
只有解而無行,就會變成狂慧,只是空口說白話,一點效果也得不到;只有行而無解,就會變成痴行,不知其所以然,說不出來為什麼要那樣做,也只是半調子而已,所以解行要合一,才知道為什麼要那樣做,而且真正做到了,這才能真正受益。
何謂相應?是指相互回應之意。那麼,解與行是如何相互回應的?
當愈瞭解之後,意即愈瞭解細節的內涵之後,就能夠在執行的時候更清楚的,更深入的做正確的動作,這叫「以解領行」。
當徹底執行之後,有所成就,就可以驗證理論所說的是確實無誤的,這叫「以行證解」,甚至可以發現理論沒有說出來的部份,進而擴增理論,這叫「以行增解」。
而在解與行的過程中,都要去「悟」。所謂「悟」,指的就是深刻的瞭解,並能舉一反三,延伸其意。所以要解悟,也要行悟。而解悟與行悟更能幫助解行相應的。
所以解行相應,是相互透過「以解領行」、「以行證解」、「以行增解」來讓解與行正向的相互回應的。
在外丹功,行又稱為練功、鍊功、煉功,所以高雄市外丹功呂正心前輩喜歡將行悟稱為「煉悟」。
03、耐待火候
我們練外丹功,是:多練多得,少練少得,不練不得,甚至會退步。
為什麼練功,不練不得,甚至會退步?我們以鍋子下方用火來燒開水為例說明之。
練功就是一直在鍋子的下方添加柴火,當一直添加柴火,鍋中水的溫度才能夠慢慢往上升,再往上沸騰,再變成水蒸氣、霧氣。但是,若鍋中的水現在只是溫溫的,若此時不再添加柴火,也就是中斷不練功了,那麼水的溫度就會往下降,甚至若外面環境的天氣很冷,甚至會讓水結冰了,這就是所謂,練功不練不得,甚至退步的真實情況。
所以,一定要天天練功,添加柴火,耐待火候,必定有成功有所成就的一天,也就是「要蓄火 能薰蒸 耐待火候功終成」。以上與大家共勉之。
六、呂祖百字碑與呂純陽百字銘的說法之探究
在網路上有出現所謂的「呂純陽百字銘」的篇名,以及「呂祖百字碑」的篇名,而在「呂純陽百字銘」中的第三句為「動靜知宗主」,但在「呂祖百字碑」中的第三句為「動靜知宗祖」,兩者有所不同,今經過資料文獻的收集並進行剖析如下。
依據維基百科對呂洞賓的描述如下:
呂洞賓(西元798年5月4日-880年6月29日)(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年5月4日)農曆四月十四日出生,出生地:唐朝蒲州河中府永樂縣(今山西省芮城縣永樂鎮)),原名呂嵒(嵒或作岩、巖、嵓),字洞賓,以字行,道號純陽子,綽號回道人,中國道教仙人,八仙之一,五恩主之一,五文昌之一,全真派五陽祖師之一、鍾呂內丹派和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在所有的道教宗派中被廣泛供奉,全真道中被視為先祖,是五陽祖師中的純陽祖師。
所以呂洞賓常被稱為呂純陽祖師,或簡稱呂祖。呂祖的著作非常豐富,依據尹志華所著「《吕祖全書》的編纂和增輯」一文中所述,清代乾隆初年,劉體恕、黄誠恕等人在明末刊刻的《道書全集》所收《純陽呂真人文集》的基礎上,彙輯江夏涵三宮等乩壇所出的經卷,編成32卷本《呂祖全書》。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年,邵志琳在杭州全真道士蔡來鶴等人的支持下,將32卷本《吕祖全書》增補為64卷,但目前流行的版本似乎仍舊是三十二卷的版本。
而在呂祖全書的卷三,就登載了《百字碑》這二十句共一百字的文章,其中第三句為「動靜知宗祖」。所以現在通稱為《呂祖百字碑》。
依據網路資料,目前現存的、能看到的、最早的《呂祖百字碑》是元朝時期的碑刻文獻。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所謂的「呂純陽百字銘」呢?就以現在所能追溯到的資料來看,這可能是因為民國以後,在南懷瑾所著之《我說參同契(中冊)》第三十講中,提到如下的文句 :「呂純陽,他有個《百字銘》,只有一百字」,這可能就是篇名變成「呂純陽百字銘」的由來,而且所登載的第三句變成是「動靜知宗主」。所以網路上常會出現「呂祖百字碑(又名《百字銘》)」的說法,可能就是由此而來的。
若以字義的角度來看,祖者,祖先也,祖宗也。祖先也代表源頭、根源;而根源也代表核心,也具有重要的、主要的意思,所以祖宗往往也是一宗之主,或一家之主,所以「宗祖」與「宗主」在意義上是有些相通的。
若以學術的角度而言,百字碑的說法是比百字銘的說法更早,且是有所依循代代相傳而來,所以「百字碑」的說法要比「百字銘」的說法來的好,自然「動靜知宗祖」要比「動靜知宗主」要來的好。
以下為網路線上的「呂祖全書」全文網址,讀者可自行線上參閱。
- 「呂祖全書三十二卷-附禪宗正旨」,此版本是宋體鉛版印刷版,本網頁是將呂祖全書分卷來獨立瀏覽的,比較容易找到想要的文章,百字碑是在「卷三」的超連結,第38頁。
- 「呂祖全書-萬德至善社重刊版」,此版本是現代萬德至善社重刊的版本,文字非常的清晰,而且是分卷閱讀的,百字碑是在「卷三」的超連結,請點按「PDF格式」那一欄中顯示檔案大小的超連結,例如,卷三的PDF檔案大小為「1.20MB」點按該超連結即可閱讀,百字碑是在「卷三」PDF檔中的第26頁。
- 「19-06吕祖全書.pdf」,似是楷體的鉛版印刷版,但字跡有些模糊,可直接下載全書的內容,其中「百字碑」是在PDF檔中的第95頁~第96頁。
- 「呂祖全書-線上PDF閱讀版本」,與上述的「19-06吕祖全書.pdf」內容相同,可直接在「頁碼」欄位中,直接輸入「95」再點按「前往」鈕,即可閱覽百字碑的內容。
又, 「呂祖全書三十二卷-附禪宗正旨」,百字碑中的第二句為「降心為不為」,與上述其他所列版本中的「降心為不動」有所不同。這可能又是因為歷代傳抄時不可避免所出現的現象。若從字義上來分析,「不為」即是要「無為」,無為就是要「不動」,所以「不為」與「不動」在意義上有些地方是相通的,讀者只要瞭解到有這些不同的版本即可,也不用太執著於一定要爭辯那一個是對的。
呂祖全書中的內容非常的豐富,有些文章內容非常深奧,非常有價值,讀者可自行詳參,必定會有所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