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師志通與外内丹功-二、師承

張大師志通與外内丹功-二、師承,《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葴言集(二)》,第1~4頁,轉載自七十四年元月自由日報。

請點按以下目錄中各項目篇章超連結,以參閱文章的內容。

二、師承

丹功是我中華文化養生益壽的精髓,歷代相傳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考其源流,大師說:『最初高上元君傳廣成子,廣成子得之以傳黃帝,黃帝久而不能成,廣成子曰:「夫心腎之間有真炁(氣)真水焉,炁也水也之其中自有真陰真陽焉,合而為可比金石矣。」,於是黃帝煉崆峒之山而成道。」

縱觀歷史,古時候的人,都是先有武功,後有文事,故書曰:「武功成,文事修也。」。五行通臂拳中最後一門功夫—丹氣門而分為外內丹功,丹氣在清朝末年因白蓮教的作亂,收回而單傳,到現今百餘年來並未普傳,就是本門同道,也很少知道外內丹功的來歷。外內丹功是道家修道的功夫,後來經歷代賢哲,集武學、醫學、儒、道、哲學以及心靈學、物理學等融化提鍊,歷盡艱辛實驗而創造出來的身心兼修的功夫。據傳五行通臂拳形成於春秋戰國時代,秦文信侯呂不韋養士,教五行彼拳,漢韓信嘗以火門通備拳教戰士,淮南王劉安招奇士,易五行通備拳為五行通臂拳,並使通諸動物特性,隋代末年王通以儒融道,五代陳搏以通融儒,明代劉基發揚光大這門功夫,清代簡稱通臂拳,民國後又稱之做五行通臂拳,依據拳的練法和拳勢的不同,而分為金、木、水、火、土五門,故稱五行通臂拳。

明代清初的五行通臂拳大師,都是反清復明的志士,勤王事敗後,都隱姓埋名在山水江湖中以终老,載於五行通臂拳康熙古世譜者大概有三十二人,不敢著真實姓名,以前倡導道學或傳授外內丹功的前輩,因文獻逸失,無可稽考。

茲據世譜所載,盛享時譽,為人所悉知的,當自韓道長始,韓道長俗姓張,在清代嘉慶、成豐年間,嘗居住在京東東陵後山道觀中,人不知他的名號,咸稱他為韓道長,他收陳慶做徒弟,傳給他五行通臂拳金門技藝。曾居北京西山白雲觀七年,曾先後收王占春、張策、張銳、張哲、周學易等徒弟。韓道長稟賦異於常人,身懷絕技,身能伸縮,體無影形,背部發
氣,樹葉紛落。

陳慶大師,是河北省良鄉人,幼年時是個孤兒,因他的資稟異於常人,所以蒙韓道長收養為徒弟,為五行通臂的第一人,他懐抱絕世的學養,效法古代隱士的風範,在東陵隱居,很安樂過日子,咸豐年間陳大師奉命到北平西山道觀,替師父韓道長傳藝給王占春,王師傳藝給張策、周學易,後張策又代王師傳藝給張銳、張詰。光緒初年,張銳學藝成 , 往東陵晉謁
陳慶大師,這時候陳大師已經八十多歲了,健壯異於常人,張銳師在東陵兩年多才回家,張詰也去東陵向陳大師晉謁請教,住了 一年多才回家,兩位大師各得精奧,揚名在北方,號稱:「冀東三張」。

王占春大師是河北省良鄉人,平時對少林拳精心研練,很有修養,住在北京,仰慕韓道長的武學修養絕藝,曾朝夕侍立,求作他的門徒,大概有百多天後,韓道長看他是誠摯的問道,才答應拜在門下學徒,由陳慶大師代師傳藝,王占春大師遂成了五行通臂拳武學大家。

張策大師,字秀林,河北省香河縣人,精通武術,名重一時,王占春大師喜愛他的賢能,和他結拜作兄弟,於是就跟王改習五行通臂拳的技藝,並拜在韓道長的門下,他後來又薦引他的兩個堂叔兄弟張銳、張哲,共同為五行通臂拳的門人,張策大師擅長「空發力」,有「臂聖」的稱號,授徒數百人。

張銳大師,河北省香河縣馬神廟人,生在清同治年間,是張策大師的堂弟,跟張策大師學習五行通臂拳,技藝精湛,因而名重於時。光緒初年又到東陵去拜謁陳慶大師,重練了二年,拳藝更是大進,造詣也更精深了。

張志通大師在十六歲時,由父執輩的介紹,得能跟銳大師學習五行通臂拳的金門拳技,朝夕授受,勤苦的練習,事師如父,情誼已很親密,但是到底也沒蒙他收錄作門下弟子。因為銳大師除了授子教人外,從來不收徒弟。

十八歲冬天時,日軍進逼天津,局勢危殆,銳大師憂心忡忡召告張志通大師說:「日寇入侵日亟,我將通臂拳土門秘術,盡速的傳給你,以後功夫幸自勤修。」說完了命令張志通師跪領一錦盒說:「此丹氣門譜書,本功自光緒五年已不向外傳授了,但是國寶不能淹沒,今天交給你保存,留著等到能承前繼後有大福德的人。」說完了就領著張志通大師去南門外倪家台廟,為他介紹張哲大師,命令他拜張哲大師做師父。

張詰大師亦字哲,是策、銳二師的堂弟,河北、平、津人士,合稱他們是「京東三張」。哲大師世代務農,平生醉心拳術,策大師很讚許他的志事,授以五行通臂拳,因他朝夕不輟的追求,勤研精練,拳藝進步的很快,已達精熟的境地。光緒初年依銳大師的命,到東陵去又跟著陳慶大師深造秘術年餘,功夫更達精奧境界。民國二十五年,曾在北平某大學任教,七七事變起,哲大師打算想到大後方去參加抗戰工作,而因為他的長子在抗日反共工作中,遭到了共匪活埋慘死,他痛心喪子的變故,所以不再遠去後方了,就在津沽設館授徒,登門求教约有數百人。教學數年,只有李祥堂、張文魁、鄧沔藻和張志通大師四人,能得哲大師的薪傳。

有問那是什麼原因的人,詰大師說:『五行通臂拳功夫,分陽剛陰柔,精氣神功四境,他們多數人因心急求功,只在第一、二境上用功,而不知「一陰一陽謂之道,偏勝即是病」的道理,所以终身不能求成通臂拳功。醫書有言:「陰傷則陽無所成,陽亦傷也。陽傷而陰無所生,陰亦傷也。」通臂拳理和醫理是息息相通,必需陰陽合一,才能生機暢順,以達到神化境界,你們要想有成就,即要及時改變心急求功的念頭。』。

詰大師教徒弟分為三類:(一)不拜師的人只授體,不給魂;(二)虛心請益的人只指引他體的下手處;(三)拜師為徒的人,就依照他的性格、家世、品德、夭資稟賦等品類,分別傳授以謀生、保健、技擊以及修道的學問,所以眾門人雖然都是哲大師一人教出來的,但他們各人的成就便都不同了啊!

詰大師是平易近人的,一生仗義疏財,民國三十四年中秋節,偕同門人子侄賞月後,團聚閒談時間大家說:『你們看過發宇宙力沒有?』,大家回答說:『沒見過。』,只見大師站了起來,輕輕的一揚手臂,就全室震動了起來,門窗都響起來了,大家都愕然的驚奇了起來。

大師說:『這就是發宇宙力,是通臂拳的圓形發動功夫, 這功夫最難求了,我跟陳師爺學習了百多天,方才悟解這方法,你們要自己好好的用功,當然也可作到這樣成就。」。當時我們只有嘆為観止罷了,到現在囘想以前的情形:方知那是內運精氣的功力,外接天引地的宇宙力,而作的空發力啊!

民國三十七年十二月,共匪進迫大沽,天津危城旦夕便將陷落,詰大師召見志通大師授給他成豐抄本拳譜說:『記牢秘訣,功夫自修,慢慢的體會,到底將有大成,目前局勢危險極了,你當以維護文化為自己的責任,立即回家拜辭母親到臺灣去吧。』。志通大師遂遵命辭母搭船離天津,經上海到了臺灣。在三十八年(一九四九)一月到上海,五月到廣州,八月來臺。沿途張大師曾備嘗千辛萬苦,而功夫卻未曾有一日或輟;大師嘗告訴親友說:『我嘗腹內無食,但轉舌養息,以保體力;腹有食必以五行通臂拳運動之,藉以舒暢筋骨,振作精神 , 以奔向我光明的前途。」。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外丹功十二式

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遺囑

漢導引強身功、外丹功、附功功架及口令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