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5的文章

如何研讀外丹功資料之經驗報告-廖本洋-2025.01.22

圖片
如何研讀外丹功資料之經驗報告,廖本洋,2025.01.22。 一、前言 外丹功是一門至少有幾千年以上歷史的道家養生與修道之功夫運動,道家之相關著作,見諸文字者比較有名的就是《老子道德經》,以及中醫的《黃帝陰符經》,《黃帝內經》。外丹功有文字記載之丹冊,據聞是由鍾離權(無懷人)所著而流傳下來的。民國以前,所有的中文大都非以白話文書寫,而是以偏向於文言文的體裁來撰述,自然閱讀這些古文是比較不容易的。 然而,縱使是採用白話文來書寫丹功資料,有時候因為作者的用字遣詞,特殊詞彙,以及文章的體裁,段落的安排,是否有完整包含起承轉合的文章架構之安排,在在都會影響讀者對於文章的理解程度。 不管是文言文或是白話文,都是文字,自然基本上都是用來表示作者心中所想要表達的意思與意境,自然理應可以被理解的。然而,一般情況下,對於作者原本所要描述的指涉事物,若讀者沒有對該事物的背景與前因後果,有一定程度的瞭解,自然往往是有看沒有懂了,變成明明每一個字都認得,但是整句話就是不解其意了。 本文試著說明作者是如何研讀外丹功相關資料的經驗,提供給各位讀者同道參考。 二、事物的整體與細節 任何事物必有其整體的全貌、整體的架構,以及細節。全貌包括整體的外觀,整體的動作過程,以及整體的功能與限制。整體通常是由許多內部的組件所組合而成,這些內部的組件又可分為核心的組件群,以及非核心的細部組件群。核心的組件群所建構的就是該整體的架構,支撐整個整體的樣貌與運作的關鍵。而非核心的組件就屬於細節的組件,其作用就是要與核心的組件一起共同完成整體原本所具有的樣貌與功能。 亦即,想要瞭解一個事物,就必須要去瞭解以下的事項:  整體的樣貌、功能與限制。 核心的組件群。包括每一個組件的功能與限制,核心組件之間的連結關係、連結方式、連結後的核心組件群之功能與運作方式。 細節的組件群。包括每一個細節組件的功能與限制,細部組件與核心組件的連結關係,連結方式,運作的方式。 以一個人體(肉體)為例,就要瞭解如下的事項:  一個人的整體外貌與功能。整體外貌,包括,五觀、頭部、四肢、軀幹上半身等。整體的功能,包括,可以發出聲音,可以做出各種運動的姿勢,可以吃東西等。 核心組件群。包括,骨架、眼耳鼻舌等認知器官、大腦、四肢、臟腑、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排洩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經絡系統等。 細節組件群。包括,皮膚毛竅,...

帶脈(增補本)

圖片
帶脈,《增補本》節錄彙整版。 帶脈,起於後十四椎,當腎之中,前在臍,繞腰一周。帶脈一穴,則在季脇,當少陽部位,帶脈前束任、後束督,帶脈適當腰腹之中,脾之病,轉帶有益焉。 帶脈者當腎十四椎,圍身一週,總束諸脈,使不妄行。 帶脈後在十四椎,當腎之中,前在臍,繞腰一週。帶脈一穴則在季脇,當少陽部位。  

督脈(增補本)

圖片
督脈,《增補本》節錄彙整版。 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于脊裏,上至風府,入屬乎腦,上腦後,交顛(百會穴),至顖門,入鼻柱,終於人中,與任脈交。 督脈起於下極之俞,出「會陰穴」至尾閭骨端「長強穴」,上至二十一椎「腰俞穴」是腰腎筋膜所建也,再上十四椎,當腎正中為「命門穴」乃腎系貫脊之處,為督脈之主,蓋任是心血所司,督是腎氣所司,故命門為督脈之主穴也,又上至第三椎為「身柱穴」,是肺腎相交為一身元氣之宰,故稱為柱,再上「大椎」至髮際一寸宛中,為「風府穴」,髮上二寸五分為「腦戶穴」,即西醫腦後葉之中縫也,至顛頂為「百會穴」,與肝腦交會在此,前行當「顖會穴」為心神上照於髓以發知覺,又上額上髮際為「神庭穴」,下鼻準至齒縫,「齦交穴」而終。蓋人身吸天陽入鼻,循脊下腎系而入丹田,總歸督脈所主化氣化精,為人身命之原。

任脈(增補本)

圖片
任脈,《增補本》節錄彙整版。 任脈,起於胞中中極,胞室之下(兩陰之間),上至中極穴(少腹聚毛之處),至膻中(在鳩尾穴上二寸六分),紫宮穴(上二寸二分,指心而言),又上至唇下承漿穴與督脈會,任脈主血,為生身之總司令,督屬氣、屬水;任屬血、屬火。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至兩陰間,名「會陰穴」,意謂與督脈相會。上至少腹叢毛之處「中極穴」,又上至臍下三寸「關元穴」,出臍中上行鳩尾上二寸六分為「膻中穴」,此穴是心包絡生血而出。 隨任脈上下運行,從膻中上行三寸二分為「紫宮穴」任脈至此正合內心,止見任脈為心行之統脈也,又上行至唇下之「承漿穴」與督脈交而任脈終。 運衝、合十,正合任脈,助益大焉。

衝脈(增補本)

圖片
衝脈,《增補本》節錄彙整版。 衝脈,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在體內的由少腹之內胞中(氣從鼻入,其管入肺,歷心系、循背脊以下入腎系,又從腎下,達連網,以至於臍下,臍下即氣海也;女子名為胞宮。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云:『膀胱者胞之室,胞部油膜一大夾室,能伸能縮,實大於膀胱,胞與膀胱,只隔一間,又全在微血管與膀胱相通,凡人吸入天陽合心火下至胞中…』,乃呼吸之根,人之呼氣,由氣海上胸膈人肺管,而出於喉,其路徑全循衝脈而上。氣衝又名氣街穴,上胸中、走肺衣中又上會於咽;衝主氣,任主血,司領不同也。 衝脈起於氣街少腹之內,胞中,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上挾咽。 衝脈起于氣街,並足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上至臍旁為「盲俞穴」,盲即膜也,又上胸至「通谷穴」而散為肺衣。故衝脈至此而散,又上挾咽而止。總見氣出於丹田,循臍旁、上胸中,走肺衣而散,又上挾咽,則氣從此出矣。 衝主氣與任脈主血不同;運衝之功,氣血縱行通暢,丹田活矣,五臟安矣。  

足厥陰肝經(增補本)

圖片
足厥陰肝經,《增補本》節錄彙整版。 足厥陰肝之脈,「起於足大指叢毛中『大敦穴』,循足內側上至曲膝橫紋盡處『曲泉穴』,此穴諸筋會於膝下之穴也(眠前常用手掐此穴,日久則周身輕柔,步行爽利),循股內抵陰器橫骨蓋處『鼠鼷穴』,繞陰器故生毛也,肝血所發洩也,抵少腹(在大腿兩腋叢毛處中),上肋曲肘尖盡處『章門穴』,再上為期門穴,乃肝之募,從此入——屬肝,貫膈,絡胃,循喉嚨,上連目系,肝開竅於目,與督脈會於顛頂(頭頂),陽經惟太陽最長,陰經惟厥陰最長,乃氣血之司領也」。單腳垂翹功,厥陰絡陽經,亦氣血之司領也。 足厥陰肝之脈起於足大指「大敦穴」叢毛中,循足內側上至「曲泉穴」在曲膝橫紋盡處,循股內抵陰器橫骨蓋處「鼠鼷穴」,繞陰器故生毛,肝血所發洩也(海浴畢用左手掠陰毛三六次強肝補虧),抵少腹在叢毛上處,上肋曲肘尖處「章門穴」,再上為「期門穴」為肝膜所通也,從此人屬肝臟,此為肝下行之脈,貫膈絡胃循喉上連目系,則開竅於目與督脈會於顛頂。運衝、托天、垂翹、足厥陰正合也。

足少陽膽經(增補本)

圖片
足少陽膽經,《增補本》節錄彙整版。 足少陽膽之脈,「起於「目銳眥」名「瞳子膠」,繞耳前陷中名「聽會穴」;繞耳後髮陷中名「風池穴」,皆少陽風木發洩處——外丹功托天按地,目視大指,發洩肝經之熱並清目——至肩下循脇裏(肩上陷中「肩井穴」,脇裏是側旁),絡肝屬膽(循側旁下至肝經期門之下五分名「日月穴」),膽脈從肝膽,出於此穴(外丹功托天按地於肝膽之經益也),下至足,入小指之間。足小指次指之間「竅陰穴」而終,陽經脈根於陰穴,以見陰生於陽中也。 足少陽起「目銳眥」,名「童子膠穴」繞耳前陷申名「聽會穴」,繞耳後陷中名「風池穴」,皆足少陽風木所發洩處,下至「肩井穴」,循側旁下至肝經期門之下五分「日月穴」,而膽脈實從肝膽二者。出此穴然後上行下行,下行至股外,垂手中指盡處「風市穴」,膝下一寸「陽陵穴」,循外踝至次指爪甲根部「竅陰穴」,陽經根於陰穴,以見陰生於陽也。翼臂、托天按地、單腳垂翹,正合足少陽膽之脈。

手少陽三焦經(增補本)

圖片
手少陽三焦經,《增補本》節錄彙整版。 手少陽三焦之脈,「起無名指指端,上出小指和無名指的中間陷中曰『中堵穴』,循手表上——貫肘,入缺盆穴(在銷骨上窩中央乳頭直上),布膻中(膻非苦膽,膻中是絡「心包絡」,然後下膻,故曰「布膻中」。一絡心包絡,下膈屬三焦(膀胱上口為下焦,板油及雞冠油著於小腸是為中焦;胸膈、心包絡、肺、手背之腠理,是為上焦;胸膈及肋肺扇動呼吸之物也。),支者出耳上角。(繞耳上額角,腎開竅於耳,則三焦根於腎系。)外丹功甩手功清三焦熱之功,且補腎清耳。(老年耳鳴,常習此功益焉。) 「少陽穴」為「仲陽」,故第一穴名「關沖」,小指次指陷中名「中渚穴」,上至肘外大骨縫中「天井穴」,再上二寸「清冷淵穴」,再至肘外對腋「消灼穴」,上至缺盆「天膠穴」,支者更上耳後尖骨陷中「翳風穴」,再上為「瘈脈穴」,風瘈皆肝筋所主,而焦膜乃在筋之原也,繞耳前為「耳門穴」,至眉毛空竅為「絲竹穴」,具見腎開竅於耳。 托天按地、合十、翼臂、甩手、功益大也。  

手厥陰心包絡經(增補本)

圖片
手厥陰心包絡經,《增補本》節錄彙整版。 手厥陰心包絡之脈,「此脈起於胸中,屬心包絡(西醫言心之上面周圍夾膜裹之即包絡也)且(包絡上連肺系,連及胸內之四面,皆是油膜,又下是為膈膜,再又下是為網膜油,所謂膜者皆三焦,所以三焦之脈與包絡相通也。故手厥陰包絡之脈,下膈歷三焦。)出腋入肘抵掌中(曲肘陷中名屈澤穴,刺痧疫取血,以洩心包之火而救命焉!),中指之末名衝良穴,婦有孕此脈動也,心包火旺故也」;外丹功之(定力功),先天氣貫至此穴,任衝二脈如魚游淵,功境神妙。 心包絡與三焦只一膜油相連,故其脈從三焦,至胸中而歸於心包,出於乳後一寸,腋下三寸之間「天地間穴」,脈過腋下至肘,抵曲肘陷中「屈澤穴」,「大陵」在掌後兩筋之間,至中指之末「中衝穴」,婦孕此穴脈動,足見心包血旺也。 托天按地,合十、運衝、翼臂、正合手厥陰心包絡之脈,清三焦之熱,爽心神宜效也。  

足陽明胃經(增補本)

圖片
足陽明胃經,《增補本》節錄彙整版。 足陽明胃經脈,「起眼下(註一),入齒環唇(註二),循喉嚨,下膈,屬胃(註三),絡脾,下挾臍(註四),至膝下,入足中指。」 註(一):胃脈起眼下承泣穴(目下七分),外丹功目平視,則胃安矣。 註(二):入齒環唇,係繞面而行入齒;環唇者,脾臟開竅於口,故胃臟之脈從外環唇,以應乎脾。 註(三):屬胃,下循喉嚨兩旁動脈,一寸五分為「人迎穴」再下橫骨內為「缺盆穴」,缺盆陷中為「氣戶穴」,此謂肺氣與胃脈之相通門戶,而入屬胃也。外丹功之調衝,正是清胃熱、肺熱之功也。 註(四):下挾臍,入胃又行臍旁二寸「天樞穴」,膝外陷中名「犢鼻穴,膝下三寸(足三里穴)」,皆胃氣大會,再入足大指之端「厲兌穴」,因胃為後天,統主前面,衝任二脈歸屬之。 外丹功之電磁場,非採函數代表之,亦非採時辰予以表之。然外丹功藉以脊背陽性為電場,以兩腎為磁場,以脊背之陽為(火),以兩腎之陰為水,水火相剋,產生電源,則電源之發動需導體之變電所,見小腹之丹田也。 電源之主幹——電流也,電流主幹任督兩脈也,它支陰、陽、維、蹻、帶、衝各脈也。胃為後天,數三(三為膻中,俗云胸口也); 胃在肺下,故曰三,三奇數也,則為陰,負電也。人身好似地球,地球內部磁場五臟六腑也; 心之液、肺之液、肝之液、脾之液、腎之液,此五液相合融化,變為磁場,在體內運動(煉形)再化為電磁場(丹氣),再與體外(地球外)宇宙之氣(從外太空來的變動場),再與地球(丹氣)相接產生了感應電流,而激發地球表面磁場發生變化(亦以人身之炁與宇宙之氣相接,發生玄奧之境),予以太空電流與人身電流相接,臆測就產生大悟、大澈,神秘功能,曰:「得道仙人」,是否如此,猶須假以時日,鍊形與體悟,獲得其真正定律(修行公式),藉揚中華文化之偉大功能。

足太陽膀胱經(增補本)

圖片
足太陽膀胱經,《增補本》節錄彙整版。 足太陽膀胱之脈,「起『目內眥(ㄗˋ)』(註一),上額交顛(註二) ,下腦後,挾背——抵腰,入絡腎,下膀胱,循脾外(註三),下至踝,終足小趾」。 註(一):(A) 足少陽起於『目內眥』,此穴在眼窠內壁與鼻根間 (B) 足陽明起眼下「承泣穴」 (C) 足太陽起『目內眥』(睛明穴),可見三陽相交,總統一身之局,將人身經脈繞盡(外丹功之預備式發動了先天氣,使足三陽經脈循身充沛,健康中來)。 註(二):上額在頭部、眉毛以上,頭髮以下。交巔在頭頂中;下腦挾脊(由腦順脊而下),抵腰入絡腎,下屬膀胱,以上太陽行程。 註(三):循脾(同脾在胃左側,橢圓形、赤褐色,有製造新白血球和抗拒細菌侵入人體的效用。)外,至踝,終足小指外側「至陰穴」。外丹功之轉帶、托天按地二功,強化脾臟,有助新白血球之宜,消滅細菌侵入之效(推理)。 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而至「至陰穴」在足小指外側為陰之極,太陽之陽,根於水陰之中,故其經止於「至陰」、「晴明穴」左眼之大角,與陽明相交,故乃稱「睛明」,腰下十九椎旁「胞盲」,十三椎旁「盲門」,有盲即有膏,膏生於脾而內護心,外會於脊,與盲相交,第四椎旁「膏盲」,此太陽與心相會之穴也,「魄戶」三椎旁,肺臟魄,而合於太陽,故名「魄戶」觀此穴,亦知其氣相通矣。背後甩手、單腳垂翹,正合足太陽經、膀胱、目力、脊背利矣。

手太陽小腸經(增補本)

圖片
手太陽小腸經,《增補本》節錄彙整版。 手太陽小腸之脈,起小指之端(註一),循手外,上肘,繞肩(註二),入絡心,下膈——抵胃,入小腸」,(註三)。 註(一):手太陽小腸之脈,起小指之端外側「少澤穴」,此經與膀胱合氣,外丹功單腳垂翹,正宜與膀胱合氣,所以小腸、膀胱宿疾,有益助也,而大小指外伸有其驗也。 註(二):少陰抵掌中,太陽循手外,此足見陰陽內外之不同也。小腸之脈上肩、絡心,至頸繞后分上下行(疊指為拳繞耳頸,炁和小腸,此與手太陽小腸之脈,不謀而合也),上行耳下,下行從頸至肩、至肘端——五分「陽谷穴」,至小指外側「少澤穴」。 註(三):小腸脈由「少澤穴」起,經肘、肩、心、膈、胃、入小腸。外丹功捧珠入覲,功臻斯脈,利小腸、清胃,開胸順氣宜效也。 手太陽小腸之脈起小指外側「少澤穴」,而小腸之脈、上胃、絡心、至頸分上下行,上行於耳下曲頰之後「天容穴」,至面頰銳骨之端「顴膠穴」,終於「聽宮穴」與足少陽接壤;其下行者,從頸起至肩際陷中「臑俞穴」至肘端五分「少海穴」至「少澤穴」。此經與膀胱合氣,故其司化與足太陽同。預備式、翼臂足翹,正合乎太陽之脈,勤習此功利莫大焉。

手少陰心經(增補本)

圖片
手少陰心經,《增補本》節錄彙整版。 手少陰心之脈,「起於心中(註一),出心系,下膈,絡小腸,復上肺,出腋下至肘抵掌中,入手小指之內,其支者上挾咽」,(註二)。 註(一):心脈起心中,西醫剖視,心有左右房,左房生血遞出為總血管,再分為眾管,散於臟腑——周於身,是為動脈;入迴血管復循行,至心之右房,為總周血管——遞人心為血一周,是為靜脈。在血管者西醫曰「為管」,內經名曰「脈」。 註(二):心脈之用事,在下絡小腸,為生血、運血之道路也;其支者,上挾咽,繫目系,此最主氣化處也(外丹功蹲身甩手,二虎口含住,以心力領之,二虎口如絲如帶,狀似跳繩。繞身旋轉,奇妙異常,但第三次改習(變)十二式始可領悟也。)出腋下「極泉穴」循肘抵掌中骨「神門穴」,終於手小指內側「少衝穴」。習外丹功,使心之脈,周暢不滯,眼明氣和,心泰神安;神門戶合十功,功久有奇驗生,但在第四次改習十二式始可悟也。 內經言手少陰心脈,復上肺是大會於肺之路,又出腋下肘,人小指之內,其支者上挾咽,故少陰有咽痛症,心脈之用事,在下絡小腸為生血運血之路道,上繫目系,此最主氣化處也。至於出腋下「極泉穴」,循肘抵掌後骨際「神門穴」,終於小指內側「少衝穴」,數穴皆經脈之枝葉,言針灸者但論外之經穴,而言氣化者,則其內之道路,為猶重也。合十、甩手、疊指為拳等功,正合手少陰心之脈,安定心神功益妙也。

足太陰脾經(增補本)

圖片
足太陰脾經,《增補本》節錄彙整版。 足太陰脾之脈,「起大指之端(註一),上膝股(註二)入腹,屬脾——絡胃(註三),上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註四)。」 註(一):脾經脈,起大指內側「隱白穴」。 註(二):脾之脈上膝入股(腿肚子),股內前廉入腹,屬脾,且又絡胃(絡是連帶意思)。 註(三):絡胃,因「食竇穴」 (仰臥、手外開,乳下二寸),胃中食物,由脾所化,如此推悉知「食竇穴」係化食之竅道。外丹功運衝脈,可調脾經暢利,有助消化不良之疾也,孕婦如柔和習之,有安胎之益。 註(四):上挾咽、連舌本、散舌下,以上脾經系絡,脾脈上咽即連舌本(舌根),舌辨其味,脾即食其味,食竇化之。 足太陰脾經起大指內側「隱白穴」,循內踝陷中「商邱穴」,踝上三寸「三陰交穴」,以三陰之脈交會於此也。循膝內側上股、入腹中、屬脾,又見於「食竇穴」,此為化食之竅道,從此絡胃、上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足見舌為心之苗,又即脾經根源矣。運衝、合十、正合足太陰脾經之脈、健脾、開胸,功益也。

足少陰腎經(增補本)

圖片
足少陰腎經,《增補本》節錄彙整版。 「足少陰腎之脈,起小指之下趨足下,循內踝(外丹功之預備式,雙手合十,係對腎經、膀胱有互濟之效也。)貫脊屬腎、絡膀胱;再循喉嚨,挾舌本(腎主液,出於口)又絡心,乃心腎相交,『定心亂不寧,猶補心腎之氣不足』。」   太陽經終足小指之外,少陰經起小指之下。 足心「湧泉穴」為腎脈極底,「然骨」在踝下前一寸,「太谿」在內踝後,「陰谷」在膝下曲膝之間,上股入小腹,終膀胱,循臍旁一寸名「旨俞」,謂盲膜之要會在此也,入屬腎,上絡心,循喉嚨挾舌本,舌下津液。腎主液,出於口也,其支者出絡心,以見心腎相交也。 預備式,合十、運衝、轉帶、正合足少陰腎之脈也。

手陽明大腸經(增補本)

圖片
手陽明大腸經,《增補本》節錄彙整版。 手陽明大腸脈,『起大指次指之端(註一),出合谷 (註二)行曲池,上肩、貫頰、夾鼻孔、下齒入絡肺,下膈屬大腸(註三)。』 註(一):肺脈起手大指內側,大腸經亦起於大指,其支者起於次指之端「商陽穴」在食指內側屬大腸經;肺太陰起於「少商穴」在拇指端撓側屬肺經。外丹功食指外翹則肺脈、肘、腎、大腸,先天氣起矣! 註(二):出(合谷),俗云「手虎口」,肺脈交會所也。 註(三):大腸脈,由合谷上行至「曲池」,此穴在屈肘橫紋盡處(先天氣托天按地,自肘發出再兌四竅,妙極!),上行肩上,貫頰,挾鼻孔、鼻孔肺之竅也,大腸者,肺之腑也,肺開竅於鼻,而腑之經脈即上夾鼻孔,何其巧也?下齒入絡肺,下膈,屬於大腸。   大腸脈與肺脈皆主秋金,肺太陰起少商(商之陰也),大腸經起食指內側商陽穴(商陽屬陽)此一臟一腑對舉之穴。合谷在虎口,手陽明與肺脈相合處,「曲池」在屈肘橫紋盡處,「肩膠」在肩骨之端,「天鼎」喉旁四寸,與食指管相當處,故名鼎,「禾膠」繞齒齦夾鼻,「迎香穴」,肺開竅於鼻。托天按地,蹲身用手正合手陽明脈系也。

手太陰肺經(增補本)

圖片
手太陰肺經,《增補本》節錄彙整版。 手太陰肺之脈:「起於中焦(註一),還循胃口、上膈(註二),屬肺系,出腋下,至肘腎(註三)入寸口(註四),出大指之端(註五)。」 註(一):三焦之根,出於腎中(先天氣亦根於腎),兩腎之間有油膜一條,貫於脊骨,名曰『命門』是為『焦原』,從此系發生板油,連胸前之膈以上,循胸中入心包絡,連肺系上咽,其外出者為手背胸前之腠理(腠讀湊,腠理是皮膚上的紋理),為「上焦」從板油連及雞冠油(附著小腸油膜部「中焦」。)著於小腸,其外出為腰腹之腠理,為『中焦』,從板油連及網油(網油即是膈膜遍及周身),網油後連大腸,前連膀胱,中為胞室(丹田),其外出者為少腹之腠理,為『下焦』,入飲之水,由三焦而下膀胱,則決瀆(瀆音獨,決瀆清理水道也)通快,如三焦閉,則水道向外腫脹矣」。 註(二):上膈,腎系下生連網油膜,是為下焦,中生板油是為中焦,上生膈膜,是為上焦。腎之四面均有微管,將水吸出,散走膈膜,此膈膜即三焦也。上膈其義指上肺系也。三焦之說以上互相參閱,則更為明白。 註(三):至肘腎,此言指腋腎;所以生毛者,因三陰出於腋下——厥陰、少陰之血,從肺系出腋下,又從太陰肺氣之化,洩出腋下故生毛;從肺系出腋下雖生毛,但至肘腎。所以手太陰肺之脈與肘腎相通也,外丹功蹲身甩手、合十功、捧珠功,肘至腎、腎至手,則先天氣迴蕩矣。 註(四):寸口,診脈之所也。(此段落原紙本第217~218頁) 肺脈起於中焦,上循胃口,入肺合為總脈,出「中府穴」,上「雲門穴」,走腋下,至肘中橫紋「尺澤穴」,有動脈至寸口,診脈之所,至「魚際」,至大指內側「少商穴」,為金氣所發洩也。預備式調大食二指正合手太陰肺之脈系也,妙哉。

外丹功與十二經奇經八脈(增補本)

圖片
外丹功與十二經奇經八脈,張志通大師著述,《增補本》節錄彙整版,第216~242頁。 編註: 與經脈有關的文章如下: 「外丹功與十二經奇經八脈(增補本)」一文,是針對每一個經脈的角度來說明每一經脈的內容。 「 外丹功宗八脈十二經 」一文,是以外丹功每一式的角度來說明每一式所牽涉到的經脈之「簡要說明」。 「 手診、經絡、與外丹功十二式之對應-北區中興班-曾益昇-2022.12.23 」一文中,則將外丹功每一式所對應的經脈,以一個總表來表示之。 此三篇文章,請合參。 一、十二經脈 手太陰肺經 。 手陽明大腸經 。 足少陰腎經 。 足太陰脾經 。 手少陰心經 。 手太陽小腸經 。 足太陽膀胱經 。 足陽明胃經 。 手厥陰心包絡經 。 手少陽三焦經 。 足少陽膽經 。 足厥陰肝經 。 二、奇經八脈 衝脈 。 任脈 。 督脈 。 帶脈 。  「按以上四脈(任督衝帶),督在背,總統諸陽,屬先天;任在腹,總統諸陰,屬後天;衝脈麗於陽明,而通於胞宮(女子名子宮,男子名丹田),由後天以交於先天腎者也;帶脈出於腎中,以周行脾位(脾臟位於胃的左側,橢圓形、赤褐色,有製造新白血球及抗拒細菌侵入人體等效用,所以轉帶功,不可等閒視之),由先天以交於後天脾者也,四者互為功用」,授外丹功,不可不知也。 按以上四脈(任督衝帶),督在背統諸陽,屬先天;任在腹統諸陰,屬後天;衝脈麗於陽明而通胞宮,由後天以交先天腎者也;帶脈出於腎中,以周行脾位,由先天以交後天脾者也,四脈互為功用。轉帶功使脾臟健康,肝膽也宜之,使後先天均得良宜。

外丹功宗八脈十二經

圖片
外丹功宗八脈十二經,張志通大師述。(註:可與《增補本》〈壹、說外丹功與十二經——奇經八脈說〉之章節,第216~242頁,合參。) 一、預備式 手太陰肺脈起中焦,上循胃口入肺合為總脈,出「中府穴」,上「雲門穴」,走腋下至肘中橫紋「尺澤穴」,由動脈至寸口,診脈之所,至「魚際」,至大指內側「少商穴」,為金氣所發洩也。手太陰辛金(多氣少血)。(以形煉氣) (明註:手太陰肺經,經胸走腋下而肘至手,是經多氣少血。起於中府,止於少商計十一穴,左右共二十二穴。肺之為藏,六葉兩耳四垂,如蓋附。肺屬辛金,主氣、主皮毛,多氣少血,寅時(3-5點)氣血注入此經。循行路線由胸走手,由中焦起,下行絡大腸,再上行經過胃,入肺部,橫出腋下,再沿上臂臑側,經過肘窩,至大拇指少商穴止。凡11穴,左右共22穴。手太陰肺經歌訣:手太陰肺十一穴,中府雲門天府訣,俠白尺澤孔最存,列缺經渠太淵涉,魚際少商如韮葉。) 二、面東吐納龜息功 督脈,起於胞中,出「會陰」至「長強」、「腰俞」、「命門」等穴。督脈是腎氣所司,蓋人上至頂「百會穴」下鼻「齦交穴」與任脈「承漿穴」合。身吸「天陽」入鼻循脊下腎系入「丹田」。 三、蹲身甩手百壽功 大腸脈與肺經皆主秋金,手太陰肺經,起少商、商陽,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行曲池,上肩貫頰,夾鼻孔,下齒入絡肺。下膈屬大腸手陽明,庚金(多氣少血),與「托天按地功」足陽明合。 四、翼臂足翹一妙功 手太陽小腸之脈,起小指外側「少澤穴」,循手外上肘繞肩入絡心,下膈抵胃,入小腸與膀胱合氣。手太陽丙火(多血少氣),合「預備式」手太陰。 五、疊指為拳神祕功 手少陰心之脈,起於心中,出心系,下膈絡小腸,復上肺出腋下,至肘抵掌中,入小指之內「少衝」,其支上挾「咽喉」。手少陰丁火(少血多氣)與手陽明「蹲身甩手功」合。 六、仙人托天按地功 足陽明胃脈,上起「承泣」入齒環唇,循咽喉下膈屬肺經胃,絡脾下挾臍至膝下,入足中趾。足陽明戊土(多氣少血),與衝任「甩手」合。 七、雙手合十安神功 足太陰脾之脈,起大趾之端上膝股,入腹屬脾絡胃,上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足太陰己土(多氣少血)。 八、捧珠入覲內運功(安魄) 衝脈,起於小腹之內「胞中」,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上挾咽喉,足少陰腎脈,起小趾之端趨足下,循內踝續脊屬腎絡膀胱,再循喉嚨挾舌本(腎之液出於口),又絡心乃「心腎相交」,定心亂不寧,尤補心屬之氣不足。合足厥陰乙木(多血少氣...

張杲先生服氣法

圖片
張杲先生服氣法,《雲笈七籤.卷五十九諸家氣法部四》。張志通 大師推薦,一傳人輯,2025.01.10。 壹、前言 大師於 七十四年基隆市會員大會張大師丹功講座 (一九八五年七月廿一日)中數度引用「北宋名醫張杲醫書」(註:《醫說》,特別是卷四、卷五),提及:「中醫之書如金匱要略、傷寒論、黃帝內經、醫宗金鑑、本草備要等均為中醫世代必讀,也是外丹功之參考資料,各位閒暇時,不妨研讀。」 又言:「外丹功之醫功,一個為我們祖師爺無懷人所傳,另一篇北宋名醫張杲(讀稿)所傳,二人所傳醫書各有對證之處,習外丹功同道大有助益。」(原稿「張果」訂正為張杲) 貳、張大師丹功講座內容摘要 (可參閱「 七十四年基降市會員大會張大師丹功講座紀要全文 」) 一、心疾 就是心中生病,現在稱為心臟病,古人醫說稱為心疾。一個人心情忽好忽壞,這種人稱為神經質,常疑(認為有人陷害他)或者睡覺心疑盜匪進來搶東西、傷害他,自己由早到晚疑神疑鬼,張杲講這種人是由心疾而引起的情緒反常。 心者「心靈府也」,從早到晚多慮多疑就是惑病之本。應當怎樣治呢? 無懷人講: (一)站立預備式,用左右二肘附脅側,二手仍垂,一若預備式同,蠕抖使心胸二氣導引,半載之後逐漸復常,疑神疑鬼就沒有了,慢慢恢復正常,對於多思多疑之人,神經病的人有幫助。 (二)坐高椅左手磨擦右肘尖四十九次,復右手亦然,復用雙手磨擦兩膝蓋亦四十九次,百日後其心疾漸復常,但不可一日輟,對神經病的人有效。 二、驚氣入心 一害怕驚氣入心,絡暗不能語(不能講話、喉嚨啞了、眼睛發直)。 無懷人講療法: 吐納龜息,早晨起來面東於樹下,連續十八次,百日後,喉嚨不啞了,身體又恢復了。 蜜陀僧(中藥名)研細末,服一湯匙,用溫水調服,遂癒。 三、桑葉止汗 杲醫說上記載說:嚴州(靠近湖南省)山寺有一道人不到卅歲,身體很消瘦,每天吃飯吃的很少,每夜睡覺遍身出汗,直到早晨,背部衣服皆濕透,如此二十年。見了很多中醫師,吃了很多的草藥,但並沒見效,無醫醫治。有一天他路過河南燕州,有一大廟,廟中有一六十多歲老道僧說:『我有藥可以治你病,我給你吃看看』。當夜用桑葉沖茶兩杯,命其喝下後睡覺,當夜果然靈驗都不出汗了,背部都是乾的,一大早起來有精神。老道人於是告訴他說用桑葉以沾有露水者最有效,按本草備要亦載桑葉能止汗其說可證。一個道人二十年出汗治不了,二杯桑葉就把汗止住了。 四、食物中毒 肉類、海鮮類...

保元湯-御纂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

圖片
保元湯,《御纂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 底本:《御纂醫宗金鑑》,光緒十八年(1892)上海五彩書局石印本(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掃描本),卷二十六;《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五.醫家類.御纂醫宗金鑑》卷二十六。 保元湯: 治男婦氣虛之總方也。嬰兒驚怯,痘家虛者,最宜。 黃耆(三錢)、人蔘(二錢)、甘草(一錢)、肉桂(春夏二三分,秋冬六七分) 上四味,水煎服。 【集註】 柯琴曰:昔東垣以此三味能瀉火、補金、培土,為除煩熱之聖藥,鎮小兒之驚,效如桴鼓。魏桂岩得之,以治痘家陽虛頂陷,血虛漿清,皮薄發癢,難灌難斂者,始終用之。以為血脫須補氣,陽生則陰長,有起死回生之功,故名之為保元也。又少佐肉桂,分四時之氣而增損之,謂桂能治血以推動其毒,扶陽益氣以充達周身,血內泣,引之出表,則氣從內托;血外散,引之歸根,則氣從外護。蔘、耆非桂引導,不能獨樹其功。桂不得甘草和平氣血,亦不能緒其條理,要非寡聞淺見者能窺其萬一也。四君中不用白朮,避其燥;不用茯苓,恐其滲也。用桂而不用四物者,以芎之辛散,歸之濕潤,芍之酸寒,地黃之泥滯故耳。如宜升則加升、柴,宜燥加苓、術,宜潤加當歸,宜利氣加陳皮,宜收加芍,宜散加芎。又表實去耆,裏實去蔘,中滿忌甘,內熱除桂,斯又當理會矣。 【按】 元氣者,太虛之氣也。人得之則藏乎腎,為先天之氣,即所謂生氣之原,腎間動氣者是也。生化於脾,為後天之氣,即所謂水穀入胃,其精氣行於脈中之營氣,其悍氣行於脈外之衛氣者是也。若夫合先後而言,即大氣之積於胸中,司呼吸、通內外,周流一身,頃刻無間之宗氣者是也。總之,諸氣隨所在而得名,實一元氣也。保元者,保守此元氣之謂。是方用 黃耆 保在外一切之氣, 甘草 保在中一切之氣, 人蔘 保上、中、下、內、外一切之氣,諸氣治而元氣足矣。然此湯補後天水穀之氣則有餘,生先天命門之氣則不足,加 肉桂 以鼓腎間動氣,斯為備耳。  

節氣煉功要點-一傳人-2025.01.04

圖片
節氣煉功要點,一傳人整輯,2025.01.04。 壹、以2025年節氣表為例 2025年節氣 小寒  1月5日10點31分    大寒 1月20日4點0分 立春  2月3日22點10分   農1月6日 雨水  2月18日18點5分 驚蟄  3月5日16點4分     春分 3月20日16點57分 清明 4月4日20點42分      穀雨 4月20日3點47分 立夏  5月5日13點48分    小滿 5月21日2點44分 芒種  6月5日17點47分    夏至 6月21日10點33分 小暑  7月7日3點57分     大暑 7月22日21點23分 立秋  8月7日13點46分    處暑 8月23日4點31分 白露  9月7日16點49分    秋分 9月23日2點19分 寒露  10月8日8點39分    霜降 10月23日11點51分 立冬  11月7日12點3分    小雪 11月22日9點36分 大雪  12月7日5點5分     冬至 12月21日23點4分 2026年節氣 小寒  1月5日農11月17日  大寒 1月20日農12月2日 立春  2月4日 農12月17日   備註節氣煉功要點: 「節氣」有分別,「小寒」為節,「大寒」為氣;「立春」為節,「雨水」為氣。 (一) 兩者練法不同,「小寒、立春」陽氣上升,加強「由下而上」練法。「大寒、雨水」日陰氣下降,加強「由上而下」練法。 (二) 以小寒為例,陽曆元月五日前後各一天,吾人第四腰椎骨相應「小寒」之節令,有者會起痠麻或疼痛之反應,前賢利用「冬藏」時機,反殺為恩,反盜天地之氣以為我用。(請參閱「 2025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與脊椎對應表 」一文...

外丹功與傳統醫學研習摘要-一傳人-2025.01.01

圖片
外丹功與傳統醫學研習摘要,張志通大師心傳,一傳人輯述,2025/1/1 元旦。 壹、 前言 一、保元湯篇:保元者保守此元氣之謂。(摘自師傳密冊) 保元湯篇錄自清御醫篡醫宗金鑑上冊卷三六刪補名醫方論-保元湯。 習外丹功者切要,指導員不可不知也,雖當世名醫補人身之虛,也脫離不了保元湯之範圍。我等雖非是中醫,當做中華文化的學術研究。是智域領域愛國精神。 二、外丹功源遠流長,傳自古道家,道家則醫道一家,醫易同源。張大師在傳世之內外丹功著作文章書稿中傳述甚多,彌足珍貴難得。值此數十年難遇之「雙春年」,僅將蒐羅所及,輯述羅列於次,以供有緣參用。 貳、 研讀大師相關文章摘要 由先天氣到六淫之氣談起。 一、 外丹功問答七則 黃國展師兄具名發表於外丹功雜誌(創刊號)。 二、外丹功與黃帝內經 讀 黃帝內經 素問有感。 三、外丹功與五運六氣   外丹功革新版 從物理學觀無談「氣」(中華文化的研究資料),郭德淵。 四、外丹功之進境不失四時與十二節氣運轉之機 稍涉內丹功感言,黃國展師兄具名發表。 備註一、雙修功境說: 張志通大師授  摘自 外内丹功革新版增補本 P、114: 六質六氣說      研究資料 運氣合五臟腑十二經絡歌: 五、外丹功宗八脈十二經 十二式與八脈十二經之關係, 張大師志通撰。 六、外丹功之效益與養壽治病說 張志通大師述 摘自外丹功雜誌。 我來台三十年的心血與回憶 。 外丹功能否治病? 外丹功之效益 。 中年之後五傷發四損出。 傷寒篇說: 「一風生百害,一氣生百疾」。 七、 外丹功之保和湯 張志通 大師述,保和湯專治醫師不能醫療之以下病症。。。 八、 丹冊自療歌 張志通 大師述  摘自指導健康與內涵。 九、外丹功十二式之疾病自療 張志通 大師述   摘自外丹功初步功境 說外丹功煉先天氣 十、中醫三指禪 說明:【中醫三指禪】清・周學霆撰於一八二七年,乃臨床經典脈學著作。三指禪與外丹功息息相關,大師著作中引用甚多,諸如 1、「持脈之初,先看至數。。。蓋人五臟不可見,所可見者,脈而已。呼出于心肺,心一至,肺一至;吸入於肝腎,肝一至,腎一至。一呼一吸,脈來四至,名一息。」 註:習者識得此者,外丹功先天炁之發動和養鍊,已得其真意。 2、「四至調和百脈通,渾涵元氣此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