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正道法守執中-廖本洋-2025.03.22
依正道法守執中,廖本洋,2025.03.22。本文為《研習師傳「養形之法」心得輯要(二)》之回應文。
人生在世,能趨吉避凶,能身心健康足矣。本文從「理」的角度來加以說明闡釋之。
一、人身心靈與輪迴
《鍾呂傳道集》中提到:「人之生,自父母交會而二氣相合,即精血為胎胞;於太初之後而有太質,陰承陽生,氣隨胎化;三百日形圓,靈光入體,與母分離。」
此處是在說:人的肉身之源頭是由父精母血形成胎胞而來。簡要言之,胎胞是由陰氣與陽氣所組合而成,待三百日(十個月)後,此時來投胎的「靈魂」此一「靈光」就進入仍在母體中的胎胞,此時,代表胎胞之肉體中,入住了投胎者的靈魂,然後,胎胞就脫離母體,嬰兒就此出生於人世。這代表每一個人都同時擁有肉身與靈魂神識這個元神,現代人俗稱的同時包括生理與心理,而且是靈魂做主宰,亦即心理會影生理,但是生理的變化也會反過來影響心理。
《呂祖全書》第三十三卷之《靈寶畢法》曰:「天地之道一得之。惟人也。受形於父母。形中生形。去道愈遠」;又,《鍾呂傳道集》曰:「人身之中,以一點元陽,興舉三火,三火起於群水眾陰之中,易於耗散,而難炎熾。若此陽弱陰盛,火少水多,令人速衰敗而不得長生」;又,《靈寶畢法》曰:「自胎元氣足之後,六慾七情,耗散元陽,走失真氣」;又,《鍾呂傳道集》曰:『若耗散真氣,而走失元陽,元陽盡,純陰成,元神離體,乃曰「死」矣!』
此處在說明,天地之道能得者唯人也,然母體中之胎胞生成,元神之靈光入住胎胞並出生於人世之後,就開始遠離天地之大道,雖然由剛出生的嬰兒元氣還算充足,但人身中的君火(心)、臣火(腎)、民火(膀胱),這三火本來就源自於群水眾陰的環境中,本就不易保持熾熱,容易耗散,更雪上加霜的,是由於身軀中的神識「人心」不清淨,而致七情六欲(貪嗔癡慢疑)作祟,時時導致耗散真氣,走失元陽,元陽盡則純陰成,元神靈魂就會脫離肉體,就是俗稱的死亡。之後,元神靈魂就會繼續下一輪去尋找另一個胎胞去投胎。
《鍾呂傳道集》又曰:「平生愚昧,自損靈光;一世兇頑,時除壽數。所以來生身有等殊,壽有長短,既生復滅,既滅復生,轉轉不悟,而世世墮落,則失身於異類,透靈於別殼,至真之根性,不復於人,旁道輪迴,永無解脫。」
此處是在說因果,特別是惡因惡果,亦即,人在世時作惡多端,下一世投胎時所得之身軀與生活環境就會愈來愈差,到最後會投胎至餓鬼、畜牲、地獄三惡道這些旁道受大苦難,永遠無法解脫。此處道家的說法與佛家的說法是完全相同的。
小結語:
- 人具有能得天地之道的能力,亦即,人能與天地合一,故可壽與天齊。
- 人同時具有身軀肉身(生理)與靈魂神識(元神、心理),而且是由神識來主宰身軀。所以,心平則氣和,心正則能不造罪業,不耗散真氣,自然能夠身體健康。
- 人之靈魂元神是會搞輪迴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 人身之君臣民三火皆源自於元陽,但卻身處群水眾陰的環境之中不易保持,再加上人的七情六慾貪嗔癡慢疑,就更容易耗損真氣,走失元陽,加速死亡,所以必須修性(修心)、修命(修肉身),以却病延年。
二、外丹功如何却病延年
既知人身由元陽而興起之君臣民三火易於耗散,而難炎熾;又知人因七情六慾而至真氣耗散、元陽走失,最終真氣元陽盡,則自取滅亡。故知,若要身體恢復健康,就必須要找回、並補回真氣、元陽之氣。
何謂真氣、元陽之氣?《外丹功求法》中,大師曰:「真氣——先天氣」,亦即,真氣就是所謂外丹功中的先天氣(先天炁)。
《鍾呂傳道集》曰:「形象既備,數足離母。」,又曰:「精血為胞胎,包含真氣,而入母子宮,積日累月,真氣造化成人,如天地行道,乾坤相索,而生三陰三陽。真氣為陽,真水為陰。陽藏水中,陰藏氣中。氣主於升,氣中有真水;水主於降,水中有真氣。真水乃真陰也,真氣乃真陽也。」,又曰:「既生之後,元陽在腎。因元陽而生真氣,真氣朝心;因真氣而生真液,真液還元。上下往復,若無虧損,自可延年。如知時候無差,抽添有度,自可長生;若造作無倦,修持不已,陰盡陽純,自可超凡入聖。」
此處在說明,人出生前於母體中的胎胞是陰陽和合之物,其中有氣、有水,而且已經包括真氣入胎胞之中,而胎胞之所以能夠演化成人形,是因為陽藏水中,陰藏氣中,亦即水之中有真陽(真火),氣之中有真陰(真水)。其作用是說,水本來性質是往下降的無法上升,但是現在水之中藏有真陽(真火),真陽具有上升的性質,所以水才可以往上升;又氣本來性質是往上升的無法下降,但是現在氣之中藏有真陰(真水),真陰具有下降的性質,所以氣才可以往下降。
那這又代表什麼呢?運用到人身時,是因為人一脫離母體之後,元陽之真氣就進入、藏於腎水之中,亦即,真陽藏於水中,所以腎水才可以往上升,而且是往心藏方向上升。但心臟有火之氣,而真陰(真水)藏於氣中,所以心臟之氣會變成心液(是水),所以心之氣(火)才可以往下降,一直降到、回到腎臟。這是就心腎相交,又稱水火相交,所顯現的就是火降水升,或熱降水升,就是所謂的水火既濟。若這個水火既濟、熱降水升可以一直持續上下往復循環不斷,其中,水與火也沒有耗損,那麼就可以延年益壽;而且《外丹功求法》曰:「升降散之於百骸(周身),真氣——先天氣——自然蒸蒸遍體皆陽春。」
所以,想要身軀這個肉身能夠健康延年益壽,就要想辦法在心與腎之間持續熱降水升、水火既濟,而且想要達到的,就是讓先天氣(炁)薰蒸遍佈全身。
那麼要如何能夠發動先天氣呢?
《五化篇》中,大師言:『身不使力是虛,但非真虛,由身虛而生神,神者靜也,身虛之後雜念不起是為靜,靜者神也。「靜中生神」,神化生先天氣,先天氣由靜中化來,氣化則生形,形者指氣血通暢也,形化生真虛,先天氣薰騰全身,此真虛也。…至虛生神,至靜生氣,神與氣都從虛靜中生出』。《五化篇》又曰:「形軀至虛極至限曰〖靜〗,所謂歸根如寒冬似。形軀至靜至默極曰〖動〗,所謂復命如春華似。」
此處在說明的主旨,就是「先天氣自虛無、虛靜中來」。為什麼呢?就是應用到道家常提到的「靜極生動」,以及「歸根復命」之理論而來。而「歸根復命」就是「靜極生動」的一種現象的描述。《五化篇》中,用冬天植物開始掉落樹葉,不再過度活動,將精力養份皆回存到根部,待到「冬至」那一天一到,地中開始生陽氣,所謂一陽生矣,此時,植物就「開動」,開始往上往外發展,生長,回復生命的現象。所以,「靜極」就是指已全部歸根,而「生動」就是等待直到冬至那一天的到來,就開始恢復生機,動了起來。
所以,《外丹功求法》中,大師曰:「外丹功預備式,先不作任何之法,衹靜靜等待先天氣發動」之說法,就是依照上述天地自然現象之「靜極生動」的原理而來的。這意謂者,你不靜極、你不歸根,你就無法生動、無法復命、「無法發動先天氣」,因為先天氣是由虛靜中、靜極生動而來的。
所以,在大師所著述的《外丹功圖解》、《外內丹功革新版增補本》中,都提到一句話:「靜待先天氣」,就是因為先天氣是由虛靜中、靜極生動而來的。
三、允執厥中——守中
「允執厥中」出自《虞書-大禹謨》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簡單來說,就是要「守中」,或稱「執中」。
何謂守中?中者,簡言之:不偏、不斜、中正者也;中者,正也。引伸出來的另一個意思,就是「不過度」,亦即是指「不過低也不過高,不過多也不過少,恰恰好剛好」的意思。中者,也是指正也。這個正包括,身正、心正、正道、正法。所以煉外丹功要採用的是正法,依循正確的方法,才能達到功效。
在《研習師傳「養形之法」心得輯要(二)》一文中,提到的場地外丹操之煉法中,有場地同道採用「反氣法」以及「強抖」之描述。而「反氣法」以及「強抖」就是沒有「守中」,因為這方法與動作是「動過頭了」、「過度了」,而且「姿勢不正確」,「用力的地方不對了」,這就會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
煉外丹功本來是想要能夠趨吉避凶,但是採用的方法不正確,或動作過度了,反而造成運動傷害,無法趨吉避凶,那真是得不償失了。
有關於外丹操,就個人的看法,其目的僅僅是為了鬆柔身體而已。身體鬆柔了,自然氣血也能舒暢,也多少能夠促進身體健康。那麼煉外丹操,特別是在煉預備式時採用外丹操的煉法,是否能夠發動先天氣呢?依照前述章節中所提到的「先天氣是由虛靜中、靜極生動而來的」的說法,外丹操顯然不太符合此一原理。
但是靜待先天氣出現,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而且大部份外丹功十二式,其細節中都帶有其他的動作,若一直沒有辦法發動先天氣時,其他的動作仍究是要繼續照作的,否則團煉時,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是沒有辦法完全煉完全部十二式的。此時,在沒有發動先天氣的情況下,所做的煉功動作,或許都可視為外丹操。
所以,煉外丹操也是因為不得已而自然為之的現象,所以也不用太過於爭論了。反而要去堅持的,就是要「守中」,不可動過頭了,因為,你不守中、動過頭了,就容易造成運動傷害,無法趨吉避凶了。
又,若在寒冷冬天的晚上,或清晨比較冷的早上,在外面的場地上煉功,此時若硬是要求學員要採用靜待法來發動先天氣,那麼身體就很容受風寒而生病了,這顯然是反受其害不合適的煉法,此時,反而就煉外丹操,雖刻意但輕輕抖動身體,讓身體熱起來,就能不受風寒了,這應該才是變通的作法。
對於一個尚未能夠發動先天氣的同道而言,在什麼時候採用靜待法來習煉發動先天氣?基本上,建議就是在平常場地例行煉功時間之外,自己額外加功,專門採用靜待法來習煉發動先天氣。
回顧歷史,外丹功標榜的就是能夠發動先天氣(炁),所以一開始大師公開傳功時,所教的方法就是「靜待法」,大師在教功時提醒同道的「別亂動」就是告訴同道,要堅持住、要能收斂心神、要能耐住寂寞,靜靜的等待先天炁的出現,先天炁出現的時候,身體的指梢就會開始蠕顫、自顫。意即,大師普傳外丹功的願望,就是希望人人都能夠發動先天炁的。或許雖然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先採用外丹操的方式來鬆柔身體,但若目標就是想要能夠發動先天炁,那麼在煉法上最終還是應該採用「先天氣是由虛靜中、靜極生動而來」的原理之靜待法來發動先天炁了。畢竟,習慣成自然,採用靜待法久了,就愈來愈習慣那一種寂然不動所帶來之心神安定的澄靜舒泰之感覺,最後靜極生動,就能夠發動先天炁了。
又,若一直無法鬆柔身體怎麼辦?或許可以看看如下的例子。有資深同道說,常常另外加功,單煉某一式,例如煉疊指為拳神秘功,是以100下起跳的,每一週加100下,最後加功時,煉600下都不為過。
看到上述的例子,這才是「真苦修」哪!再想想自己平常怎麼做的,當見賢思齊焉!
當然,煉功時,一定要守中,雖然想精進苦修,但也要循序漸近,不可過度,全程是要不使力,放掉力量,用「提、帶、引」的方式,來帶動身體各部位的動作,自然就可以用最少的力量,而達到動作身體的目的。而且全程的動作,絕不可以過快,最好是徐緩為之,甚至有時候「動作有些慢」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四正之法之闡析
無懷人祖師爺所提之四正為心正、頭正、身正、目正,而且是外丹功每一式都要遵守四正之法。然而,往往同道除了煉預備式時,可能會注意到是否有達到四正,其他式可能就沒有注意到是否有達到四正之要求了。當四正做到位時,往往中心樁就會出現,就會建立中心樁,對於煉功是非常有幫助的。
另外,四正或許也可以從「理」來闡釋,理上之四正,包括,正道、正法、正知、正行。正道指出正確道路及其終極的目標,與正確運作的原理原則。正法指出要往目標邁進時正確的執行方法。正知指思維上要有正確的知見與看法。正行指要實際去確實的依正道正法來執行,若不去執行,那麼只是紙上談兵,變成空談,一點效益也沒有。
茲用如下的丹偈闡釋四正之法。
守持四正炁為歸
廖本洋,2025.03.22
陰陽二氣形身軀
心神入住做主人
身體是否能康泰
端賴心神正平和
心正第一根源本
對準目標登彼岸
守正才能不歪斜
不會錯線入偏門
頭身目正外而內
契合心正融一體
收斂心神專一處
內視止觀見知微
四正非單預備式
式式皆要守四正
檢視雙手合十功
四正之法在何處
檢視單腳垂翹功
四正之法該何如
看文若如風飄過
四正之法何受用
唯有感知身部位
是否功架已到位
中心之樁一建立
四正之功才受用
四正或可從理講
道法知行皆為正
正道直指正理路
對準目標不偏誤
正法直指如何行
有效執處不空行
正知直指正知見
見聞覺知皆無誤
正行直指能實踐
依正道法知而行
四正之法要守持
以心為始炁為歸
五、結語
本文主要是為了回應《研習師傳「養形之法」心得輯要(二)》一文,特別是有關於「反氣法」與「強抖」的描述。該文作者,本著慈悲心腸,毅然決然的說出上述的憂慮,來提醒煉丹功者。況且,據瞭解,該描述的出處來自於北區大師的傳功紀要。
為使同道能夠更全面的瞭解,所以,筆者不得不從道家的典籍中找資料,並且指出資料的出處與原文,以茲可以查照與進一步研閱。亦即,這些資料都是祖師大德說的,不是筆者自行臆測撰寫的。況且《修真傳道集》中的鍾離權,據資料顯示,就是無懷人祖師爺。而鍾離權傳道給呂洞賓,所以呂洞賓也是外丹功的祖師爺,自然,其所著述也是可以採信參考的。
《研習師傳「養形之法」心得輯要(一)與(二)》,皆是很重要的外丹功煉功心得報告,不可等閒視之哪。
希望本文所提供的資料,能對同道能有那麼一點點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