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4的文章

參、(十三)-乙、小仙鶴步-初級班演練講義

圖片
參、演練過程,(十三)大小仙鶴步之演練,乙、小仙鶴步,外丹功初級班演練講義。 〈 回目錄 〉  參、演練過程 (十三)大小仙鶴步之演練:(第十二式——步履仙功) 仙鹤步分大小二種,凡一次練完外丹功全套十一式,或一次僅選外丹功數式練完者,最後均須做一次大仙鶴步及小仙鶴步以資活騰胯膝之法,茲分述練法如下:  乙、小仙鶴步 (1) 姿勢。面東而立,左足向左移開半步,與內肩齊即兩足外側寬度與兩腋之寬相等。兩膝蓋保持正直,勿使力,上軀正直,兩臂斜張身外約5度,十指鬆開下垂。前進時,手背朝前;後退時,手背朝後,下頷略向內收,微領百會,唇輕閉,齒微扣,舌抵上顎,目向前平視。 (2) 步法。 演練時,先走「前進」,身體左右擺動,雙膝勿彎,小步而行,視場地大小決定一趙應走之步數,至終點而止,再走「後退」之步,一如前進之身體左右擺動,兩膝勿彎,小步後移,還至始點而止。如此更番進退,胸中具快慰感,適可而止。 「前進時」,統由右足開始,依右左右左右…之法則,到終點仍落於右足而止。然後走「後退」之步,後退統由左足開始,依左右左右左…之法則,回歸始點仍落於左足而止。全部進退共得36步即已足夠。 (3) 演練過程。 「前進」時由右足開始,先將上身向左擺移,鬆開右胯,以胯力提右腳移小步,兩膝勿彎,落步時,腳底要全部平整輕鬆著地,如履棉絮,同時落足要足趾與足跟對正,避免內八字或外八字腳。迨踏實,再將上身向右擺移,鬆開左胯,以胯力提左腳前移小步,兩膝勿彎,落步時,腳底要全部平整輕鬆著地,如履棉絮,同時落足要足趾與足跟對正,避免內八字或外八字腳。依此方式,宛如機器人左右擺動,徐步前進,至預定之終點而止。最後仍落於右腳。 前進完畢,繼之「後退」。退步時由左足開始,先將上身向右擺移,鬆開左胯,兩膝勿彎,提左腳後移小步,落步時,腳底要全部平整輕鬆著地,如履棉絮,同時落足要足趾與足跟對正,避免內八字或外八字腳。迨踏實,再將上身向左擺移,鬆開右胯,兩膝勿彎,提右腳後移小步,落步時,腳底要全部平整輕鬆著地,如履棉絮,同時落足要足趾與足跟對正,避免內八字或外八字腳。依此方式,宛如機器人左右擺動,緩步後退,退至始點仍落於左腳而止。 (4) 要領提示。 ①在進胯中,兩足舉步落地時,體內之先天炁應隨落地之足立即貫到同側之手心。 ②在退胯中,兩足向後移步時,體內之先天炁應隨落地之足立即貫到同側之手背。 爾競...

參、(十三)-甲、大仙鶴步-初級班演練講義

圖片
參、演練過程,(十三)大小仙鶴步之演練,甲、大仙鶴步,外丹功初級班演練講義。 〈 回目錄 〉  參、演練過程 (十三)大小仙鶴步之演練:(第十二式——步履仙功) 仙鹤步分大小二種,凡一次練完外丹功全套十一式,或一次僅選外丹功數式練完者,最後均須做一次大仙鶴步及小仙鶴步以資活騰胯膝之法,茲分述練法如下: 甲、大仙鶴步 (1) 姿勢。面東而立,上軀正直下蹲(蹲至5、15、25、45度均可,量自己腿力而行),左足向左方邁開兩步,兩肩稍下沉,收住尾閭,微提肛,身不用力,兩臂鬆垂大腿外側,十指鬆開下垂,但食、中二指略向外前方翹出,舌抵上顎,微微扣齒,百會領住,目向前平視,耳聽呼吸,後腦殼與尾閭垂直,凡在前進途中,手背一律朝向前方;後退途中,手心一律朝向前方。 (2) 步法。(請參閲《外內丹功革新版增補本》大仙鶴步走法)。 演練時,先走「前進」,提右胯而行,視場地大小決定一趟應走之步數,至終點而止,再走「退胯」還至始點而止。依序更番進退,適可而止。 「前進」時,由右胯開始,依右左右左右…之法則,到終點仍落於右腳而止。然後走「退胯」之步,由左胯開始,依左右左右左…之法則,回歸始點仍落於左腳而止。進退共得36步即已足夠。 (3) 演練過程。(請參閲《外內丹功革新版增補本》)。 前進時,先將左腿坐「實」,再提右胯,提右膝與大腹或小腹齊平,膝蓋向上,右足尖平垂與足腕垂正,此時左腿下坐「實」,微微提肛,外腎垂懸地面,鬆右膝,邁右腿于身之右前方,兩臂斜置大腿外側,手臂朝向前方,然後右足如葉之輕鬆落地為「輕」,此時先天炁立刻貫到右手心(足落地炁到手心),要足趾與足跟保持對正,不可偏歪(避免內外八字腳),足心踏地,身中正,兩肩勿搖動,更不可上聳與偏斜,兩手勿動,此時再以心力微微「鬆肛縮腎」,右足落地後逐漸坐實右腿為「實」。跟著提左膝走左大仙鹤步。方法同右腿。如此,左右兩足,一大步一大步前進,至預定之終點而止(視場地大小,預計五至九步以爲綴點),進退合計,共走36步即已足夠。 「前進」之步應止於右腿,然後走「退跨」之步,右腿先行坐「實」,伸左腿退一大步于身後之左侧,伸出之左腿要直,勿彎膝蓋,此時右腿曲弓,身中正,俟左足落地後,左腿逐漸坐「實」曲膝,跟著伸右腿走退胯之步,其方法同上述之左腿。如此,左右兩足一大步一大歩後退,其步法如進胯一樣。感受見上(十二)第(7)條。 (4) 要領提示: ...

參、(十二)單腳垂翹之演練-初級班演練講義

圖片
參、演練過程,(十二)單腳垂翹之演練,外丹功初級班演練講義。 〈 回目錄 〉  參、演練過程 (十二)單腳垂翹之演練:(第十一式——單腳垂翹功) (1) 原地不動。就前式之原位不動,身鬆直,肩下沉。 (2) 式分左右。本式分為左右二式,演練時,先左後右,左式左腿斜伸懸空顫抖,右式右腿斜伸懸空顫抖。 (3) 兩臂斜向外伸。兩臂斜垂大腿兩側,伸直微鬆,兩手背與腕垂直,將食、中、無名指疊入掌心內扣住,餘大小指向外伸出,如八字狀,指甲向上,小指略高於大拇指,此名爲訣。雙肩平沉,勿使力。不論左式或右式均應保持此姿勢及手訣。 (4) 堅守七條要領。請看前面〈參、第(一)項〉 。 (5) 右腿獨立,左腿斜出。右腿獨立,不拘曲伸,右腳心踏地實,左腿提起,斜伸身外,約伸出半步懸空,足尖下垂,約45度,距地約半市尺,足腕要綿,兩踝保持端正。左膝要柔,左胯鬆開。單腳垂翹小腹氣盈,外腎如射弩,其功妙甚。 (6) 待炁發顫抖。左足尖一翹一垂計九次後,靜待先天炁由左腳尖顫動起,循小腿大腿,斜貫胸前,轉右胸如同電波串流。約抖二、三分鐘而畢。狀如彈絮。 (7) 左腿獨立,右腿斜出。前式抖畢,兩臂斜向外伸及手訣不變,換左腿獨立,腳心踏責,右腿提起,斜伸身外,約伸出半步懸空,足尖下垂,約45度,距地約半市尺,足腕要綿,兩踝保持端正。右膝要柔,右胯要鬆開。爾競感受如走大仙鶴步,督任二脈果如車輪前後運轉,此時精力百倍,此非誇言也。 (8) 再待炁發顫抖。右足尖一翹一垂計九次後,如前法再抖二、三分鐘而畢。

參、(十一)定力的演練-初級班演練講義

圖片
參、演練過程,(十一)定力的演練,外丹功初級班演練講義。 〈 回目錄 〉  參、演練過程 (十一)定力的演練:(第十式——養心定力功)的確開大腦的慧力。爾競定力感。 (1) 原地原腿不動。兩足間距與外肩等寬,足尖足跟對正,兩足平行,勿成內八字或外八字。 (2) 身下蹲。約15—25至45度,視體力自酌。兩胯鬆開,兩膝不可超過足尖。亦不可左右偏倒,足踝保持端正。收住尾閭,胸平直勿凸出,脊椎稍稍外凸,小腹放鬆如綿。兩肩下沉。爾競習定力功時,大腦一陣一陣的如閃光,忽然憶起往年數理公式。 (3) 雙臂平舉胸前。兩臂平舉胸前,十指向上翹,兩掌向外按,兩手指背對正肩胛,兩肘微垂,指背對正左右兩肩,指尖高度,與雙肩對齊,兩肩下沉。 (4) 掌按指翹。指尖向背後翹,掌心向前面按,如是共做九次(或十八次),(如單練本節一式時,則必須做36次)。 (5) 堅守七條要領。請看前面之〈參、第(一)項〉。 (6) 全身骨節抖動。雙腿左右快速搖擺,雙臂前後快速抖動,十指、腕、肘節及腰骨節鬆開抖動,上軀及腰、臀等部,同時擺動,胸前肋骨、背胛、脊椎、骨節也要像散開般的抖動,全部三六○節,節節抖動。(抖動勿帶氣,骨節抖動。) (7) 演練時間。約一、二分鐘而止,接練下式(單腳垂翹功)。

參、(十)迂迴轉帶的演練-初級班演練講義

圖片
參、演練過程,(十)迂迴轉帶的演練,外丹功初級班演練講義。 〈 回目錄 〉  參、演練過程 (十)迂迴轉帶的演練:(第九式——迂迴轉帶功) (1) 左足原地向左跨出半歩。使兩足外側間距與外肩等寬,雙足前後對正(避免內八字或外八字),兩足踝亦不可偏歪,二足心踏地。兩臂下垂身旁,身正直,百會領正。(爾競有感轉帶脈,引動七脈相繼起伏,然後八脈突然開展,莫怪禪家靜坐開八脈,全脈皆通。) (2) 身下蹲。45度或25度,得視自己腿胯之能力而定。 (3) 兩手環置臍前。兩手掌平置臍前,指尖相對,中指間距二指寬度,指尖與腕平,十指張開,手心向下,雙肘向兩腋外支,使其抱成橢圓形。胸部忌挺凸,要保持鬆直。 (4) 掌按指翹。指向上翹,掌心向下按,共做九次(得依九數隨意增加,至36為止,但一般九次已足)。兩手不動,仍在臍前;雙膝蓋仍朝前,兩胯要鬆,不可夾緊。 (5) 堅守七條要領。請看前面之〈參、第(一)項〉。 (6) 左右轉帶。先向左轉九十度,以轉動上軀之胸、頭面,正體運轉,兩手不動,仍在臍前,膝蓋仍朝前,兩胯要鬆,不可夾緊,胸轉正左。再依上述姿勢,向右轉(自左至右共轉一八○度),胸對正右側。兩膝仍朝前方。如此再向左轉而後右轉。全部左轉右迴,共27次。(注意:只轉帶脈,不轉肩膀,要帶脈帶了肩膀轉!) (7) 演練時間:練習轉帶,左右各轉九次已足。倘單練轉帶功時,則應練左、右、各轉36次。

參、(九)捧珠內運的演練-初級班演練講義

圖片
參、演練過程,(九)捧珠內運的演練,外丹功初級班演練講義。 〈 回目錄 〉  參、演練過程 (九)捧珠內運的演練:(第八式——捧珠內運功) (1) 左足向左酌量移開。接前式之原位,左足向左移開半步、使兩足間距與肩膀等寬,兩足尖與足跟對正,避免內八字或外八字。 (2) 屈膝蹲身。膝微屈,身蹲下,大腿曲弓25度至45度之間,視自己之體力而定,兩胯鬆開,收住尾閭,二膝蓋遙空對齊。 (3) 足跟翹立。兩足跟向上翹立。全身重量,支于兩足尖和前足掌上。 (4) 上軀正直。目平視,但仍須使脊椎平直,百會領住,雙肩下沉。 (5) 舌抵上顎,口微張。舌尖抵於上層門齒之根,口微張,不要緊閉。 (6) 雙手平端二乳上。雙手平端于兩乳上,兩手指尖相對使掌心平整,十指張開,二肘向二肩外支開,雙肘低于雙肩,雙肩骨節拔開,雙掌心有如捧珠。 (7) 掌按指翹。十指向下翹,雙掌心向上按,如此共做九次(可多至36次,自由決定,但一般九次已夠),二手不動。 (8) 左右扭頭各三次。先向左扭頭,再轉回正面,如此三次;再向右扭頭,再轉回正面,如此又三次。 (9) 堅守七條要領。請看前面之〈參、第(一)項〉。 (10) 靜待先天炁起動。依上述姿勢蹲立,稍頃,先天炁會由雙手開始顫抖(初學或功淺,未必即有此感)。若等了不動,可接做下面動作。 (11) 雙手平端乳上上下升降。雙手升降中,均須維持第(6)條之姿勢,先由乳部緩慢向下降落,至小腹下之叢毛處,稍等片刻,改爲緩慢上升,至乳部而止,再向下降,而又上升,反復行之。升降中,混身放鬆。久練後,雙手能帶動胸腹部之衝脈(在胸中線之兩側),一同上下升降,功深者,則衝脈自動升降,反而帶著雙手隨之上下運動了。爾競讀中醫經脈書數載,今始知衝脈在胸間兩股衝脈上下湍流,四肢活騰舒服。 (12) 演練時間。全部約練習一、二分鐘而止。視自己之體力斟酌行之可也(倘體力勝任,稍久有益無害,個人體驗)。原地不動,接練下式(迂迴轉帶功)。

參、(八)雙手合十的演練-初級班演練講義

圖片
參、演練過程,(八)雙手合十的演練,外丹功初級班演練講義。 〈 回目錄 〉  參、演練過程 (八)雙手合十的演練 :(第七式——雙手合十功) (1) 式分左右。本式分爲左右二式,演練時,兩肱手胸前交叉搭十。先左肱在外,右肱在內;後右肱在外,左肱在內。兩足間距與內肩齊。 (2) 上身下蹲。上身下蹲15或25度,視胯腿支持之能力而定。 (3) 雙肱合十。左右二肱于胸交叉搭十 ,左肱在外,右肱在內,雙掌上立,指掌與腕垂直,十指張開,右大指對左乳前,左大指對右乳前,沉肩,鬆臂,鬆掌。 (4) 堅守七條要領。請看前面〈參、第(一)項〉。但此時口微張,目平視,特別注意上身稍向後靠,後腦殻與尾閭成直線,足底踏實,通身放鬆,全不用力。 (5) 掌按指翹。兩手同時做掌按指翹(二掌按一按,十指翹一翹),兩肘隨著下沉,肩鬆,胸鬆平,掌按指翹共做九次(最多36次)。 (6) 手、肱、肩、臂、顫抖。掌按指翹後,原狀不動,等先天炁發,使兩手及肱、肩、臂顫動,由微波狀逐漸擴大,如同電流使臂及軀幹猛烈抖動,至此以心意控制,使其柔和的顫動,時間約一、二分鐘。 (7) 雙手換位。在外的左手原位不動,在內的右手由下移至左肱之外,此時改成右肱在外,左肱在內之交叉搭十。 (8) 再做掌按指翹。同前面第(5)條。(上下二手五指與手腕伸直)爾競感受手肱肩臂骨節之間舒暢非言語所能形容,老年人習之「利莫大焉」,但要長時間。 (9) 手、肱、肩、臂、再顫抖。同前面第(6)條。

參、(七)托天按地之演練-初級班演練講義

圖片
參、演練過程,(七)托天按地之演練,外丹功初級班演練講義。 〈 回目錄 〉  參、演練過程 (七)托天按地之演練:(第六式——托天按地功) (1) 式分左右。本式分爲左右二式。演練時,先左後右。先左手托天,右手按地;再換右手托天,左手按地。兩足間距與內肩齊。 (2) 兩掌對置胸前。左右二掌心上下對置胸前作抱物之狀,左掌在上,手心向下,五指張開,大拇指觸及胸堂;右掌在下,手心向上置臍外。 (3) 上下分掌(左手托天式)。上面的左掌沿胸前上提,經鼻線而至頭頂之上方,對正百會,手臂伸直,但仍保持鬆弛;手掌外凸,五指張開,指尖横向右方,作托天狀,指尖對右耳,頭向後微仰,目向上視手大指;下面的右掌向右下方移至大腿旁,同時以腕為樞,手掌向下按,掌心翻向下方,指尖向前,五指張開,食指稍出 ,大拇指靠緊大腿側,做按地狀。 (4) 緊守七條要領。請看前面〈參、第(一)項〉。 (5) 掌按指翹。上下兩手同時做掌按指翘九次。托天之掌向上按掌,向下翹指;按地之掌,向下按掌,向上翹指,全身放鬆,不可使力。 (6) 上下二手顫抖。先天炁發後,上下二手依上托下按之意合炁顫抖, .使先天炁上下運行,有如電流,顫抖不已,約抖一、二分鐘而止。要抖到陽蹻之炁與托天之掌心合。 (7) 兩掌再置胸前。右掌在上,手心向下,五指張開,大拇指觸及胸膛,左掌在下,手心向上,靠置臍外。 (8) 上下再分掌(右手托天式)。右掌自胸前向上提托天,左掌自腹部向下左移按地,方法同上面第(3)條。 (9) 再掌按指翹。仿上面第⑸條之法,上下二手同時再做掌按指翹九次。爾競體感二手托天按地不僅兩手如串電而且胸膛五臟如明月之朗照,神秘極了。 (10) 上下二手再顫抖。與上面第⑹條相同,做畢,原地不動,接練第七式(雙手合十)。 (11) 慎防意外。演練中: ①如感情緒紊亂或心情不爽,以右手揑住左手虎口穴,約二分鐘,即能舒暢。爾競感受四肢如電流暢快之極。 ②如突然感覺血壓上升,頭腦昏沉,以右手捏住左手虎口,並以兩膝跪在床上,約三分鐘,作爲急救,俟頭腦清爽,應再就醫,不可等閒視之。 ③倘感胃脤、肚脤、精神不振,本節練畢坐下,以右手心摩擦左肘尖數十次,即能紆解。

參、(六)疊指爲拳之演練-初級班演練講義

圖片
參、演練過程,(六)疊指爲拳之演練,外丹功初級班演練講義。 〈 回目錄 〉  參、演練過程 (六)疊指爲拳之演練:(第五式——疊指爲拳功) (1) 翹足放下。把兩足翹起之腳趾放平,接做下一動作(疊指爲拳)。兩足間距與內肩齊。 (2) 疊指爲拳。把伸展左右掌上之五指,由大拇指起,逐一屈于掌心成拳,大拇指疊入四指內,拳背向後方。接做下一動作(置拳耳旁)。 (3) 置拳耳旁。平彎左右臂使兩拳置于左右耳旁,平耳對肩,拳眼對準肩窩。接使下一動作(擰拳九次)。 (4) 擰拳九次。將耳旁之雙拳,向下、向外擰旋半圓共計九次,擰時以大拇指作主擰, 以外疊之四指配合附擰。九次擰畢,接做下一動作。 (5) 堅守七條要領。請看前面〈參、第(一)項〉。 (6) 雙拳旋轉,繞耳過頭。雙拳與雙臂在耳垂下旋轉大圓圈,繞耳過頭;同時雙拳以腕為圓心自轉小圓圈,臂與肩均不用力。如此旋轉,要快慢適中,至適當時間而止。爾競感受雙拳繞耳逾頭真如同電流運轉。 (7) 演練時間。全部約練一、二分鐘而止。接練下式(托天按地功)。原地不動。

參、(五)翼臂足翹的演練-初級班演練講義

圖片
參、演練過程,(五)翼臂足翹的演練,外丹功初級班演練講義。 〈 回目錄 〉 參、演練過程 (五)翼臂足翹的演練:(第四式——翼臂足翹功) (1) 左足收回半步。使兩足外側間之距離與內肩之寬度相等。 (2) 雙臂胸前平舉。身鬆直,目平視,百會頂正,輕微叩齒,舌抵上齒根,將垂手于大腿側的兩臂向胸前伸出,兩手心附合胸前,隨即將二手心翻上向兩肩側,平肩展翼。 (3) 翼臂足翹。兩臂左右平舉,向外伸展,如鳥之展翼,臂直不屈,二掌心平端(大拇指向下壓,即可使手掌心平端朝天),十指張開,與雙肩相平,兩足趾儘量向上翹起。 (4) 掌按指翹。十指向下一翹,兩掌心向上一按,謂之掌按指翹,如此最少共作九次(最多36次),等待先天炁在二手上蠕顫抖動。 (5) 堅守七條要領。請看前面〈參、第(一)項〉。 (6) 雙掌顫抖。兩手掌蠕顫抖動後,十指節節自然如搏小球,先天炁即由左手經左肱、左肩而至右肩、右肱、右手,然後依次返回左手。在演練中,一如電流,左右翻復往還,神秘之至。爾競感應的確如此。 (7) 演練時間。全部約二、三分鐘而畢,兩臂維持左右伸展之原位不動,接練第五式之疊指爲拳功。

參、(四)蹲身甩手的演練-初級班演練講義

圖片
參、演練過程,(四)蹲身甩手的演練,外丹功初級班演練講義。 〈 回目錄 〉 參、演練過程 (四)蹲身甩手的演練:(第三式——蹲身甩手功) (1) 左腿向左移半步。使兩足間之外側距離與兩外肩之寬度相等,兩足自尖至跟之中線要與身軀方向垂直且相互平行(勿成內八字或外八字)。 (2) 堅守七條要領。請看前面之〈參、第(一)項〉。 (3) 兩腿下蹲並開胯。上軀下蹲,使大腿傾斜20度或90度,兩胯鬆開,兩膝遙距對齊。 (4) 上軀與兩胯垂直。即後腦殼與尾閭垂直(是鬆中之直,非緊張之直)。 (5) 兩臂平舉胸前。兩臂已伸出胸前,兩肘下垂,使兩臂直中帶彎,兩手背對準左右乳,十指張開向上立起,雙肩下沉,使與十指炁合,俟雙手似有蠕動,即練下面之動作(雙足蹬地)。 (6) 雙足蹬地。以意使兩足蹬地(即踏地),使腳心踏實于地面。足之內外兩側及足背面足底都不可掀動;足踝(內外足踝骨即足部向內外凸出之骨)保持鬆綿。 註:(5)與(6)是雙臂的『外肩』及『內肩』動作,與足的外踝及內踝動作(足底板自然隨著運動),四種同時演練的過程。初練者不易冶于一爐,故分成(5)(6)解釋之,練久成熟之後,將是一氣呵成,一舉而備者也。 (7) 兩手翻腕搭十。左臂伸直,左掌側立(掌心向右方),虎口張大;右掌側立(掌心向左方),右掌移近左掌,將右掌之下邊嵌入左掌之虎口內,用力壓緊,約二秒之久,于是將右掌心轉向胸懷,使其脱出左掌之虎口,一面使右手背貼在左掌心上,一面使右掌之五指繼續向下旋轉至指尖到最下處,乃繼續原有動向作圓運動作,逐漸向前向上旋轉,迨右掌之虎口碰上左掌之下邊時,即將左掌之下邊嵌入右掌之虎口內,亦緊壓二秒,而後雙掌轉向胸, 向下,再向身後甩去,至兩臂鬆直,兩手平直,十指張開,兩手背與兩肩平,于是接練次一動作(前後甩手)。爾競向前甩手真如乘雲騰空,飄飄欲仙之感,但無用力。 (8) 前後甩手。以兩足蹬地之力向前甩手,復立刻再以兩足蹬滑之力拉回雙手,向身後甩去,胸俯45度,頭如頂物狀,舌抵上顎,微叩齒,目下視,俟雙手甩至背上,隨即以雙足蹬地之力向身前甩手(注意:甩手不甩雙臂),甩手時,身不使力,且保持胸間豁朗。如此前後各甩一次(一正一負),稱爲一甩。 (9) 再使雙手翻腕搭十。請看前面第(7)條。 (10) 一共九甩。照前述之法,做雙手搭十與前後甩手,共作九次于是接練下一動作(胸前抖手)。 (11) 胸前抖手。...

參、(三)吐納的演練-初級班演練講義

圖片
參、演練過程,(三)吐納的演練,外丹功初級班演練講義。 〈 回目錄 〉 參、演練過程 (三)吐納的演練:(第二式——吐納龜息功) 程序——『先納後吐』;吐與納之時間應使相等。納完即吐,吐完即納, 不斷片刻。(大師言① 龜息吐納之後,② 有中黃庭吐納法,③ 有毛竅吐納法,④ 有體息吐納法。) (1) 面東站立。維持練預備式所站之位置。預備式練畢,接練吐納功。兩足間距與內肩齊。兩足平行,不可內八字或外八字。(納法:⑤ 有閉息法。爾競偶感有中黄庭吐納法,真高則高矣。) (2) 自然呼吸。吐納功開始之前,一直維持自然呼吸。 (3) 雙手按小腹。先將左手心履于臍下之小腹上,再以右手心覆于左手背手上。標準:左大拇指根部厚肉,對準肚臍,右大拇指根之厚肉,壓於左大指根之背面。 (4) 堅守七條要領。請看〈參、第(一)項〉。 (5) 練『納』。兩唇輕閉,舌抵上顎,以鼻徐徐吸氣(綿綿然,愈慢愈好),引氣沉入小腹,小腹漸膨脤如小鼓狀,使氣達毛叢處。納時稍提肛門,足心踏實于地面,同時頭、頸,輕鬆上浮(納氣頂頭懸也)並向前伸展(不可用力),百會稍仰,一口氣吸足(不可分二次吸氣),吸至不能再吸時,立即換『吐』,一秒也不停頓。 (6) 練『吐』。上身向前俯下15至25度。頭、頸,向前直線伸展,頭如頂物狀。此時上下嘴唇作成管狀;舌抵下層門牙之根。吐氣時,收縮小腹,並以雙手用力按壓小腹,使其凹陷,緩慢吐氣(氣由小腹柔柔然吐出,綿綿不斷),不可分爲數次吐氣,須一口氣吐完。吐氣時勿張口,須從圓管狀之嘴唇吐出,直到前面地上一點。吐氣時,肛門放鬆,足心踏實于地面。如此久練成功時,則吐出之氣,有如一線穿地而入。(爾競有此感受)(注意:吐時要丹田吐山去!) (7) 上身復正。吐畢,上身復正,稍仰百會,如前法再行演練『納』之動作。納畢,又如前法接練『吐』之動作。 (8) 吐納之時間。吐與納之時間,應使彼此相等,假如納是30秒,吐亦應30秒。大師性格希盼弟子服其勞(指導員),如不,大師隱藏吐納其奧,永生不知也,因本人翻英文半年有功,大師始透露上情。 (9) 吐纳共練九息。一納一吐,謂之一息。全部吐納,應連績共練九息而畢。接做第三式之蹲身甩手功。

參、(二)預備式的演練-初級班演練講義

圖片
  參、演練過程,(二)預備式的演練,外丹功初級班演練講義。 〈 回目錄 〉 參、演練過程 (二)預備式的演練:(第一式——預備式) (1) 面東立正。同體操的立正姿勢,但全身須放鬆,倘地形有限制,則亦不必拘泥于面向東方。 (2) 膝蓋微屈。將立正時挺直之膝蓋,向下一鬆成微屈狀。整個預備式,均維持此一姿勢。(微屈之程度,以膝蓋鬆下一指距離為度,不要過多!) (3) 兩足分開。左腳向左移開,使兩足外側之間距與內肩齊寬(與右左腋間之寬度相等),全身重心在足底。 (4) 兩臂下垂。兩臂直線下垂身旁前,如鬆懸臂肩之狀,兩肘不可彎曲,但應是鬆中之直,不是使力拉緊之直。演練中此點常易忽略,而兩臂向外叉開。(我便是如此) (5) 手背向前。兩手之背,朝向前方,手心向後方。 (6) 食指向前微翹。十指分開,指尖向下,兩手食指均向前方稍微翹出,虎口放大,大拇指橫伸。 (7) 目向前平視。倘意微頂百會做得很正確,則視線將自然偏向下方,此時宜看眼皮之邊再向前看,即能做到『目向前平視』了。眼睛不要用力,要輕鬆。 (8) 堅守七條要領。請看前面〈參、第(一)項〉。能堅守者,體內感受完全改觀!以我而論,預備式之二十分鐘內,常有多次疏忽,故習者應多加注意! (9) 靜候先天炁之發動。依上述練法,每次站二十分鐘爲度,如然不動,即散步休息;如感指發麻或顫動,或雙臂搖擺,或另有其他感覺,即是先天炁發動之兆。一旦發動,則習者順應炁勢,輕微甩手,炁增甩強,即是初步成功了。 (10) 不要自主甩手。如先天炁不動,切勿自主甩手。只要堅守要領,在極鬆靜之狀態下,先天炁遲早必然發動,天天靜等可也。每次練了20分鐘,即應散步休息。 (11) 預備式的適當演練時間。先天炁未發動者,每次練20分鐘,先天炁已發動及進修班之人,以20至25分鐘為度,如姿勢正確,能守要領,則20~25分鐘,已能使先天炁充沛了。太少,則炁尚未足,較久,則有益無害。 (12) 練功決不會白費。有些人站了幾個月,先天炁老是不動,但是他的健康竟有顯著改善,甚至宿疾竟已不藥而癒了。可見他平時所練之功,都已累積于體內,而發生了應有的效果了。所以,即使先天炁遲不發動,而練功也没有白費的。(戴爾競即是例證) 但是有些人,不知此一特性,因先天炁久練不動,半途而廢,實在可惜,説不定再多練幾天,先天炁便即發動了呢! 自已發動了先天炁,不可用剛陽之氣猛抖,...

參、(一)堅守要領-初級班演練講義

圖片
參、演練過程,(一)堅守要領,外丹功初級班演練講義。 〈 回目錄 〉 參、演練過程 (一)堅守要領: 下列各要領,不但練預備式時要堅守,才能見功收效;其餘十一式,也同様要堅守,才能發揮各式的功效!張大師得要領爲外丹功大法。 (1) 全身放鬆,絕不用力。此點說易行難,譬如我(戴爾競)練功巳二年五個月了,式中還有少數地方不自覺的緊張,被前輩發現改正。 (2) 祛除一切雜念。此點亦是相當困難,我現在還是不能真正做到。 (3) 微頂百會。下頷稍微收人,頭稍微後靠,使頸項、後腦及脊椎成一直線,但須身不用力之輕鬆中求得,再加兩肩下鬆,則頭顱自然向上懸起,微頂百會了。(注意:不是用力把頭挺起,把頸挺直!) (4) 呼吸自然。除第二式之吐納外,其餘各式都在演練中,作自然呼吸。 (5) 嘴唇微合。上下二唇,輕微閉合,如二紙輕疊。 (6) 輕輕扣齒。上下齒對準,輕輕接觸。 (7) 舌抵上顎。舌尖抵在上層門牙的根處。(在演練中,此點是很易被疏忽,我便是如此。)

貳、外丹功的瞭解-初級班演練講義

圖片
貳、外丹功的瞭解,外丹功初級班演練講義。 〈 回目錄 〉 貳、外丹功的瞭解 (一)大師公開傳授的簡介:六十八年十二月(一九七九)新生南路夜八時——爾競記。 外丹功共有十三式,今大師傳十二式,實際外丹功傳十式,因加上大小 仙鹤步二式,故乃成為「外丹功十二式」。外丹功後三式爲: 十一式:呑天吸地通心功。 十二式:掘井九仞氣至泉。 十三式:火狐拍爪摧地功。《見革新版十七頁》 以上後十一十二十三式屬奇功不在卻病延年之林中,奇功學成可以揚名天下,但時間很長了,約二十年寒暑,且痛若之極,「工技科資社會」,實在用不上如此二十年的歲月。所以簡習外丹功十二式強身延年,亦足快樂!大師言本人已放棄後三式,時間不允許也。 (二)外丹功計傳出十二式,練習百日見功「卻病延年」,係由天津張志通大師于民國六十五年春四月初假台北縣永和鎮(今爲市)文化街頂溪國小大禮堂週六下午、週日上午開始設班公開傳授初級班健身運動,台灣各地趕來男女週六或豁達日都在五百人以上,大禮堂擠在一起,乃改在大操場上,大家習外丹功。 (三)張大師有幾個重點提示: 外丹功之習練,宜緩進而不可速成,以防生理上不適應。  外丹功循序漸近,以耐力練習,須持之以恆,千祈不可一曝十寒,最後不見其人? 耳勿聞炫惑奇異之言,呑劍吐火、穿磚劈石、治病神速、萬里行蹤、氣至木燃、百戰不洩…古方士以炫惑之術,誘富豪大吏千斤可立至也。 習外丹功初級班必須近四年造詣,因您生理都適應了,方可申請加入進修班造詣中層功境。  既然習外丹功,立志循規蹈矩,逐級升華,千祈萬勿躐等冒進,惟恐生理不能適應,中層之妙境,領悟不到的。 (四)外丹功的習煉,要堅定信念,持之以恆,即有疾請至醫士診斷開方,但外丹功勿停,病癒突然之間(爾競追隨大師三年,已悉外丹功不僅治諸疾,糖尿病、心臟病、輕微中風、甚至癌症都有病癒的(見心得告)。外丹功濟世救人,向來不做對外宣傳的)。倘若身體有不適應時,口含甘草勿嚥——練習,自然調協。 (五)預防意外事情: 1. 因各人體質不同,猶隱藏著遺傳症,先天病、後天病的諸多缺陷。例如:有的人甫習外丹功有頭暈現象或者感嘔心,心中煩悶等等,倘遇此情形,暫且停止習練,出場散步短暫休息之後,俟恢復正常之後,方可入場再練。 2. 習外丹功有了病了呢?因先天炁將潛伏之疾向外迫出,不令潛伏病菌養大,這時要忍耐練習,不日而復正常的,因伏疾已化故也。或者...

壹、前言-初級班演練講義

圖片
壹、前言,外丹功初級練法過程,外丹功初級班演練講義。 〈 回目錄 〉 外丹功初級練法過程 壹、前言 此文於匆忙中之憶記,難免誤聽與習誤,俟以後發現時逐步改正。

(序)-初級班演練講義

圖片
(序),初級班演練講義。 〈 回目錄 〉 (序) 本文係戴爾競生前記述 張大師志通外丹功初級班講稿,經大師審核,尚有可取之處。玆爲紀念 爾競生前奮力以他七十餘高齡,猶在場地指導外丹功助人健康,熱心全民健康!大師感念之意,特予在中央日報外丹功首刊,刊載外丹功初級練法過程,並予晨間在大家運動時參酌本文,對外丹功運動更有深刻的瞭解,如果再對照《外內丹功革新版增補本》內容,因它站在指縱地位上,那末外丹功運動更上一層樓了。 『本文係病人陶壽伯老先生之請為其子在香港學外丹功參考之用;後又被郭琴舫師兄索寄其美國親戚參考。日前生又寄給美國馬理蘭州立大學舊友何君參照習外丹功,希望能在該大學亦建立之一,發展外丹功之基礎,竊思此文《本稿》能譯成英文或有助于在美國、國際上發展外丹功之工作,因此,特爲恭呈 師父審核,並予 斧正,以便據以翻譯。生戴爾競記述 六十九年八月一日。』    

(重輯序)-初級班演練講義

圖片
 (重輯序),外丹功初級班演練講義。  〈 回目錄 〉 (重輯序) 依本講義的上下文之內容,本講義乃戴爾競前輩師兄在記錄張大師教功時的內容後,進行整輯,內容除了張大師所說的內容之外,也包括了戴前輩的煉功心得。本講義當初戴前輩原本只想提供給少數海內外親朋好友,作為煉功時的參考資料,但想到也可以翻譯成英文,以嘉惠更多海外的同道,這就需要正確的中文煉功講義,於是請張大師審核,故本講義是經過張大師審核認可的外丹功演煉講義。 依據本講義上下文之內容,本講義最早是於民國六十九(1980)年八月一日即已完稿,而且在本講義文章中也提到「民國七十八年(1989)」的句子之描述,亦即代表本稿的內容曾有修訂過,此次本編輯組拿到的紙本所記載的刊印時間是民國八十一年(1992)元月,經本編輯組重新整輯完成的日期是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10月25日。 戴爾競前輩師兄在一開始的文章中,就提到本文是其依記憶而記錄編輯,所以恐有記憶錯誤之可能,一俟發現有誤將會立即修正,再者當時的文書編輯軟體功能不強,難免會有誤植與漏植之處,故本編輯組依戴前輩之意,對於紙本中有明顯錯漏誤植之處,加以修訂,同時對於某些項目的編號格式,進行改編,以利更易於閱讀與電腦排版。 本重輯的版本中,將原本文意上屬於前言的段落,新增一個「(序)」的章節標題。又,為明確說明本重輯的始末與方式,故一開始新增一個「(重輯序)」的章節。 本講義的內容非常的重要,可視為是《外內丹功革新版增補本》一書的重要補充資料,而且不是別人說的,是張大師說的。文中特別指出:「全身放鬆,絕不用力」、「靜候先天炁之發動」、「不要自主甩手。如先天炁不動,切勿自主甩手。只要堅守要領,在極鬆靜之狀態下,先天炁遲早必然發動,天天靜等可也。」、「練功決不會白費」,上述的說法,與《外丹功圖解》與《增補本》,以及大師所著述的各種講義,都反覆強調:「全身不使力」以及「靜(竟)待先天炁」是完全相符的。 本講義另一個重點,就是指出每一式都要煉到能夠發動先天炁,並指出每一式要在那一個階段動作去靜待先天炁,以及發動先天炁後的煉功進程(晉程)為何,以及身體之變化與感受為何,讀者要細細的體會與反思省悟,文章中真得有很多寶貝啊! 本講義的出現,如暗室中點亮了燭光,讓暗室無限光明,亦點燃有心煉功者的心燈,明亮無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回歸正軌。   ...

外丹功初級班演練講義

圖片
 外丹功初級班演練講義,張志通述,戴爾競摘要。原刊本:中華民國八十一(1992)年元月;財團法人張志通紀念文教基金會重輯:中華民國一一三(2024)年十月二十五日。 目錄 請參閱編註說明 。 外丹功初級班演練講義-原刊本紙本掃描檔(PDF) 。 外丹功初級班演練講義-重輯版全文檔(PDF) 。 (重輯序) 。 (序) 。 外丹功初級練法過程 。 壹、前言 。 貳、外丹功的瞭解 。 參、演練過程 。 (一)堅守要領 。 (二)預備式的演練:(第一式——預備式) 。 (三)吐納的演練:(第二式——吐納龜息功) 。 (四)蹲身甩手的演練:(第三式——蹲身甩手功) 。 (五)翼臂足翹的演練:(第四式——翼臂足翹功) 。 (六)疊指爲拳之演練:(第五式——疊指爲拳功) 。 (七)托天按地之演練:(第六式——托天按地功) 。 (八)雙手合十的演練:(第七式——雙手合十功) 。 (九)捧珠內運的演練:(第八式——捧珠內運功) 。 (十)迂迴轉帶的演練:(第九式——迂迴轉帶功) 。 (十一)定力的演練:(第十式——養心定力功)的確開大腦的慧力。爾競定力感 。 (十二)單腳垂翹之演練:(第十一式——單腳垂翹功) 。 (十三)大小仙鶴步之演練:(第十二式——步履仙功) 。 甲、大仙鶴步 。 乙、小仙鶴步 。

外丹功的保和湯

圖片
外丹功的保和湯,張志通撰述,《天道人道修性學說》,第6頁。 思無邪、行好事、莫欺心、行方便、守本分、莫嫉妒、除狡詐,去心機、務誠實、順天道、知命限、泯心術、要清心、寡慾、忍耐、柔順、謙和、知足、躬謹、存仁、節儉、處中、知機、保愛、恬退、守靜、陰功、戒凶、戒暴、戒貪、戒怒、慎行、助人。右三十三味,咬嚼為末,用心火一斤,腎水二碗煎至一碗,不拘時候溫服。